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上市公司水泥板塊分析
2007年水泥板塊股票整體走勢向好。就PE(市盈率)指標來看,當前國內水泥股的PE估值遠高于國際水泥巨頭。根據第三季度報表,滬深股市19家水泥上市公司(不包括2007年9月加入的ST同力)總資產已達868.68億元。不少水泥股價創歷史新高,成為股市的新亮點:海螺、冀東、華新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江西水泥成功摘取了ST的帽子,進入新一輪發展;秦嶺、大同雖然仍然處于虧損狀態,但是有所緩和,未來仍有發展空間……在此,有必要對股市水泥板塊走俏原因做一個分析。
“股票隨業績調整”是股市不變的原則。宏觀發展環境通過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而間接作用于股票價格。我們從這兩個角度入手來分析水泥股價發展影響因素,并對未來水泥股發展做一個簡單的綜合評述。
一、 外部因素:宏觀發展環境
宏觀發展環境是企業的生存空間,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狀況,從而影響股價。利用PEST管理學方法(P政治,E經濟,S社會,T技術)對水泥股價走高的宏觀環境進行分析:
1. 政治法律環境(Political)
投資政策和產業政策是政治法律因素的重要變量,決定水泥企業的發展方向,直接影響投資者對水泥股的信心指度。
1) 投資政策
水泥行業是屬于投資拉動型行業,國家投資政策必定對其產生影響。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是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為了切實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全面過熱,發改委、國土資源部、銀監會于2006年7月份發布了《關于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的意見》,固定資產投資出現高位回落;2007年我國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結合的宏觀調控政策,央行連續6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貸款門檻,有效抑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受投資政策影響,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投資總量增長依然比較快,導致水泥需求強勁,利潤同比大幅增加,水泥投資繼續保持一個大幅上升的趨勢。今年前11個月,水泥投資達到了570.83億元,同比增長35.20%,全年水泥投資將突破600億元,西部地區增長最快,達到81.7%,中部地區32.5%東部地區增長7.5%。
2008年,由于新建項目審批標準的提高、優質礦山資源的稀缺,導致水泥投資進入門檻隨之增高,同時投資者必須考慮原有生產基地(包括在建與已規劃的)對市場布局的影響,預期水泥投資增速將會出現下降。
2) 產業政策
2007年1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通知,公布了60家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大型企業(集團)名單,對這60家大企業集團進行市場整合注入了強有力的資金資源,鼓勵這些大型水泥企業兼并、重組、聯合,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信貸投放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這對名單中的60家企業來說,無疑在市場競爭環境上更處于有利地位。公告發布之后,滬深兩市的水泥板塊整體活躍,交易量有明顯上升,股價開始上揚。江西水泥在2007年4月份摘掉了ST的帽子,股價由2006年12月29日的3.28元/股上漲至2007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的11.07元/股,同比增長了237.5%;PE值為190倍左右,遠高于水泥行業一線股的平均PE值。
2. 經濟(Economic)
目前中國的經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7年1~3季度,GDP同比增長分別為11.1%、11.5%、和11.5%。水泥對經濟周期較為敏感,與經濟發展同步。宏觀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水泥行業的發展,從一個中長期周期來看,水泥行業正處于景氣循環的初生段,行業持續向上,水泥股價必定隨著行業的發展上漲。
