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艱難時期,修煉組織、管理、經營的“三精管理”基本功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
2022年,對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來說無疑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冠疫情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消費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所帶來的三重壓力,以及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無不傳遞出這一信號:企業家們需要更刻苦、更智慧、更堅強。
“無論何時,企業家除了前行,無路可走。”
躬身做企業和研究企業超過40個年頭的宋志平總是如此堅信著。他將自己稱為“布道式”的企業家,曾一肩挑兩家央企董事長重任,并把它們雙雙帶入世界500強。如今,作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近年來走訪了百余家企業,在不斷觀察和反復檢驗中,升華了“三精管理”這一綜合性方法論,希望能有助于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
簡單來講,“三精管理”就是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在宋志平看來,組織、管理、經營是企業中最重要的三件事,組織要精健、管理要精細、經營要精益,即為“三精”。組織精健要做到治理規范化、職能層級化、平臺專業化、機構精干化,管理精細要做到管理工法化、成本對標化、質量貫標化、財務穩健化,經營精益則要做到業務歸核化、創新有效化、市場細分化、價值最優化,即為“十二化”。而針對如何實現每一化,又提供了四種方法,共計四十八法。
《三精管理》一書2022年4月一經出版,就受到了企業家和公司高管們的關注,并迅速在一些大企業的一線班組長、車間主任、基層和中層管理者中普及開來,成為他們的學習手冊和工作指南。近期,本刊遠程視頻采訪了宋志平,以書中內容為出發點,進行了深度交流。以下為采訪摘編。
企業領導,最重要的是決策、選人和布道
問:作為企業的董事長,您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宋志平:其實,我這么多年一直都在從事決策層面的工作:我有35年做企業領導人的經歷,最初在北新建材做過副廠長、廠長、上市公司董事長,后來又做了18年央企的董事長,中間還在國藥兼任過5年的董事長。
對我來講,最重要的工作有兩件:一是戰略決策,二是布道溝通。
決策是作為企業一把手最關鍵的事,要深諳戰略決策,告訴大家方向和目標。因為在這個問題上別人替代不了你,所以大家看到我過去的書里也是講戰略決策比較多。另外,我比較重視布道,要在企業的戰略思想、管理之道和文化等方面能給企業的干部們進行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指導。大部分時候,我在企業里更像一位老師。
當然,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階段,關注點會有所不同。北新建材是一個生產制造型企業,在那里,除了戰略決策之外,我也特別重視管理方法,當時學習了日本的精益管理方法,受益很大。中國建材是一家央企,集團層面本身并不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而是主要做資本運營,我在這里做董事長,重點關注資源整合等方面的戰略決策,也做一些管理工作。而在國藥集團,我是外部董事長,重點做決策方面的工作,把董事會開好。
此外,還有一件我特別重視的事,那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目的是要讓大家的思想一致,多年來我都是這么做的,這算是我的個人偏好。
問:現在擔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會長,您的決策和工作內容發生了哪些變化?
宋志平:我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已經三年了,在協會,我把自己定位成兩個角色:一個是大服務生,另一個是老師、教練。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首先是個服務機構,是上市公司、證監會和國家監管部門的一個橋梁。我國現在有4800多家上市公司,協會作為橋梁和紐帶,首要工作就是服務好大家,了解上市公司們的訴求,把大家的所思所想報告給監管部門,同時向廣大上市公司普及監管部門的政策,做好大服務生的角色。
過去三年,我走訪過上百家上市公司,既看到了一些最佳實踐,也看到了一些問題的癥結。《三精管理》一書中,不僅有我所任職企業的案例,也列舉了不少上市公司的案例。我的另一個角色是老師、教練,過去三年間,我親自培訓過的上市公司的董監高就有上萬名。我個人的風格還是更偏向老師,循循善誘地給大家講一些道理,我覺得還是起了不少作用。
問:“以人為本”也是您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除了在書中提到的尋找“癡迷者”之外,您在識人育人方面還有哪些心得體會?
