格局打破!水泥行業價格戰范圍正在擴大!
相對平靜許久的水泥市場重新燃起了戰火,一場更大的腥風血雨似乎正在醞釀中。
此前上海市場停滯給水泥行業帶來的影響則還在釋放中。5月25日至今,長三角水泥和熟料價格罕見性在二季度迎來多輪下調,市場無不震驚。長江沿線早先形成的市場格局正被打破,沿線企業為了減緩庫位壓力,加快搶占市場力度,這自然會引起原有主導企業的不爽。市場中互相攻訐的聲音開始也多了起來。
以上只是長三角的縮影。而在珠三角,戰火早已重燃,企業間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實際成交價格已經在成本線上下徘徊。伴隨著周邊省份持續加大對粵的銷售力度,曾經被譽為香餑餑的珠三角市場環境開始轉向。而鄰省不斷擴大產能的進入,廣東水泥的轉機還無法預測。
除了兩大熱點地區,全國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了價格競爭逐步升級,價格陸續走低的局面。未來水泥價格是否將回到白熱化的競爭市場格局下?戰火是否將進一步蔓延?筆者在此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協同基礎坍塌 限產收益殆盡
自2016年四季度開始,水泥行業利潤在價格迅速攀升和需求改善之后進入了上揚區間,并在2019年創造了營業收入1.01萬億元,利潤1867億元的歷史新高。2020年雖然遭遇了新冠疫情的沖擊,但行業利潤依然超過了1800億。不過與此同時,產能過剩的局面在過去的這幾年并沒有多大化解。
產能過剩與利潤新高如何共存的?不可否認,行業協同錯峰限產在價格回暖和效益改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協同錯峰限產是建立在一定的市場需求基礎上的,一旦基礎坍塌,市場間的合作也將難以維持。如2015年之前行業也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但隨著2015年需求發生急劇變化,市場競爭再次升級。產能集中度較高的東北地區,之所以無法在前幾年營造出良性的市場格局,也與當地長期需求不佳有很大關系。
反觀當下,在去年四季度失去了一個“旺季”之后,水泥需求在進入2022年后出現持續低迷。今年一季度水泥產量3.87億噸,同比下降12.1%。四月需求情況進一步下降,總產量同比下跌幅度更擴大到14.8%。尤其是行業龍頭重點布局的長三角和大灣區市場下滑尤其明顯,這給建立在一定需求基礎上的競合關系帶來巨大挑戰。
在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想要維持行業錯峰協同的成本必然顯著攀升,但已經被高煤價壓得喘不過氣的水泥企業還有多少愿意承擔這一成本呢?又或還有多少能承受住這一成本呢?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企業對于需求的變化格外敏感。當企業市場占有份額面臨有較大下降風險時,繼而面臨利潤有較大下降風險時,企業就有可能“不惜代價”打破先前相對平衡的競爭格局。
競爭從未停滯 兼并高潮來襲
不可否認一家龍頭企業換帥確實會對市場產生些許影響,但市場規律不會隨著人的意愿而改變。雖然筆者一直在強調過去幾年行業所打造的自律氛圍在價格、效益中起著多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需求端的改善是全行業賺錢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當前市場出現競爭格局升級筆者認為也是需求下滑的必然,而非一些觀點所認為的是某某集團策略變更所致。
另一方面,水泥行業過去幾年也并非沒有了競爭,看似平靜的市場環境下一直暗流涌動。無論是產能置換新規后,南方熱點市場掀起的新建高潮和物流、上下游拓展這一些顯性競爭,還是以環保和智能化這一類隱形競爭,企業之間從未停滯彼此之間的競爭。而相對于價格戰等市場份額的爭奪而言,這些競爭對于行業在先進水準和供應鏈格局的改變顯得更加深刻。尤其是環保、智能化這類初期投入巨大,收益見效慢的投資,在抬高了行業水準的同時,對單體企業現金流把控和經營管理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雖然水泥行業過去幾年效益都不錯,但由于此前在環保、綠色礦山等方面不同程度有歷史欠賬,加上生產線產能規模和技術升級,存續生產線實現智能化、實現超低排放等一系列改造,只要投資天經地義都要求有回報。可以這樣說,留給多數企業參與當前價格戰的“彈藥”并不多。正如在當前大灣區的價格戰中,不少消息人士透露,小企業“開戰”沒多久就已經把“底牌”翻出,龍頭企業尚有些余力支撐局面。
可以預見,隨著接下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升級,筆者判斷大企業之間關系短期內或許無法恢復到過去幾年“和氣生財”,但大概率是龍頭企業會以一種“心知肚明”的默契“對付”中小企業。當然,中小企業也不會坐以待斃,雖然價格已經跌到成本線,但為了捍衛市場份額,保住現金流,在市場中生存,咬牙也得拼,參與“廝殺”。
但隨著價格戰的持續,現金流本就不充沛的企業很快就將面對兩難的選擇,是退出還是被“收編”到大企業麾下?從這兩年市場上再次涌現的兼并重組潮流看,龍頭企業加速收購優良資產的目的非常明確。隨著戰斗力不強的企業在疲于迎戰之下,龍頭企業也將擇機拋出橄欖枝。“兵臨城下”接還是不接?總得做出選擇。可以預料,行業也由此進入新一輪兼并重組的高潮,產能集中度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