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地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巡禮之七 易地搬遷挪窮窩 造福百姓新生活 ——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振興司 · 2021-04-30 11:05 留言

  編者按:2015年底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推進“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為充分展現各地區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取得的顯著成效,現推出“十三五”地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巡禮。

圖為福建省長汀縣長汀南站幸福小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山清水秀、天藍海碧,自然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氣候舒適宜人,是一個宜居、宜養、宜游的福地。

  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閉塞,或地質復雜、生態脆弱……“窮”,對于居住在這些地方的民眾來說,就像是宿命,難以逃脫。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易地扶貧搬遷,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出的考題,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項浩大工程,更是人類向貧困宣戰的一次偉大創舉。福建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高位謀劃、高質量推進,堅持建設、服務、幫扶“三張牌”一起打,從源頭破解“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困境。

  為民謀福祉,造出新天地。“十三五”期間,福建全省共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20666套,搬遷國定標準貧困人口65138人,搬遷人口入住率、脫貧率100%,全面實現了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

一以貫之搬出扶貧“新路子”

  福建歷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積極探索扶貧開發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就在全省率先組織實施了“連家船民”上岸和“茅草房”下山搬遷工程,被群眾贊譽為“造福工程”。

  所謂造福工程,就是把生活在偏僻困難地方的群眾,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改變生產生活條件,增加收入,發展致富。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提倡并推動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眾搬遷下來,集中到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地方。群眾搬遷后大都過上了好日子,對黨衷心擁護,有的在自己家門口貼上對聯,上面寫著: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農家感黨恩。這上下兩句的第一個字“造”“福”,與習近平同志講的不謀而合,于是就把這個搬遷工作定名為造福工程。

  當時,福建的一些地方,特別是閩東的貧困地區,不少人靠山吃山(打柴)、靠海吃海(打漁),祖祖輩輩散居在山上的“茅草屋”或海上的“連家船”中,居住條件非常惡劣,生活也非常貧困。“連家船”上的漁民終生漂泊在水上,世代以木船為家,居無定所,是一個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特殊貧困群體。那些漁船大都是破敗不堪的,沒有電、沒有水,低矮、昏暗、潮濕,一家幾代人都住在里面。有的漁民連船都沒有了,只好在岸上用油毛氈、編織袋搭一個窩棚,夏熱冬寒、難擋風雨,還不如黃土高原上的農民住的窯洞。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福州和后來到省里工作期間,多次到這些群眾的家中走訪,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使這些困難群眾徹底擺脫貧困、安居樂業。

  1994年起,在習近平同志親自倡導、推動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廣閩東做法,實施大規模的“造福工程”扶貧搬遷。習近平總書記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省長期間,始終都在親自組織和推進這項工作,把它作為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舉措。1997年他親自帶隊調查,推動省委、省政府把“連家船民搬遷上岸”和“茅草房改造搬遷”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搬遷和生產就業等問題。1998年還在福安親自主持召開了“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指出“古人尚且講‘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我們共產黨人看到群眾生活如此困苦,更應感到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沒有‘連家船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這件事非做好不可,要讓所有的‘連家船民’都能跟上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地過上幸福生活”。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到2000年年底基本解決了歷史上長期遺留的“茅草房”和“連家船民”問題,數萬人告別了風雨飄搖的生活,過上了安穩日子。

  二十多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持續把“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全省累計搬遷群眾170多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7300多個,建設各類集中安置區(點)3400多個。

  2016年,國家把福建國定貧困人口納入“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范圍后,福建認真落實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了規劃建設和用地支持、集中安置區建設補助等系列政策,完成了國定標準貧困人口20666戶65138人的搬遷任務,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搬遷群眾收入水平,深受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歡迎,被譽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提綱挈領開對搬遷“藥方子”

  易地扶貧搬遷事關貧困群眾的穩定脫貧和長遠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問題的根本之策,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

  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福建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在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下專門成立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小組,堅持精準識別、精準搬遷,建立任務明確、分級負責的工作機制,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做好政策制定“最先一公里”,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

  誰可以搬遷?福建省嚴格對照《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堅持群眾自愿、應搬盡搬,全面摸排搬遷對象,把偏遠自然村農戶、地災隱患點農戶、生態保護地需搬遷農戶等國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搬遷任務,把其他需要搬遷改造農戶作為同步搬遷人口。