宋志平:與人相關的事是根本,在企業里,說到底就是選人和選業務最重要。而且先人后事,因為即便業務再好,沒人去執行,也無濟于事。作為一個企業家,如果能先找對人,這個企業就會做得非常好。
實際上,我在選人上主要關注兩點:
第一,選人格厚重的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明朝思想家呂新吾也說過,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這里講的分別是人的德行、勇氣和能力。三者其實都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格厚重。
第二,尋找“癡迷者”,就是要有專業精神,干一行愛一行,踏踏實實地做事。
除此之外,我選領導人,還希望找到具備一定格局和能力的人。格局是指要站得高,有大格局;能力則是指抗壓力、復原力等特殊能力,以應對一些特殊情況。
其實,選企業的領導人是非常難的。我在中國建材和國藥做董事長時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物色各個平臺上子公司的一把手,握手談話之間我都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在這些公司里選擇的一把手,總的來說都符合剛才提及的標準。多年來,中國建材和國藥旗下每一個平臺的穩健發展,與選人用人是分不開的。
問:開會是企業統一思想、解決問題的核心場景。您在書中強調了“深度交流”的重要性,那么深度交流的標準是什么?
宋志平:過去我們開會較多,大家會厭煩會議,覺得沒什么效率。但其實你看西方和日本的大公司,非常重視這種深度的會談和交流。我說自己的管理方法是布道式管理,就是和大家進行深入的交流。企業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流能化解許多隔閡、消除誤解、統一方向、促進團結。
如何做到深度交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首先,領導者要學會傾聽,不光是要花時間聽,而且要認真傾聽大家講的是什么,反復思考,然后再跟大家講自己的想法。其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個人就能成就的,做企業最重要的是集體的智慧。如果在一個企業里,大家都有話能說,才能真正地集思廣益。
打造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也是深度交流,不是讓大家都去讀書或追求高學歷,而是組織深度的互動和交流,這才是重中之重。
問:疫情當下,在遠程會議中想要實現深度交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宋志平:坦率來講,大家面對面的交流更有代入感、情景感,效果更好。但是出于形勢所限,大家現在需要遠程交流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實,這里有一個習慣的問題,首先大家要熟悉數字工具的各方面功能,越熟悉就會覺得障礙越少,另外就是要做好準備,聚焦到一些核心問題上,提高交流的質量,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一套全面系統的中國式企業工法——三精管理
問:您寫作《三精管理》的靈感來源是什么?
宋志平:上個世紀的100年,實際上是一個管理時代,從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到后來的人本管理、組織再造,等等。一路走來,既有德魯克、明茨伯格等許多管理學者創造了不少管理理論,也有杰克·韋爾奇、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企業家創造了不少管理方法。
我推出“三精管理”主要源于三個部分:
第一,源于我個人的實踐。我做了40年企業,有35年做大型企業領導人的經驗,一直從事管理工作,基于我自己的實踐做了一些歸納和總結。
第二,源于我對企業的觀察。我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做了三年多的會長,調研過上百家上市公司,跟這些上市公司的主要領導都進行過深度交談,也做了不少研究。
第三,源于我系統學習到的管理理論和經驗。1990年,我開始讀MBA,后來我又在華中科技大學讀了管理工程博士,也參加過日本產業教育和日本海外技術者研修協會的培訓課程,等等。對于管理的系統學習,也是我的一大愛好。
這三者構成了“三精管理”的實踐和理論基礎。《三精管理》這本書真的很精練、很通俗。但是,書里的內容并不簡單,只是用了比較直白、通俗的話給大家講了一些管理的道理。
問:“三精管理”的第一精是組織精健化,其中有大量關于機制的內容,并且非常推崇“共享機制”。在當今時代,您認為“共享機制”的優勢是什么?
