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廢城市”建設加速!水泥行業機會來了!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8部委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到2025年,“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建設“無廢城市”意義重大
所謂“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而是要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對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促進城市綠色發展轉型,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固體廢物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我國每年固體廢物產生量巨大,還存在歷史堆存量大、產業規模不清、綜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部分城市“垃圾圍城”現象依然嚴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大、中城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年總產生量為13.8億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為4498.9萬噸、醫療廢物產生量為84.3萬噸、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3560.2萬噸。
巨量的固體廢物背后是處理能力的欠缺,有專家表示,當前我國傳統的固廢處理領域仍處于一種無序、無組織的混亂狀態,缺乏整體的規劃與管理。固廢處理作為一個產業門類,一方面既缺乏相應的市場秩序與規范,同時也缺失一定的市場準入門檻,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率都沒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與發揮。“我國固廢處理市場的組織形式、市場規模等要素,與未來‘無廢城市’所要求的市場發展需求,及行業發展的預期,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該專家指出。
也正因如此,建設“無廢城市”的潛力和潛在效益巨大。據估計,到2030年我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可達到7萬億元至8萬億元,且帶動4000萬至500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一邊是尚處混亂的市場現狀,一邊是“無廢城市”建設預期帶來的發展前景,固廢處理數萬億元“生意經”的背后,意味著一個舊產業生態的革新,與一個新生態體系的構建。
水泥行業大有可為
建設無廢城市,需要各方面的積極配合,更需要利廢企業挑起大梁。而水泥行業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將大有可為。
此次聯合發布的《方案》中就明確提到,要推動利用水泥窯、燃煤鍋爐等協同處置固體廢物。
作為傳統行業,水泥行業憑借獨特的優勢和秉承“城市凈化器”的環保理念,利用水泥窯無害化協同處置綜合固廢、危廢、污泥等成為行業綠色轉型、投身“無廢城市”建設的有力舉措。
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可以消除危險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實現其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并且將水泥制造過程中釋放的熱能最大化利用,水泥窯內溫度高達1600℃,熱容量和熱慣性大,廢料在高溫區的停留時間長達5~15秒,有害成分均能被徹底分解,確保環境安全。對水泥企業而言,協同處置既幫助城市消納污染物又能將其作為“替代燃料”實現資源再利用。
此外,通過綠色礦山建設、節能減排升級、花園式工廠改造等一系列舉措,水泥企業早已被賦予了新的城市功能,完成了從污染到環保的華麗轉身。
以蕪湖海螺為例,近年來,蕪湖海螺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優,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固廢危廢打造“水泥制造+城市凈化器”復合型工廠,累計幫助蕪湖及周邊城市處理危廢50萬余噸;通過數字化礦山建設,實現廢水利用率100%、粉塵減排86.4%,運用融合工藝機理的信息化技術,推動礦山生產管理模式變革,使礦山變“綠”。
綠色制造是現代工業的鮮明底色。未來,必將有更多的水泥企業堅決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固廢危廢打造“水泥制造+城市凈化器”復合型工廠,為“無廢城市”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