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四川水泥投資出現過熱趨勢根源探究
在5·12大地震之前,由于成都地區一下子關閉了40條立窯生產線,導致四川水泥市場出現供應缺口,使水泥價格持續上漲,而四川一直是水泥價格較高的地區之一,所以企業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考慮到災后重建持續時間較長,這將拉長水泥市場景氣周期,使四川水泥市場在未來幾年內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價格水平。
在大地震之前,四川水泥協會已向有關部門在呼吁,要有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避免過度投資建立新型干法生產線。但地震之后,由于地震所造成的1億噸左右的水泥市場缺口成為眾多水泥大鱷投資最大誘惑,也是當地各政府部門招商引資的一大亮點。所以,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國內外大企業都入川投資。
按四川省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來看,如果沒有地震的因素,四川水泥供應缺口并不很大,通過四川本土幾家大企業正在進行的規模擴展應當可以解決。大批外力的豁然涌入,使產能規模急劇擴張,等現在在建及擬建的項目投產后,即到2010年左右的時間,水泥供求平衡將被打破,導致產能過剩的風險,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局面將成為必然。
在中國水泥協會及四川水泥協會發出防止四川水泥投資過熱的忠告后,各大媒體針對四川水泥災后水泥投資過熱紛紛發表報道,難道水泥企業自身沒有發現問題所在?為什么還要不顧一切投向川渝地區呢?我們來對投資川渝地區的企業進行一下分析,我們可以把投資者分為三類:
第一類:國內的水泥巨頭。代表企業有海螺集團、中國建材、冀東水泥、華新水泥等企業。
首先,他們都是上市公司,在中國股市最好的時期定向增發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必須完成增發時的投資承諾。以海螺為例,2007年定向增發100個億左右的資金,這些資金完全可以在3-5年內再造一個海螺,試問如此大的投資額在中國還有哪些好項目給海螺來投,抓住災后重建機會,迅速在川渝地區擴大產能,海螺是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得不加快投資的。
其次,這些企業是在全國布局,等到兩三年后川渝地區的水泥進入競爭白熱化的時候,東方不亮西方亮。可以利用其它地方的盈利來彌補這個地方的虧損。另外,客觀的說,這些大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也有很多優勢,在市場競爭中不輸于當地企業。
最后,他們投資川渝也是為今后的并購作準備。等到其他企業紛紛倒下的時候,這些企業就可以開始他的收購計劃。
第二類:川內龍頭企業。代表企業有拉法基瑞安、亞東水泥、利森水泥、峨勝水泥、金頂水泥等。
首先,他們有先入為主的優勢,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投資的好機遇,紛紛在原有生產線基礎上擴建二線及三線,通過擴建新線降低噸投資成本,提高競爭能力。
其次,這些企業擁有市場及品牌資源,他們的生產線在災后重建的市場份額中占盡優勢,相對于第一類大企業的生產線布點來說,他們的生產線更具有競爭力。
最后,這些企業在前幾年及未來兩年內將會有豐厚的利潤,為今后水泥冬天的到來積累一定的資金儲備。
第三類:本地中小水泥企業。代表企業有治權集團、蓉聯水泥等。
首先,他們在水泥行業奮斗多年,不會輕易退出水泥這個市場。
其次,他們在過去的立窯生產過程中也積累了一部分資金,有能力或是聯手建立2500噸的水泥生產線。
最后,他們擁有地方政府支持、市場優勢。
以上三類企業站在企業自身的戰略出發,打著自己的算盤,都認為自己能夠成為今后水泥市場競爭的勝者,所以導致川渝地區有可能出現嚴重水泥投資過熱的現象。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