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成都立窯老板遭遇“再創業”困境
07年12月13日,成都草壩水泥廠內年產20萬噸機立窯實施爆破,拉開了成都關閉44家立窯企業的序幕
隨著一季度的結束,本來就淡季不淡的成都水泥市場又迎來新一輪生產銷售旺季。然而,據國內著名水泥企業向中國水泥網透露,這段時間,成都去年被淘汰的幾家立窯企業如頑石集團的老板們卻過得頗為鬧心,本以為拆除立窯之后,還可以重整旗鼓繼續做新型干法水泥,再不濟也可以搞個粉磨站,卻不料任何一項選擇對他們來說都不太容易實現。對于其中的原因,中國水泥網進行了深入調查。
事件回放:去年成都水泥行業一下砍掉了44家立窯水泥企業,給新型干法騰出了發展空間,由于產能缺口,成都市場的水泥價格也水漲船高。這些關閉的立窯,按照業內專家的建議,可以轉成水泥粉磨站,也可以投資建設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或者直接轉行。然而,到了今年,這些被關閉的立窯企業發現自己進退兩難:想要轉成粉磨站,發現在成都市場根本無法買到熟料;想要建設新型干法線,發現不論資金還是技術門檻都太高。對此,成都的立窯企業頗有怨言。
在去年被淘汰的44家立窯企業看來,自己當初不管規模如何、效益如何,都積極配合國家政策,配合市政府的工作,集體關閉了立窯生產線,應該說這是對政府工作的支持,為行業發展讓出道路,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何況政府當初也做過口頭承諾,會支持這些立窯企業關閉之后上新線或者建水泥粉磨站。但是,當拆除生產線之后,這些立窯卻發現不管做哪個都沒那么容易。
一部分立窯企業有意轉做粉磨站。然而,粉磨站建起來了,卻發現在成都市場內根本無法買到熟料。自從關閉44家立窯企業之后,成都水泥市場基本只剩下亞東和拉法基兩家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而這兩家水泥企業并不對外銷售熟料。無奈,這些粉磨站只好去重慶等外地市場購買熟料,更有甚者,一路沿長江而下,追到湖北、安徽等地購買。然而來回的運費加上成本,其中的利潤當然大為縮水。
一料難求,那么自己建生產線總可以了吧?誰知政府開出了幾個條件:投資必須達到12億;6個月即180天之內必須投產;投產之后的利潤也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否則,不能審批新線,就算審批下來之后,不能按時達產達標,也屬于違約。立窯企業認為這幾個條件對自己來說都太苛刻。原先的立窯企業規模就不大,要拿出12億來談何容易?有人建議幾家企業合作湊出12億,卻無人愿意出來牽頭響應。即使拿出12億,這剩下幾個條款是否能如期定量地落實還無法預料。一時間,這些有意“再戰沙場”的立窯企業老板們似乎有些“壯志難酬”的感慨,對市政府也生出頗多怨言。認為市政府難免有過河拆橋的嫌疑,為什么當初說好會支持,現在又開出這樣高的門檻限制?
另一方面,面對立窯企業的這些指責,成都市政府也有自己的說法。
四川水泥市場投資過熱的癥狀已經開始顯山露水,嚴格控制再建項目也是對投資過熱的一種控制手段,并不是針對其中的個別投資人。業內人士透露,為避免投資過熱失控,造成重復建設,成都市從整個產業規劃角度出發,采取了先規劃立項,再進行業主招標的辦法,計劃在成都市場內規劃再建3個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但是誰來做就必須達到市政府開出的條件要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幾個條件。也就是說只要有能力又有實力,也有意投資成都水泥市場的投資人都可以來競標。對于是否會造成成都市水泥市場兩大水泥強企壟斷的現象,有行業人士認為,不論從產業風險還是市場平衡來說,成都市政府并不想這樣的局面出現,但是目前尚無有能力和實力與之相抗衡的企業進入,這也是無奈之舉。
中國水泥網認為,淘汰落后立窯,加強節能減排是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在淘汰的同時,如何幫助立窯企業后續發展,不引發新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對政府相關部門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驗。現在正在大力建設和諧社會,那么在淘汰落后產能問題上是否能夠做得更為和諧呢?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