宋志平:其實,我一直對機制情有獨鐘,是個“機制主義者”。機制就是企業的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關系。過去我們講激勵機制,就是給員工一些利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近年來,隨著新發展理念、共同富裕等基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覺得機制也應當升華成一個共享的機制。這意味著,我們做企業,分配要更加公平。過去只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但現在要重視利益相關者,突出企業讓社會更美好這樣的根本目的,回歸企業的本質。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既要強調效率,也要強調公平,把效率和公平很好地結合起來。其實在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過程中,初次分配是最根本的分配。要想形成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就要通過初次分配構建中產階層,要讓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參與分配。
“共享機制”看起來是個新東西,其實不然。清朝的晉商用的就是共享機制,年底分配時,金融資本,即東家分50%;人力資本分50%,其中賬房先生和掌柜,相當于今天的管理骨干分25%,員工伙計們分25%。我想,晉商的崛起與他們的機制密不可分。企業里有很多機制做得比較好的例子,比如民營企業華為的“財散人聚”,地方國企萬華化學的科技分紅和員工持股,央企海康威視也做得不錯,通過員工持股和限制性股票,促進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
實際上,激勵機制解決的是多勞多得的問題,而共享機制解決的是公平問題。這種機制不是說要回到過去的大鍋飯、平均主義,或者殺富濟貧,而是主張在企業層面讓所有者、經營者和員工來共同分享企業的利益。對企業來說,這不僅要求所有者要開明,也要注意分配的科學性。
問:根據您的觀察,中國企業的成長路徑是怎樣的?中國式管理思維和哲學有哪些特點?
宋志平:這本書叫《三精管理》,“三精十二化四十八節”講了我對管理的一些歸納和概括,也有我這么多年學習管理的反思。
最早中國企業學習的是日本和德國的“技術+管理”。大約40年前,我做廠長時就去日本學習過他們的管理工法。最近20年,美國企業“創新+資本”型的成長路徑對我國企業的影響很大。
中國能源、資源有限,而良好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豐富的人力資源造就了制造大國的優勢,打造制造強國是未來的一個長期發展戰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不能只簡單地走“創新+資本”的道路,還得把產品做好,重視“技術+管理”。今年,中央講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時提出了四個要求: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前兩者是說要把產品做好,后兩者則是關注創新和資本。
因此,對中國的企業來說,要贏得競爭優勢,我們既要學習美國企業的“創新+資本”,還要學習日本、德國企業的“技術+管理”,形成一種綜合的競爭優勢。中國人是懂辯證法的,我們能把西方人認為完全相反的東西融合起來,而不是非黑即白。
這其中,管理非常重要。做企業,如果管理做不好,不管有再好的技術和商業模式,都會失敗。在2022年這個時間節點,給大家講“三精管理”,我也是有所指的。面對當下疫情波動、新經濟轉型的眾多挑戰,有一點不能忘記,就是我們管理的基本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做企業也必須先學會結網,才能去打魚。如果大家能夠扎扎實實地學習組織精健化、管理精細化、經營精益化,練好企業管理的基本功,甚至不用等到市場向好,也是可以大顯身手的。
問:對國企、民企、中小微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來說,在學習“三精管理”這套方法,鍛煉管理基本功時,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
宋志平:其實,這本書主要還是教了大家做企業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大家讀這本書,不管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能從中找到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是一個實踐過程。盡管我想把《三精管理》寫得盡可能系統和全面,但我本身也會有局限性,而且實踐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大家千萬注意不要教條。
我所提出的“三精十二化四十八法”這套方法,實際是建立了一個開放、動態的平臺。企業有組織、管理、經營這三個重要平臺,但具體每個平臺應當如何精進,不一定按書中的方法做,而是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同時間點的主要問題,找出自己的重點和方法,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的目的,我也很希望大家在實踐過程中不停地完善它,做出各自有特色的“三精管理”。
學習實踐兩手抓
修煉內功迎未來
問:學了管理理論和方法之后,企業家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宋志平:德魯克曾講過,管理本身是一種實踐,應該知行合一,而且“行”應該排在“知”之前,我非常贊成他的觀點。實際上,管理教育、商學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也是一種繼續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多年來,我比較主張商學院要學習醫學院,醫學院的老師上午講課,下午常要臨床,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企業里,管理理論和實踐,也應該知行合一,而且具有非常鮮明的實踐性。我是理工科出身,最早學習的是高分子化學,如果沒有讀MBA、管理工程博士,我很難從一個專業的技術人員跳躍成為一家大型企業的經營者。我的學習其實就是學以致用,不論是讀MBA,還是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工法,我在企業里都開展了具體的實踐。
另外,還需注意“急學先用”。遇到問題時,我會先去學習,學習是學別人的實踐,而實踐是自己去做、去體會、去總結,最終殊途同歸,都是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方法。
問:您最近在學習什么?