  具體怎么搬?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扶貧辦、財政廳等有關部門系統制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體系,為有效推進搬遷夯實制度保障。編制實施省內“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制定出臺易地扶貧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辦法、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專項建設基金細則、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結余資金管理辦法、后續扶持工作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梳理編印《福建省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匯編》,搭建起省內扶貧政策制度“四梁八柱”。推動有關部門設計發布安置住房戶型圖和平面圖,配套出臺就學、就醫、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社區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人到哪里去?如果選址不合理,搬遷去向與搬遷戶的謀生能力不適應,就會搬而難安、搬而難富,甚至返遷回流。福建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小城鎮發展、工業園區開發、災后重建有機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特點和各地實際,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對搬遷群眾進行安置。一方面,對搬遷安置區進行科學選址、合理布局,依托中心村、集鎮、工業園區以及旅游區周邊交通便利、公共服務配套條件好和就業方便的地方安置。另一方面,同步規劃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解決群眾行路難、看病難、上學難問題,方便搬遷群眾生活。

  錢從哪里來?用好易地扶貧搬遷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債、財政貼息貸款等國家補助資金。組建省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省級易地扶貧搬遷投融資主體,并協調推動有搬遷任務的54個縣(市、區)成立相應的投融資平臺。加大省級財政補助力度,省級財政按人均3000元的標準對搬遷群眾給予補助。提高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建設補助標準,對百戶以上安置區,在補助150萬元的基礎上,每增加10戶增加補助10萬元,每增加100戶增加補助150萬元;對20戶以上安置區,每增加10戶補助10萬元;共下達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省級補助資金3.5億元。完善土地增減掛鉤收益分配政策,搬遷戶按規定開展舊宅基地復墾的優先納入交易,并從增減掛鉤收益中給予每戶一定的補助。

  “搬下山后,老婆看病方便了,我也有時間就近做一些泥水工技術活,一天收入200多元。孩子在電商公司工作,去年家庭收入超過3萬元,實現脫貧。”政和縣星溪鄉同心安居小區居民許紹善由衷地說,“感謝黨和政府,安排給我這么好的房子”。許紹善原住在政和縣星溪鄉后壩林場,妻子身患糖尿病多年,孩子待業。“后壩林場原有住戶16戶,看到別人都在政和城關購房了,自己只能干著急。”許紹善說,“2017年年初,鄉干部和林場領導告訴我可以搬下山,住上由鄉里統一建設的安居房,當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從抽簽選房到裝修入住,不到3個月時間,許紹善一家搬進了星溪鄉同心安居小區75平方米的房子,實現了自己的安居夢。

質量并重打造搬遷“好房子”

  青山綠水間,水泥路像白絲帶蜿蜒環繞;藍天白云下,灰瓦白墻清新別致;房前庭院旁,草綠花紅相映成趣;明溝暗渠里,濁水變清流汩汩流動;田園山林間,雞鴨白鷺怡然自得……這,就是今日的浦城縣山下鄉小溪村。

  昔日的小溪村,是偏僻貧困村的典型代表,村子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極為不便,發展舉步維艱。“當時村里人均只有七分耕地,村民只能靠吃‘回銷糧’度日。”村里的老支委祝德全說,高山村的日子不好過,全村近千畝的水田有六成在五公里外的山下,村民收糧要挑上山,碾米又要挑下山。搬出大山,一度成為小溪村民最大的愿望。

  如今,新建的小溪新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街道干凈整潔,房前屋后花草掩映,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文化讀書室、燈光球場、體育健身場所、家庭賓館等配套設施完善。提起村里的變化,村民李福英興奮地說:“全托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福,讓我們也能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位于富屯溪畔的順昌縣大干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大里社區,一棟棟樓房整齊矗立,電視信號、手機信號全覆蓋,幼兒園、中小學、醫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社區環境好,學校就在家附近,孫子孫女上學方便;離園區近,孩子打工、上班方便;身體有點小毛病,到醫院看病也方便;住120平方的房子,我覺得很舒心、很好!”幾年前,尤鶴興老人一家從15公里之外、山溝溝里的武坊村搬到大里社區,老人一下子從“山里人”變成了“城里人”,過上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每天都可以在小區里溜達找人聊天,帶孫子,趕集買菜又很方便,孩子在外打拼都很放心。”

  帶給李福英和尤鶴興老人新生活的,正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

  為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福建省委、省政府精心謀劃、科學施策,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精品工程。

  ——層層壓實責任。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抓,分管副省長具體負責,落實“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格局。

  ——狠抓住房安全。福建省把質量安全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的底線任務,組織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地質勘查、地災評估工作,做好安置住房工程驗收、質量安全鑒定,確保搬遷群眾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強化督查檢查。健全考核督查機制,持續不斷開展自查自糾、專項稽察、抽查檢查和專項治理,建立健全常態化監管機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質量管理與風險防范,確保搬遷政策措施和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如今,走進每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新村,一個個集中安置點、一棟棟嶄新房屋,如同一道道靚麗風景,給如詩如畫的八閩大地增添了現代和幸福的色彩。

