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網:水泥行業的新能源“碳”索和實踐之路如何走得又穩又快
短短兩三年,水泥行業的新能源“碳”索之路開始加速。這背后有來自“雙碳目標”的壓力,也有煤、電價格攀升下成本高企的驅動。不同于之前的余熱發電、協同處置,光伏和生物質對大多數水泥企業來說都略顯陌生。水泥企業如何在涉足新能源轉型后又穩又快的發展不僅需要行業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更多行業外智慧參與進來。
排放大戶的減碳難題
談到碳排放,相較于水泥行業,用煤大戶的電力行業更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其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后。不可否認,電力行業是我國第一大碳排放部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水泥行業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4.3%,單從數據上看,水泥不及電力行業。但如果從減排難度來看,水泥行業則遠遠大于電力行業。
總的來看,電力行業碳減排路徑較為清晰,特別是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電力行業碳減排正在有序推進中。然而水泥行業則不僅僅如此,除了與煤電行業同樣面對的燃煤碳排放,原材料所帶來的碳排放才是難點和關鍵。水泥是由水泥熟料摻加礦渣、粉煤灰、石灰石等混合材與少量石膏混合粉磨制成,熟料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約占水泥碳排放的92%左右。據不完全統計,生產1噸水泥過程中,其中生料煅燒石灰石分解CO2約376.7kg,熟料耗煤排放CO2約193kg,綜合耗電(扣除余熱發電)折算碳排放約46.9kg。
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水泥行業可以在能源方面著手推進碳減排,但最為關鍵的石灰石原材料減碳空間并不大,還處于技術探索階段。水泥行業面臨的減排壓力非常嚴峻,任務非常艱巨。
新能源“碳”索步伐加快
水泥行業探索碳減排的步伐并沒有因為難度大而放緩,龍頭企業在尋求新技術突破的同時,在新能源領域大展拳腳。這其中,以推進光伏發電表現最為突出。截至目前,幾乎國內產能前十強的水泥集團均涉足光伏發電產業,也因此打造了一批“零外購電”試點企業。
今年3月8日,海螺水泥發布公告表示,2022年將投資50億元,用于發展光伏電站、儲能等新能源業務。預計到2022年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達1GW,年發電能力10億度。這是繼去年8月,收購安徽海螺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后,海螺水泥在新能源領域的最新動作。海螺水泥還在山東濟寧打造了全球水泥行業首個“零外購電”標桿工廠。
另一水泥龍頭,中國建材在海螺水泥大力發展光伏發電之前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旗下臨沂中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綠色產業鏈,建成了全國第一家擁有余熱發電、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新能源水泥廠,實現零網上購電。與此同時,首次進軍光伏領域的塔牌集團,也先后投資約13.39億元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一體化項目。
可以看出,光伏對于水泥行業來說屬于全新的領域,但龍頭企業并不吝嗇,這與日益緊迫的“雙碳”目標不無關系。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水泥行業目前進入新能源還屬于摸索起步階段,除了光伏已有所進展,生物質為代表的替代燃料還沒有大面積推廣的技術路徑??傮w來看,水泥行業發展新能源未來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水泥行業的新能源“碳”索和實踐之路如何走得又穩又快?為此,中國水泥網將于近日在線上舉行“水泥網·分享匯”邀請中國水泥網高級顧問高長明和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高級工程師張雙慶,為水泥行業帶來新能源領域的獨到見解和知識分享,助力水泥行業在新能源的“碳”索道路上一帆風順。
編輯:陳浩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