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勢力一紙政令 水泥江湖從此硝煙起
從2007年起,水泥行業的并購易幟就屢見不鮮,諸如海螺、冀東這樣的龍頭企業急于擴張,外資巨頭如拉法基、豪西蒙虎視眈眈,更有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材料集團兩大央企縱橫揮戈。地區龍頭企業、外資外企、央企構成了中國水泥行業的三方勢力。
一紙政令:《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
按照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制定的《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水泥企業的數量將由目前的5000家減少到2000家,生產規模3000萬噸以上的達到10家,500萬噸以上的達到40家。
今后10年,國內水泥行業年產3000萬噸以上的企業將達到10多家,占總產能的30%;年產500萬-3000萬噸的企業達到30-50家,占總產能的30%;剩下的年產500萬噸以下的企業占到總產能的40%左右。預計2010年我國將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5億噸,企業戶數由5000家減少到3500家左右,企業平均生產規模為40萬噸,實現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達到70%以上。
一紙政令的出臺背景
“十五”期間,我國水泥工業成績斐然,2005年水泥產量10.6億噸,2006年全年水泥產量12.2億噸,2007年水泥產量突破13.5億噸。然而,雖然發展很快,但仍然存在總量過剩、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整個行業的狀況是經營粗放,資源、能源消耗高,綜合利用水平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落后生產能力比重大,產品質量檔次低;在行業準入和建筑市場使用方面技術法規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前10位水泥企業產量占全國水泥產量的近23%,盡管行業集中度幾年來已有所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前10位企業水泥生產總能力只相當于世界水泥工業老大——法國拉法基集團一家的產能。
近幾年中國的水泥行業經歷了國內龍頭企業和外資的輪番并購,而央企大手筆的并購成為2007年的一大特征。中國建材集團的控股子公司中國建材,攜央企的背景和在香港上市的資本優勢在內地水泥行業掀起軒然大波,行業原來版圖面臨重構。水泥行業各路諸侯感受到競爭的壓迫,紛紛向目標區域挺進,通過收購或新建等方式進行快速布點,爭奪戰略性目標。
點評:
水泥行業,不僅是建材業的重點基礎行業,也是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泥行業也發展迅速,但是國內水泥行業粗放經營,產業集中度低,能源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也日益突出顯現。要實現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目標,顯然,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通過強強聯合,讓強者愈強,通過政策,讓落后徹底淘汰。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