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截至2020年底河北水泥用灰巖儲量55.13億噸

河北省人民政府官網 · 2021-12-17 11:03 留言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2020年全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報告

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人大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注重綠色發展,強化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實踐,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取得積極成效。現將2020年全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如下:

一、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基本情況

(一)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總量情況

截至2020年底,全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總量情況如下:

土地:全省國有土地面積241.34萬公頃(3620.15萬畝)。其中,國有農用地面積130.70萬公頃(1960.44萬畝),國有建設用地面積73.94萬公頃(1109.06萬畝)、國有未利用地面積36.70萬公頃(550.65萬畝)。國有農用地中國有耕地面積21.69萬公頃(325.39萬畝)。

礦產:全省已發現礦產130種。具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04種。煤、鐵、金、鉬、水泥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等河北省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情況:煤炭228.54億噸,居全國第十二位;鐵礦96.09億噸,居全國第三位;鉬礦87.46萬噸,居全國第十位;金礦(金屬量)290.51噸,居全國第十八位;水泥用灰巖55.13億噸,居全國第十二位;冶金用白云巖12.67億噸,居全國第5位。

海洋:全省管轄海域面積72.28萬公頃,海島5個,全省大陸海岸線全長487公里。

森林:全省國有土地中,國有林地面積80.61萬公頃(1209.19萬畝)。國有林場活立木總蓄積4007萬立方米,占全省總蓄積1.75億立方米的22.9%。

草原:全省國有土地中,國有草地面積15.82萬公頃(237.33萬畝)。

濕地:全省國有土地中,國有濕地面積10.82萬公頃(162.29萬畝)。

水:202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46.70毫米,屬平水年份,全省形成水資源總量146.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55.7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30.31億立方米。

自然保護地:截至2020年底,全省監督管理的自然保護地共7類276處,批建總面積197.56萬公頃(2963.40萬畝)。去除交叉重疊面積后,自然保護地總面積140.14萬公頃(2102.10萬畝)。

野生動植物:全省有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34種,國家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92種,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107種,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25種。全省共有野生植物204科、940屬、2800多種。其中被子植物占比較大,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種類豐富。現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87種。河北梨、緣毛太行花被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

(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價值量核算試點情況

在省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指導幫助下,2020年,自然資源部門選取保定市阜平縣和淶源縣、秦皇島市國有林場,在全國率先開展并完成了土地、礦產、林業資源資產價值量核算試點。為進一步驗證價值量核算模式,2021年繼續組織開展了邯鄲市全域土地資源資產、全省主要礦產資源資產價值量核算第二批試點,探索構建了一套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價值量核算方法體系,形成了包括工作報告、技術指南、核算說明、基礎數據庫、圖集圖件、核算成果表等在內的多項成果,試點在數據獲取、核算方法、成果形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創新,成為我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特色亮點。

(三)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和收益情況

2020年,全省建設用地供應量為3.26萬公頃(48.89萬畝),其中,以出讓方式供應1.99萬公頃(29.87萬畝),合同價款3011.18億元。全省礦業權出讓收益評估269個,征收出讓收益10.95億元。全省審批用海面積79.62平方公里(7962公頃,11.94萬畝),海域使用金征收額5.07億元。全省核定納稅取用水量31.37億立方米,征收水資源稅19.82億元。

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優化支撐長遠發展的空間藍圖。

一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印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精準功能定位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指導意見》,出臺市縣、鄉鎮、村莊三個規劃編制《導則》。截至2020年底,已形成省級規劃文本、圖件、38項專題研究等成果,各市、縣均已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階段性成果,初步搭建起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二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取得顯著進展。全面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初步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國土調查數據庫,縣級調查成果一次性通過國家級核查,差錯率僅為0.36%,遠低于國家1%的要求,在全國名列前茅。完成2020年度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全省171個縣級測區完成數據成果匯交。

三是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取得明顯進展。啟動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大港濕地等6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基本完成塞罕壩機械林場確權登記示范建設主體工作。2020年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首次登記證書發放數量8529個,確權登記面積總量2.39萬公頃(35.85萬畝)。海域使用權登記證書發放數量153個,確權登記面積175.75公頃(2636.25畝)。

