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之重生——訪尖峰集團董事長蔣曉萌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就是說,孔子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于迷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了。孔子是這樣,那么一個五十歲的企業又會是怎么樣呢?是否也能清楚把握自己的命運?作為水泥行業最早的上市公司,尖峰集團剛剛走過五十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7年與南方水泥的合作,再次使其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尖峰的未來會有什么樣的改變?2008年初,中國水泥網訪問了浙江尖峰集團董事長蔣曉萌,聽他講述尖峰的發展思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對尖峰來說,2007年除了與南方水泥的合作之外,還有一個不為外界關注的消息——原公司董事長杜自弘卸任,蔣曉萌正式接任。
杜自弘時代的尖峰,憑借著“快半步哲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通過跨所有制橫向聯合,企業規模迅速擴大。1987年,組建“尖峰水泥集團”。隨后,進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尖峰成功上市。
然而,資金充裕后的尖峰也開始了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進入十幾個投資領域,如陶瓷、通訊、旅游、貿易、電子等等。雖然在水泥主業上也有較大投入,但相比蓬勃發展的浙江民營水泥企業來說,速度太慢。到2006年,尖峰已陷入了上市以來的低谷:外部,省內的礦山資源已經瓜分殆盡,市場過度競爭,價格持續低迷;內部,雖有響亮的品牌,但是沒有強有力的產能支撐。省內擴張沒有空間,走出去又缺乏資金,再加上老國企的包袱,如果沒有醫藥業務的支撐,上市公司的業績就會缺乏亮點。
就在這時,中國建材集團進入了尖峰的視野。蔣曉萌說,之前他們也和許多企業談過合作,但之所以最后選擇中建材,原因有三:首先是雙方都是國企,文化、歷史背景有許多相通之處,同時又都是上市公司,管理規范;其次是有相同的使命感,都希望能夠成為水泥產業的整合者,通過整合做大做強;再次是與中建材的管理層接觸后,也感受到了對方的誠意,想干也能夠實實在在地干事。
于是就有了接下來一連串的行動:
2007年8月,尖峰出資1.05億元(占3%)入股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Page]
同時,尖峰水泥以實物資產出資1.4億元(占35%)與南方水泥以現金出資2.6億元(占65%)合資組建浙江南方尖峰水泥有限公司。
此外,尖峰水泥與南方尖峰共同出資組建一家水泥銷售公司——浙江金華尖峰水泥銷售有限公司。
現在來看合作的成果還為之尚早。然而,蔣曉萌已經看到了雙贏的局面。對中國建材來說,能夠利用尖峰的品牌、技術和人才優勢,加快浙江省內的水泥企業整合步伐。特別是南方水泥在金華地區的水泥投資項目(包括投資、生產、經營、管理)都以南方尖峰為核心,利用尖峰的品牌和人力資源進行整合,以取得金華市場的主導地位。目前,蘭溪三源、虎鷹、立馬、松濤已納入了南方水泥的版圖。對尖峰來說,把部分資產置換出來,降低了資產負債率,增加公司的現金流。而且,沒有了生存的壓力,還能夠加速走出浙江,到其他地方投資。比如拖延很久的湖北大冶尖峰項目現在進展迅速,即將在上半年投產。蔣曉萌用了有趣的比方來形容這個合作,就是女孩子找對象——太早,還沒弄清楚對方情況;太遲,就容易掉價。對尖峰來說,是找準了時機才嫁人。
合作創新強主業
新年伊始的蔣曉萌雖然還是忙碌不已,但是神情卻很輕松,因為他說:“尖峰現在是找準了方向輕松上陣。”他為尖峰確定的戰略就是——合作創新強主業,規范科學求發展。
所謂合作,是指水泥產業的發展思路。過去尖峰的發展模式是“百分之百靠自己”,雖然穩扎穩打,風險很小,但是速度太慢,遠跟不上行業的高速發展態勢。而現在尖峰歡迎各種方式的合作,只要能把尖峰品牌推得更遠。既可以用獨資或控股的方式建設生產線,也可以利用尖峰的品牌和人才優勢,與其他企業合作建設生產線,還可以利用尖峰幾十年的經驗,積極整合水泥資源。
現在的南方尖峰還是采用“尖峰”的品牌進行銷售,而在合作時,尖峰并沒有把品牌轉讓過去,只是提供給南方尖峰有償使用。隨著中國建材整合步伐的不斷深入,尖峰品牌的影響力也在增大。省內的水泥產能轉讓給南方之后,尖峰集團更專心地對外發展和擴張,除了湖北大冶的項目之外,還計劃在廣西投資布點,三年內,尖峰牌水泥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
所謂創新,是指醫藥產業的發展思路。醫藥是高科技行業,只有創新才能獲得更大的回報。尖峰藥業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豐厚的成果,獲得多項專利,建立了博士后流動站。但并不是說就此可以高枕無憂,必須不斷創新,才能保持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所謂主業,就是水泥和醫藥,未來尖峰還將剝離其他產業,從“絕對多元化”轉向“相對多元化”,突出水泥醫藥兩大產業。水泥行業是門檻低、投入大、收益穩、風險小,明顯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而醫藥行業是門檻高、投入大、風險高、回報高,不受經濟周期影響。所以,這兩大產業正好可以互補,分散風險。
在蔣曉萌看來,一個企業的發展,要么成為產業的整合者,要么成為技術的領導者,除此之外,別無出路。水泥是資源性的行業,搶占資源,進行產業鏈的整合對企業的生存至關重要。對上游,要搶占礦山資源。對下游,就是延伸進入混凝土領域,通過控制終端用戶,來保障產業利潤的最大化。而醫藥產業的目標,就是努力成為行業技術的引領者。
[Page]
規范科學求發展
企業要發展得更健康,必須建立起規范的行為規章制度和嚴謹、科學、前瞻的投資體系。沒有一個嚴謹的決策體系,就會造成投資失誤,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對決策者,也要建立起行之有效、責任明確的考核體系,讓錢不斷增值而不是貶值。這是蔣曉萌對公司內部的要求。他說:“當初尖峰到富陽投資建生產線的時候,大家都還擔心,距離這么遠,今后怎么管啊。沒想到現在還都到了湖北。有了規范的制度,管理才能落到實處。”
的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和擴張,然而,如何有效控制投資風險,是所有企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尖峰的思路是三分之一的收益,用于維持原有產業的生存,三分之一的收益,用于原有產業的擴大發展,剩下的三分之一就用于高風險的創新投資,為企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概括的說,就是大部分收益都是用于原有產業的同心式投入,小部分則用于博弈式投入。比如新能源的開發,汽車尾氣的凈化處理等高新技術產業。
后記:
在采訪蔣曉萌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關于鷹的一個故事:
據說鷹有70年的壽命,但在40歲時已經老化,此時的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等死,要么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后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然后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后,鷹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以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鷹就重新開始飛翔,昂首度過剩下的歲月!
2007的尖峰集團也正如鷹一樣,經歷了痛苦的更新——立窯關閉、與南方水泥合作、產業重組…… 正如蔣曉萌所說:“尖峰有50年的發展歷史,既有過許多病痛,也獲得了許多經驗教訓,是甩掉包袱起飛,還是背著包袱加大油門來飛?對我們這樣一個國有企業來說,只能選擇后者!”的確,在經歷了艱難調整后的尖峰正在重新起飛,雖然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在未來的旅途上,必定風光無限!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