3. 社會(Social)
社會因素中,影響水泥股價的主要是投資者的投資傾向。水泥行業大動作的并購整合、結構調整開始凸顯優勢,吸引大量證券投資者向水泥板塊投資,從而拉動水泥股價上漲。
2007年開始,國家對水泥行業的重點支持、發展政策,推動了大型水泥企業搶占市場份額,整合、兼并重組的重頭戲在央企和國內地方大企業集團間大規模展開:中國建材南征北戰,收購了江西水泥等地方企業;中國中材(2006年收購入主天山股份)控股賽馬實業……水泥市場上并購風起云涌,行業集中度提高,競爭力增強。
其次,行業結構調整已逐漸顯示其優勢,行業的技術、管理、經營、融資等諸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改善并扭轉了業內間相互惡性競爭的局面,增加了與上下游的對話能力,逐步走向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帶來的良好的發展前景。2007年水泥市場向好, 水泥投資超過了2005、2006年,行業利潤大幅提升。
4. 技術(Technological)
我國水泥技術突飛猛進,落后的生產工藝逐步被淘汰。2007年2月18日,國家發改委推出《2007~2010年全國分省市淘汰落后水泥能力計劃表》,量化淘汰落后產能指標。根據計劃表,2007~2008年全國計劃淘汰1.36億噸,2009~2010年計劃淘汰1.48億噸。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已被我國普遍應用,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從2001年的8,361萬噸上升到了2006年的51,691萬噸;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14.20%上升到48.44%。在2006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日前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力爭至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新型干法代替落后工藝,對提高我國水泥產品質量、充分利用資源、節能環保產生了巨大作用,同時使我國水泥企業規模有了較大的提高,市場集中度也相應有所提高,為我國打造世界級的水泥企業創造了條件,進而帶動了水泥行業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 內部因素:企業經營業績
企業的經營業績是影響股價走勢的決定性因素。衡量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指標:
1. 總資產狀況
一方面,水泥產品的同質性使水泥行業成為規模效益顯著和較利于規模擴張的行業之一。當企業總產量達到一定水平時,設備有效運轉率 相應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越多,從而平攤到每一產品的固定成本(包括設備折舊等)越低;另一方面,水泥產品的短腿性使水泥行業的進入壁壘較高,導致新競爭對手進入要化較大的代價。因此,大批量的生產與銷售不僅降低了平均運輸成本、銷售成本,而且容易在市場上形成地區壟斷力量,與對手相抗衡。
海螺、冀東、華新仍然是水泥行業的領頭先鋒,規模擴張迅速,保持持續強勁的發展勁頭,資產總額增長速度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海螺的“T”型戰略通過華東、華南區域市場的拓展,資產總額從2001年的60.68億元發展到2007年9月的276.94億元,增長了356.39%;華新“十”字戰略,立足湖北,橫依長江水,縱靠京廣線展開,從2001年的20.63億元發展到了2007年9月的80.03億元,增長了287.93%;冀東由“三北戰略”南下湖南,所涉及的區域正處于市場啟動期,資產總額從2001年的28.45億元發展到了2007年9月的80.07億元,增長了181.44%。
2007年西水股份的資產總額增長速度加快,甚至超過了海螺,在19家上市公司中位居榜首,為450.42%。
青松建化依靠在新疆的地區優勢發展水泥業務, 資產總額增長率為336.57%,位居第三位。2007年11月份發布增發A股公告,將進一步融資擴大規模。
2. 盈利能力
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看企業的利潤總額與利潤率。2007年水泥行業的新型干法產能增加,落后產能退出加快,供需關系緩和使水泥價格穩步增長,行業的利潤水平有所上升。
海螺、亞泰、華新、冀東憑借其布局、規模優勢以及水泥市場的啟動等因素,盈利能力依然保持前列:前三季度的主營業務利潤總額分別為37.75億元,7.38億元,7.21億元,6.90億元,對應的利潤率為29.10%,23.51%, 22.05%,26.91 %;凈利潤分別為15.03億元,4.66億元,1.94億元,3.25億元。