多措并舉鼓起群眾“錢袋子”

  在政和縣鐵山鎮錦繡小區的新居室里,貧困戶鄭立標正在準備晚飯。“之前住在下馬山自然村的高陡邊坡地段,土房子一下雨就漏水。”回想起之前的日子,鄭立標感慨地說,“現在住上了新房子,還在附近的臨江四季農場找到了工作。”2017年,鄭立標一家從偏遠自然村下馬山搬遷到鐵山鎮集中安置點錦繡小區,告別了那間住了22年的土房子。鄭立標說,得益于江上村實施“黨支部+合作社+科特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機制,他在臨江四季農場工作,妻子在江上村做保潔員,一家年收入可達到5萬元左右。

  政和縣星溪鄉念山村的方佳非也脫貧了。5年前,下樓梯摔了一跤,方佳非遭遇了人生中非常嚴峻的挑戰,“右側后背至腋下一道數十厘米長的傷口,頭兩年完全沒法干活,生活一下子沒了著落。每天都在想:窮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啊?”方佳非回憶,剛受傷的時候,他失去外出打工的能力,全家的收入只能靠六七畝貧瘠的茶園和稻田,“窮得連化肥都用不起”。2017年,念山村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方佳非和村子里其他16戶貧困戶,從大山深處搬到了距離縣城不遠的同心小區。方佳非從逼仄的土房子,搬進了兩室一廳干凈明亮的房子,生活有了新奔頭。“好政策源源不斷。”方佳非笑著說,他不但拿到了5萬元小額信貸扶貧貸款,新承包了10畝桔子園,鄉鎮科技特派員還教會他修剪茶樹、科學管理和施肥,每畝茶多收1000元。在鄉鎮的幫扶下,方佳非又和其他5戶貧困戶一起承包了80多畝地,種植西瓜芋子和玉米,很快便甩掉了窮帽子。

  連城縣文亨福坑村的范忠銘,一家6口全靠他一人賺錢養家,生活十分困難。建檔立卡前,范忠銘一家擠在3間低矮破舊的老祖屋,雨天漏雨,晴天見光。根據補助標準,范忠銘一家共獲得各級補助16.8萬元,在村主干道旁建起了磚混結構房子。2017年春節前入住時,90多歲的老祖母激動得落淚,連聲說:“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好政策!”鎮里通過“雨露計劃”為他提供了養雞技術培訓,發放了6000元生產幫扶資金和以獎代補資金,范忠銘把三黃雞養殖規模擴大到3000只,成為李屋片3個行政村最大的養雞專業戶。他的2個孩子也充分享受了教育扶貧政策的福利——上小學的女兒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獲得250元/學期的餐費補助,上幼兒園的女兒獲得1500元/學期的學前教育階段補助,一年就能獲得3500元。

  這些搬遷戶的經歷,正是福建省通過后續扶持,讓易地搬遷貧困戶脫貧的具體體現。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堅持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全力加強搬遷后續扶持,探索出了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易地搬遷致富路。

  ——突出“產”,資金扶助與風險防范相結合。福建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大力扶持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特色手工業、電子商務、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增收脫貧項目。對貧困戶發展增收脫貧項目,給予每戶不超過1萬元補助和5萬元以下免抵押、免擔保的無息貸款支持,做到應扶盡扶、應貸盡貸。對2201個貧困村每村安排60萬元,用于投資運營獲取收益,促進貧困戶增收。

  ——突出“工”,職業培訓與就業服務相結合。持續實施“雨露計劃”,每年培訓4萬多人次。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按規定給予扶貧助學補助。開展“扶貧入戶、送崗上門”服務,每年向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適時推送人崗適配的崗位信息。鼓勵引導各地開發保潔、保綠、治安、護路、護林、管水、扶殘助殘、養老護理等公益性崗位,安排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

  ——突出“學”,就學資助與助學貸款相結合。對因學致貧的貧困家庭,全面落實控輟保學制度,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給予免除學雜費和提供助學資助、助學貸款等政策支持,確保適齡學生不因貧困失學輟學。

  ——突出“保”,基本醫保與疊加保險相結合。福建從2017年7月開始實施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省、市、縣三級每年籌集2.4億元資金,用于補助提高貧困戶基本醫療保障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省、市、縣、鄉四級定點醫院分別按7%、11%、14%、15%疊加報銷,對貧困患者個人負擔較重的30種大病進行醫療救助。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開發性扶貧措施實現脫貧的全部納入低保兜底。