四是扎實推進“三條控制線”劃定和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結合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和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同步編制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補足方案。分析查找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鎮村建設用地、合法礦業權、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等矛盾沖突,完成我省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方案制定。按照《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預分配我省規劃建設用地規模,明確設區市、縣(市)、鎮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標準,組織各地開展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工作。2020年,組織將225處自然保護地(不含風景名勝區)整合優化為189處。

五是穩步推進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體系建設。嚴格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空間布局約束下,堅持計劃指標跟著項目走,以符合產業政策、用地政策和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為依據,全年批準新增建設用地39.78萬畝。

六是大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助力脫貧攻堅。立足資源要素支撐,專項安排貧困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800公頃(2.70萬畝),為貧困縣爭取國家跨省增減掛鉤調劑指標340公頃(0.51萬畝),支持貧困縣完成2586.67公頃(3.88萬畝)補充耕地指標、480公頃(0.72萬畝)增減掛鉤指標省內調劑,為貧困縣創收108.41億元。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林場周邊鄉鎮脫貧致富。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發展生態苗木基地1000余家4400多畝,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元,3500多戶貧困戶、4500多貧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服務冬奧會籌辦。開辟冬奧項目用地審批綠色通道,涉及新增用地的40個冬奧會項目和3個配套交通項目共1454.27公頃(2.18萬畝)建設用地全部獲批。制定有關工作方案,明確了賽事區供水保障對策和風險預防應急處置措施,全面保障了崇禮賽事區及張家口市城區供水安全。

(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健全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固本強基,強化生態修復治理,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一是自然資源生態修復成效不斷顯現。2020年完成2057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任務,累計治理面積9993.33公頃(14.99萬畝),完成任務面積的126%。完成渤海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共修復岸線17.32公里、濱海濕地0.12萬公頃(1.80萬畝),分別為國家下達任務的124%、155%。在全國率先建立海島保護名錄,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已完成備案145.6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1.8%。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省203.03萬公頃(3045.50萬畝)重點公益林和87.80萬公頃(1317萬畝)天然商品林得到有效保護。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全省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5%。推進草原保護生態修復和管理,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7.60萬公頃(114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是年度任務的114%。截至2020年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9處、濕地公園57處,確定省級重要濕地12處。

二是積極推進生態系統修復總體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啟動河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編制,統籌謀劃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環境治理和海洋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對《河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實施情況和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做好省級礦產資源“十四五”規劃編制,為礦產資源科學管理、合理利用提供依據。啟動編制《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河北省建設生態環境支撐區“十四五”規劃》,將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生態質量指數(EQI)、森林覆蓋率、自然岸線保有率等自然資源管理相關指標目標納入“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三是持續保衛藍天碧水凈土。2020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4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優良天數達到256天,同比增加30天。抓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淀區水質提升至Ⅳ類、局部達到Ⅲ類。截至2020年底,累計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051個,1.3萬個村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堅持海陸統籌、以海定陸,全面推行灣長制,扎實推進海岸線修復,深入開展入海河流整治專項行動。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1226個地塊信息錄入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19個地塊納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排查出的135家涉重金屬污染企業全部完成整治。

四是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不斷提升。強化聯防聯控,進一步壓實了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全省形成了政府主導,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地質災害防治機制。開展了汛前核查排查、鐵路和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線沿線緊急排查、唐山5.1級地震50公里影響區緊急排查等,全面摸清了全省地質災害隱患底數。

五是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按照自然資源部部署要求,積極開展全省典型案例征集工作,指導地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申報,赴案例地區實地調研,對典型材料進行梳理和審核把關,向自然資源部報送我省典型案例。10月份,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第二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我省唐山市南湖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及價值實現案例成功入選。

六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成立河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改革實施方案、推進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指導意見及生態環境損害調查辦法、賠償磋商辦法、修復效果后評估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出臺環境損害賠償司法鑒定機構發展規劃和司法鑒定工作程序、資金管理辦法司法確認案件辦理規程,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N”制度體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生態環境系統篩選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累計117件。

(三)推進生態文明等相關重大制度建設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按照國家、省委、省人大要求研究制定了多項政策和措施,為重點領域改革、國土空間布局、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撐。

一是研究出臺一系列自然資源管理政策文件。為進一步加大力度防止我省耕地“非糧化”,印發《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辦字〔2020〕204號)。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督導調度。為強化草原生態保護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印發《關于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的意見》(冀政辦字〔2020〕70號)。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塞罕壩機械林場及周邊區域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白洋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案(2020-2022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政策和措施。