巢東、四川金頂、獅頭股份、ST大同水泥、四川雙馬目前的盈利能力靠后,主營業務利潤均未達到1億元。巢東與四川金頂憑借安徽、四川水泥市場的向好形勢,07年已逐步呈現上升趨勢;獅頭股份、ST大同水泥、四川雙馬07年已有所動作,但還未發力。
西水股份是值得研究的水泥股,在2007年水泥板塊中表現良好,股價從2006年12月29日的8.49元/股上升到2007年12.28日的50.99元/股,同比增長率為470.36%,在19家水泥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資產總額排名第6,同比增長450.36%,增速位居第一。但是與此不匹配的是,西水股份的盈利能力較低,其前三季度的凈利潤0.38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總額僅為0.97億元,排名14。在綜合考慮股價與利潤的基礎上得出的PETTM為-96.06,是水泥板塊所有股票中最低的一支。因此,盡管其資產規模擴大很快,在股市上表現良好,但不一定在市場上也能獲利,而市場是決定水泥企業發展進而決定股價的最終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雖然2007年水泥行業的利潤總額創歷史新高, 利潤率也有所回升,但和其他工業產業比較,仍處于較低水平,與歷史數據相比,也屬中等水平。2007年1~11月份,我國水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為5.9%,而在1993年達到13.0%。可以說,行業及企業的盈利空間仍大有潛力可挖。行業整合如火如荼,再經過3~5年的發展,優勢企業“定價權”的增強會將企業盈利推入一個新的高度。同時,水泥供需關系的進一步改善,將為水泥市場價格持續穩步回升奠定基礎,且這種趨勢可以貫穿整個“十一五”期間。這些都將提高水泥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帶動水泥股市的發展。
3. 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是考核公司經營狀況的另一重要因素,它代表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一般來說,這個比例不應該超過50%。基于水泥行業目前處于成長期,需要大量新增投資用于市場開拓,將這個比例調高至60%。
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水泥水泥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還是比較合理的,比如祁連山、海螺、冀東等資產負債率保持在60%左右,具有良好風險控制能力;而ST大同、華新、天山、ST秦嶺的資本負債率均超過了70%,企業經營風險過大;而西水、獅頭、福建水泥、巢東的資本負債率過低,經營過于謹慎,不能給帶來更多的投資回報。
[Page]
三、評述
水泥板塊已經成為股市上的一個新亮點。國內外的銀行、投資公司、基金、證券公司紛紛看好中國水泥行業。這主要是基于水泥發展的兩個大趨勢:一是水泥市場巨大并處于上升階段;二是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從技術結構轉向組織結構調整。因此,上市公司并購所引起的行業組織結構調整必將影響股市水泥板塊走勢。
1. 回顧2007年水泥板塊
從整體來看,并購已經成為2007年水泥板塊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泥上市公司或者納入中國建材、中國中材等水泥大企業旗下,或者向國外水泥巨頭、非行業企業轉讓股權,或者引入國外金融資本。目前獨立經營的水泥企業已為數不多。未來上市公司由分散化走向多元化趨勢將更為明顯。
中國中材、中國建材、海螺開始跑馬圈地,通過新建、收購和兼并擴張,成為水泥市場上的三大巨頭:
1) 海螺
海螺集團在2006年6月牽手香港昌興礦業共同入股巢東股份,香港昌興礦業成為巢東第一股東,海螺水泥為第二股東。此后,香港昌興礦業就將巢東股份委托海螺托管(另包括昌礦業已控股的廣東英德龍山水泥的三條生產線)。也就是說,海螺已經全權接手巢東股份所有業務,將其納入自身的運作體系,未來巢東發展與海螺戰略密切相關。
2) 兩大央企
中國中材是目前控股水泥版塊中上市公司數目最多的企業。繼2006年收購入主天山股份,2007年12月份控股賽馬實業,并在2008年1月2日 正式收購了冀東水泥,準備用三年時間,投入資金不少于130億元(含對冀東水泥集團的增資投入的資金),將冀東水泥集團打造成國內最大、世界前五名的水泥企業集團。冀東水泥良好的發展預期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目標。