  ——突出“扶”,自我發展與掛鉤幫扶相結合。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積極宣傳“自強不息、勤勞肯干”“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等精神,激發貧困戶通過生產就業實現增收脫貧的熱情和內生動力。實施省領導、省直部門及經濟較發達縣(市、區)掛鉤幫扶重點縣制度,深入開展市、縣、鄉干部掛鉤幫扶貧困戶活動,做到每個貧困戶都有1名干部進行掛鉤幫扶,幫助貧困群眾用好各項扶貧政策,實現可持續就業,找準增收脫貧項目,提升掛鉤幫扶實效。

  福建以“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目標,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有力夯實搬遷群眾脫貧根基。目前,全省“十三五”實施搬遷的國定標準貧困人口65138人已全部實現脫貧。

著眼長遠奮筆書寫“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深入學習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推進扶貧開發的重要理念和創新實踐,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績,到2019年年底全省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653元增加到2019年的12525元,年均增長近25%。

  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福建省切實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全面轉向后續扶持,探索建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機制,幫扶搬遷群眾逐步能致富。

  在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12戶2017年已脫貧的貧困戶分別領到了5000元分紅,他們都是福家山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股東。脫貧不脫鉤,扎實的產業基礎讓他們邁開大步奔小康。

  在屏南縣雙溪鎮下村集中安置點,當地根據各搬遷點的資源特點、搬遷戶的資源條件進行分類指導,引進企業、發展合作社,建立“經濟實體+貧困戶”“合作社+農戶”等產業扶貧模式。搬遷戶張振有高興地說:“在幫扶資金的幫助下,我現在種植4畝錐粟,年增收1萬多元。”

  古田縣大橋鎮搬遷安置點積極引導搬遷群眾到“天天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加工企業,或鎮區附近市場、超市、工廠務工就業,月工資可達2500—3000元。此外,對家中缺乏勞動力的搬遷戶,當地幫助在小區或臨水宮景區聯系安排保安、衛生保潔等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可收入1800元左右。

  政和縣鎮前鎮下圓村貧困戶高基平說,2015年村里幫他擔保貸款買牛,還帶他去學養牛的技術。2017年10月,他將養了三年的小牛賣了,加上10多畝玉米田的收入,不僅還了貸款,還住進了三層半的新房。

  除了外力幫扶,福建因地制宜,挖掘各地稟賦資源,提升內生動力。很多搬遷群眾依靠綠水青山、歷史人文,吃上了“旅游飯”“生態飯”。福安市溪邳村2019年10月投入運營的“漁民之家”,是一家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項目,開業當月的營業額就達到17萬元。此外,溪邳村深入挖掘疍民歷史文化,擴建村史館,將其與連家船民上岸定居點、疍民歷史文化展示館、“海上蓮花島嶼”、“白海豚觀察站”、垂釣中心等“串點成線”,打造漁村特色旅游觀光路線,漁旅結合成為漁民增收新引擎。

  安居樂業,更要宜居宜業。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定居點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連日來,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村民們忙著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衛生環境不能落下。我們村打算進行村道白改黑,還計劃改造外立面11000平方米。”溪邳村群眾自豪地說。

  易地扶貧搬遷讓搬遷群眾搬出了新天地、過上了新生活,一張張笑臉綻放在青山綠水中、幸福生活里。福建全省各部門通力協作、各市縣屢出奇招,千萬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投身這場史無前例的攻堅大戰,凝聚起易地扶貧搬遷的磅礴偉力!經過幾年苦干實干,全省上下用奮斗譜寫了一曲眾志成城、戰天斗地的動人贊歌,在八閩大地樹起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時代豐碑。

  住上好房子,還要過上好日子。脫貧攻堅的路上,福建省各級各部門不忘初心、共同努力,讓貧困群眾跨出大山融入城市,讓產業造血力量強起來、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實現了從“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精彩跨越。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在消除貧困的道路上,福建將繼續心系百姓、情系民生,知民所盼、急民所急,多方施策、精準發力,一路艱辛一路歌,堅定有力地走出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編輯:Octopus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4-06 22:15: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凌海市| 湟源县| 新安县| 鹤山市| 延川县| 阳高县| 从江县| 冕宁县| 红原县| 肇庆市| 镇沅| 外汇| 普兰县| 南木林县| 建瓯市| 西畴县| 施秉县| 巴彦县| 临西县| 河西区| 贵南县| 会东县| 耒阳市| 阿拉善右旗| 宁晋县| 广昌县| 昌图县| 平凉市| 南雄市| 嫩江县| 贺兰县| 原阳县| 东莞市| 霞浦县| 和田县| 余姚市| 米脂县| 社旗县| 东丽区|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