二是持續抓好自然資源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開展“三創四建”和“三包四幫六保五到位”活動為抓手,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先后向自貿區、開發區下放行政許可11項,開展了9項行政許可“證照分離”改革。不斷提高服務效率,實施“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相關審批時限由14個工作日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開展登記、交易、稅務業務“一窗受理、并行辦理”,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實現不動產登記24小時“不打烊”;各市縣全部實現一般登記、抵押登記時間3個工作日以內,查封登記、異議登記、抵押權注銷即時即辦。

三是深入推進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2020年全省各級河長湖長累計開展巡河巡湖400余萬次,發現解決河湖問題9300余個。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若干措施》《關于全面推行“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的意見》,完善了林草行政執法與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的有效銜接。到2020年底,全省國有林場已全部完成“定性、定編、定經費”為主體的改革任務。改革后全省國有林場由147個合并為130個,全部明確了公益性質。

四是強力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印發《河北省自然資源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劃分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自然資源產權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自然資源安全、自然資源領域災害防治、自然資源領域其他事項等七個方面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

五是積極推進自然資源環境領域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完成《河北省非煤礦山綜合治理條例》修改審議工作;起草《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嚴格礦產資源管理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定(草案)》;啟動《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修訂,已完成《草案》初稿;積極開展《民法典》涉及地方性法規、規章清理工作;廢止了《河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修改了《河北省基礎測繪管理辦法》;修訂了《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制定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

六是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2020年完成了2018年度省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制定《市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制度(試行)》,啟動市級(含雄安新區)編表工作,組織開展了業務培訓和督導調研。按照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等工作要求,部署開展國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編,組織研究界定國有自然資源資產范圍,在國家認定的全口徑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基礎上,剝離出2016和2017兩個年度的國有數據。

(四)強化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牢固樹立長遠發展觀念,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正確處理自然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在服務保障發展大局的同時,著力加強自然資源資產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

一是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加大補充耕地工作力度,2020年全省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1.86萬公頃(27.90萬畝),超額86%完成年度任務。強化補充耕地指標省級調劑,共調劑耕地0.35萬公頃(5.25萬畝)、糧食產能3284萬公斤,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得到嚴格落實。完成了2019年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工作。組織各地對照“三調”階段性成果,在自查評估基礎上,提前謀劃了永久基本農田整改補劃工作。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有關要求,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從事非農建設,嚴禁違法違規批地用地,明確了耕地利用優先序,嚴控耕地轉為園地、林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

二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效果顯著。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質量效率的意見》《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十條措施》,全面推進土地利用質量效率提升。嚴格落實用地標準,嚴控項目用地面積,規范節地評價,有效提高項目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全面開展調查摸底,全省完成再開發項目2459個、面積3793.33公頃(5.69萬畝),充分釋放存量土地潛力。積極落實“增存掛鉤”機制,增加核算用地指標,2020年安排使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2.65萬公頃(39.78萬畝)。盤活處置2009年-2017年批而未供土地9053.33公頃(13.58萬畝)、閑置土地1260公頃(1.89萬畝),分別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1.8倍、4.6倍。

三是提高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持續強化礦產資源保護管理,嚴控礦產資源開發,實施礦業權減量化管理,嚴格執行產業負面清單,停止新上露天礦山采礦權審批和已有露天礦山擴大礦區范圍審批。在“三條控制線”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保護范圍內和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兩側各1000米范圍內無新批固體礦產資源礦業權。加強綠色礦山和承德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75家礦山列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四是嚴格圍填海管控,加強海域海島監管。深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用海,落實建設項目用海控制指標,限制盲目圈占海域行為。深化海域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修訂印發我省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海域使用權管理辦法和規程。深入推進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出讓,確保海域集約節約利用。先后實施了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藍色海灣整治、渤海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對用島項目進行核查,對現有5個海島開展了四要素的常規監視監測。

五是大力加強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良種選育推廣。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立國家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省級重點林木種質資源庫、國家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等共32處,總面積1613.33公頃(2.42萬畝)。全省苗木總面積9.80萬公頃(147萬畝),苗木總產量399494萬株,面積大于5畝的苗圃共有9312處,為全省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提供了種苗保障。