中國建材南征北戰,整合中國水泥行業,目前已將上市公司中的江西水泥、尖峰水泥納入版圖,并有意收購福建水泥。
國務院關于央企整合推出了硬性指標:從當前的151家要在四年內即到2010年縮編至80至100家。水泥兩大央企面臨“強者更強,弱者出局”的格局,必將加快自身整合步伐。另外,2008年關于中國建材回歸A股也是值得關注的動向。
3) 國外投資者
中國水泥市場向好吸引了國外的水泥巨頭與國際金融機構紛紛進入,海螺、華新、冀東、亞泰、四川雙馬分別引入國外戰略投資者,雙方互惠互利,共同合作,共同謀利:
摩根士丹利、國際金融,于2006年4月通過受讓海螺集團的部分持股,參股海螺水泥;
華新在1999年就引入了戰略投資者 —— 豪西盟 ,改善了華新水泥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了戰略規劃與管理能力, 2006年華新股東大會決定向豪西盟定向增資發行1.6 億A 股,該定向增發完成后,豪西盟將成為公司的第一股東。未來公司競爭力將有較大提升,盈利能力或有大幅度提高;
冀東水泥于2005年9月就已將其旗下兩控股子公司(冀東水泥扶風有限責任公司與冀東水泥涇陽有限責任公司)部分股權,出售給世界第四大水泥制造商海德堡水泥;
亞泰集團在2006年10月引入愛爾蘭CRH在2006年10月收購了亞泰集團26%的股權,并在3年之后擁有進一步增持股權至49%的選擇權,在東北水泥市場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4) 獨立的水泥企業
目前處于獨立經營的水泥企業在競爭中也開始尋求新的發展路徑:青松化建與天山股份在新疆形成區域合作,實現共贏,未來有一定發展;祁連山、亞泰集團整合市場,并購大通河、哈爾濱等水泥企業,獲得市場話語權。
2. 展望2008年水泥板塊
1) 水泥大集團格局變化
隨著兩大央企的發力,市場空間受到擠壓,海螺一枝獨秀的局面被打破。海螺、冀東、華新等必然力求突破。2008年我國水泥市場格局必將進一步改變,影響股市水泥板塊:
海螺水泥的“T ”字型戰略瞄準華東、華南經濟發展地區,穩固推進市場,加大市場份額。不僅要保持規模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獲取更大的利潤,回報股東、股民,并謀得自身發展,這是海螺的根本目標所在。
冀東水泥“三北”戰略得到市場的響應,所在區域的市場的啟動,給冀東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會,冀東加大了在各區域的投入。2007年度中,在市場上和股市中均有良好的表現,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008年1月2日加盟中國中材后,迅速南下湖南,開拓海外市場,擴張動作頻繁。冀東的發展,會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華新推進“十字戰略”, 先于競爭對手在中南地區進行戰略布局,成為該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并保持在中南地區的規模優勢;西南地區也將會成為華新成長中新的區域,從而在規模上保持行業前列。攜手豪西盟,“縱向一體化”的成長模式將會進一步加強,既水泥、骨料、混凝土一體化,延伸產業鏈,走在了行業的前面,成為華新在新一輪競爭中的重要砝碼,也將是今后水泥大集團的發展方向。力爭在“十一五”有良好表現,奪回前一時期所失去的發展機會。
2) 觀望股
以下幾家水泥企業的股權結構變化可能引起未來股價變化:
拉法基于2007年7月完成了關于收購四川雙馬的所有法律手續,進入新一輪發展態勢;
北京金隅2006年正式收購了太行水泥,形成區域規模優勢,大幅提升公司在華北地區的戰略地位;
另外非行業企業整合上市公司也很有可能扭轉原有上市公司的虧損局面,成為水泥板塊向好股:
華倫集團繼2003年10月收購四川金頂后,在2007年9月再下一城,拿下ST秦嶺水泥;
南京美強特鋼于2007年12月31日拍下ST大同,承諾將做強大同水泥的水泥主業,目前ST大同暫時停盤,雙方處于整合階段;
ST 同力2007年9月由火腿腸生產變為主營業務水泥。其第一股東河南建投還承諾,為盡可能避免同業競爭,將選擇適當時機,于2008年底之前提出相關動議,以適當的方式整合河南建投擁有的其他水泥企業資產,這將使ST同力存在進一步的投資空間。具體何時發力取決于市場進展。
3) 三大懸念影響整體板塊的多元化格局
懸念一:福建水泥是中國建材南方布局中的重要一步,2008年是否有意納入南方板塊?
懸念二:祁連山是中國中材與海螺等水泥大企業關注西部市場的重要棋子,未來歸宿?
懸念三:獅頭股份作為山西本地龍頭企業,目前海螺、冀東、天瑞等都有意進入山西,會成為誰家橋頭堡?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jj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