宋志平:最近一段時間,我研究得比較多的還是管理,希望在這樣一個困難和轉型的大背景下,在管理方面能夠深挖一些,給大家提供一些技術層面的支撐。
我最近讀了兩本書:《管理百年》和《管理學》。第一本講了上個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管理的歷史沿革,以及產生的人物、觀點和思想,我讀過很多遍,溫故而知新。第二本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組織翻譯、哈佛教授所寫的一本比較新穎、貼近企業實踐的《管理學》教科書。現在管理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這兩本書剛好從橫向和縱向系統性地還原了近百年來管理的發展。
另外,受到李光耀的《新加坡的硬道理》一書的啟發,我也在研究做企業的硬道理,做企業有沒有一些基本的原理。
問:您如何培養自己持續學習的能力?
宋志平:其實,學習可能也有天生的因素,比如我愛好讀書,小時候喜歡讀文學書、歷史書、傳記,后來從事管理工作,就研讀一些管理書。大家都說管理書枯燥,其實讀進去了也挺有意思。我在寫《三精管理》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注意盡量用直白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來提高大家的閱讀興趣,這本書里包含了不少企業的故事和案例。
我的學習方法比較特殊,白天主要是工作,我用來學習的時間主要分布在早晚。晚上會讀2個小時的書,保持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早晨我一般5點左右醒來,會進行一些深度思考和寫作。
我覺得人的潛意識其實也在思考很多東西,白天忙碌、晚上讀書時不覺得,但是在早晨深度思考時,火花可能就冒了出來,一些過去被忽視的問題也會浮現出來。我自己關于管理的很多觀點和認識,都是來自這些深度思考的時刻。我喜歡鉆牛角尖,對一個問題鍥而不舍地去思考它,一直到覺得自己有了答案為止。
問:面對當前復雜困難的局面,企業家如何建立信心?
宋志平:今年的壓力是非常之大的,這個情況不用講,大家都很明白。在困難的情況下,大家的信心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并產生一些悲觀、失望的情緒。但是,再悲觀、失望也沒用,我們還是要堅強一點,堅定前行。
因為做企業家,除了前行之外,其實沒路可走。第一,我們要有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如果回過頭來看,其實走到今天,我們就是在不停地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因此,還是要堅信這一點,只要努力,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第二,光有信心也不行,我們還要研究解決問題的本領和方法。在大的環境下,如何創造一個小環境,如何提升自己的專長和基本功,我們要把關注點和精力放在構建企業自己的小環境與尋找方法上。
第三,建議大家要特別關注國家的一些政策變化。在中國,政策對市場的指導作用巨大,任何企業都要積極地研究國家的一些政策,進而力爭抓住一些機會。
2022年的疫情對我們制造業沖擊很大,關鍵是對我們多年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牢固地位提出了挑戰,因而疫后復工復產,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恢復和鞏固我們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從更長遠來看,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和壓艙石。要做好戰略性競爭準備,中國企業必須長期進行瘦身健體和提質增效的歷練,要以卓越的產品質量與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的企業競爭,還要以低制造成本同越南、印度等國家的企業競爭。
要想成為制造強國,要想在未來競爭中取勝,還需要我們埋頭工作,苦練內功。這也是我寫《三精管理》這本書的深層次動機。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