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鋼筋混凝土”,為啥TA這么優秀?!
12月17日上午,在國內首條全自動數字仿真、雙塊式軌枕智能生產線上機器轟鳴,最后一根SK-2雙塊式無砟軌枕正全力預制,為貴陽至南寧高速鐵路早日通車提供有效保障。
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土木建筑材料,論混凝土的千百種可能性,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專注研究了70年,幾代人接力創新賦予它強勁的生命力。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至“混凝土王國”,看看最新的專業預制魅力在哪?
走進北京燕山腳下的1000畝總部生產基地,干凈整潔的車間和有序運作的機器人打破了人們對于傳統混凝土制品企業的刻板印象,綠色封閉的拌和站,規劃有致的水養池以及點綴其間的綠樹紅花讓綠化、美化、有文化的花園式工廠成為混凝土王國的新畫像。
如今,“搬磚”在這里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總部研發中心,科研人員通過數據中心,不僅遠程監控全國各地的盾構施工進度,還可以監測盾構隧道的健康情況。
研發中心+試驗基地,加上專業預制的“超高”配置,吸引高校、科研院校、設計院等智庫加入,嵌入鐵路提速、區域發展、智能制造等,攜手開展深度研發,以嵌入式創新構建起協同聯動方陣,瞄準傳統混凝土行業全面發力。
以研發中心為平臺,他們與中國航天科工飛航研究院等共同完成時速1000公里的磁浮高速列車試驗線,奠定超高速磁浮軌道交通發展基礎;與鐵科院聯合開展“新型軌枕自動化制造技術研究”,開創軌枕生產新模式;與科研院校合作研發出“凹槽板體系”等多種技術體系,均為行業首創……完善的產學研對接、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發力。
從掌握固定模臺工藝,到流水機組、獨立蒸養、智能制造,17年間,他們4次推動管片工藝迭代更新,投產出多條國內首創版智能管片生產線,預制出精品管片走進江河湖海城,以迭代式創新搶占智能制造高地,助力國家重難點工程建設。
在軌枕、橋梁、軌道板、裝配式建筑等領域,他們緊抓技術創新脈絡,在實踐中創新突破,投產出國內首條重載鐵路支承塊自動化生產線、首家公軌合建世界最大直徑管片自動化生產線、首條流水機組法高智能CRTSⅢ型軌道板生產線、首個裝配式住宅智能生產線等,不斷引領行業進步。
聚焦裝配式建筑,通過成立相關研究基地,攻克了“預應力裝配式混凝土異型柱框架結構”“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體系”等多項課題,創新采用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制作墻板模具,獲得了強大的科技原動力。
在各條首創版生產線中,他們還不斷應用智能化信息化,創新改進研制了生產裝備。
全國首家研發抹面機器人,先后應用于濟南黃河隧道、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等,以智能“智”造助力精品工程。
研發應用3D快速檢測系統,全方位檢測成品管片,實時準確顯示外形尺寸、平整度等20多項數據。
在裝配式住宅領域研發應用噴涂機器人,與傳統人工相比,脫模劑噴涂明顯更均勻,作業效率更高,大大減少了人工噴涂厚度不均的通病。
通過培育創新基地,應用創新成果,陸續建成10個裝配式建筑產業園,18個管片基地、9個軌枕基地、5個PC基地,布局東西呼應、南北貫通的全國聯動發展態勢,以漸進式創新書寫高出質量發展篇章,總部及所屬3家產業園,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創建創新工作室、開展“青年總工程師”競聘、組建技術專家庫、引進高端人才外腦……一項項舉措,為一線實踐中的靈感提供了發芽成長的沃土,激發出全員的創新動能,近年來直接或間接創造經濟價值過億元。
從成功澆筑鐵道兵筑路史上第一片鋼筋混凝土橋梁,到集齊行業內全序列產品,擁有完備產品矩陣,以精進式創新涵養“全序列”產品體系,成為他們勇往直前的制勝法寶。
在創新文化引領下,他們緊隨著我國鐵路提速步伐,多次參與原鐵道部重大試驗課題,在混凝土預制領域,填補了幾十項國內空白,持續豐富完善7大類100多種產品體系,建筑工業化蔚然成林。
從近千噸的橋梁到一尺混凝土裝飾條,無不光潔如鏡,從高鐵基座到百姓住宅,無不固若金湯。
南京長江隧道工程,1800多個日夜,30430塊管片,成功實現不滲不裂不漏無錯臺,被外國專家稱贊為“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片”。
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管片,“入住”中國鐵道博物館詹天佑紀念館,向世人展示了新時代中國鐵路建設的優質產品。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房橋公司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等殊榮。未來,將激發一切創新創造活力,深挖混凝土王國的寶藏,在新型建筑工業化建設中書寫新作為。
編輯:余丹丹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