六是深入推進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管理。完成《河北省地表水配置利用規劃》編制,統籌當地水與外調水、常規水與非常規水,分市縣、分行業進行供需分析與水資源配置。根據全國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初步成果和我省用水實際情況,制定了十四五期間全省各市用水總量和地下水開發利用量控制紅線指標。根據2015-2019年《河北省水資源公報》中全省用水總量和2020年用水總量初步核定值,以及省統計局2015-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015年價),2020年全省萬元GDP用水量51.6立方米(2015年價),較2015年下降27.2%。將水資源稅改革作為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對取用再生水免征水資源稅,有力促進了社會節約集約用水。

2020年,全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工作舉措,全力以赴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大事實施,有力服務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自然資源治理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通過一系列專項整治、專項行動,我省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短期內無法消除違法違規狀態的道路交通線性工程等用地問題以及礦山綜合治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等多方面的治理難題,自然資源領域的一些制度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二是自然資源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比如,有的地方占用耕地植樹造林;有的地方還存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等。三是自然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難點依然突出。目前,我省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不高,項目優先、對生態保護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四是重大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還有所欠缺。機構改革后,我們對自然資源領域新業務新體系進行了積極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要切實履行好“兩統一”職責,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目前的自然資源資產家底還未全面摸清,資產核算相關標準尚未統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時間滯后,自然資源負債概念尚無定論等。

三、下一步工作考慮

“十四五”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開創全省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新局面,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提供有力支撐。

(一)不斷夯實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基礎

一是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調查監測體系。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匯總和驗收,及時公布全省“三調”成果,做好成果共享應用。完成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按照國家統一要求,查清全省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推進省、市、縣三級國土調查數據綜合分析與服務系統建設。

二是認真做好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登記。加強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規范化建設,推進省級層面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指導市縣有序開展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配合國家做好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段和海域試點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以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平臺為基礎,部署國家統一研發的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系統。

三是持續推進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權益管理重點工作。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探索編制省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職責的自然資源清單;全面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試點;繼續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平衡表編制第二階段試點;繼續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工作,建立健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報告制度。

(二)扎實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一是不斷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繼續推動自然保護地優化。加強規劃引領,做好與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和省“十四五”規劃對接,進一步完善省級規劃。健全規劃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結合縣、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工作,統籌推進村莊規劃編制。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及時將國家批準的永久基本農田核實整改成果、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方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原則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優化邊界范圍和功能分區。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管控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統籌推進退城搬遷、重型柴油車治理、工業深度減排,加強雄安新區及周邊區域聯防聯控,全力保障冬奧會空氣質量。狠抓白洋淀生態修復保護,緊盯流域全面Ⅲ類目標,科學實施淀區生態清淤,加快流域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和雨污分流。深化跨界河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實施官廳水庫上游生態補償,強化潮白河、灤河、永定河綜合治理,為京津提供安全、潔凈水源。深入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全面實行“灣長制”,加強入海河流和港口污染整治,嚴守海洋生物生態休養生息底線,加快海岸帶生態修復,建設“美麗海灣”,確保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國家考核目標要求。

三是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配合國家開展《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立法調研、資料收集等, 探索開展生態補償研究,推動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統計指標體系和信息發布制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及應用、政府生態保護補償、市場經營開發、政策制度改革創新等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快探索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保護補償、評估考核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逐步打造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示范區。

(三)持續深化自然資源管護和節約集約利用

一是強化土地資源管控,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全力保障糧食安全。組織做好永久基本農田整改補足,確保永久基本農田劃優劃實。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嚴格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管控,落實“增存掛鉤”機制,持續推進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利用。深入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充分釋放存量建設用地潛力。不斷提高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堅持調查區域、調查礦種全覆蓋,深入開展全省11個戰略及重點礦種的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推進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改革,強化礦產資源保護。繼續強化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不斷健全全省海域海島監管體系,明確監管內容、流程等,強化海域海島監管職責。實施更為嚴格的海島管理,嚴格管控新增海島開發利用,開展海島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嚴控生產型人工岸線長度增加,節約利用岸線資源。

二是全面加強林草資源管護。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啟動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地規劃,做好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河北段申遺工作。嚴格林地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不突破國家下達的年度林地使用定額和“十四五”森林采伐限額。扎實做好森林督查暨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科學編制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從嚴控制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草地,編制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規劃》,加強重點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脆弱區、草原自然保護區禁牧管理。強化野生動植物及濕地保護,推進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依法加強白洋淀、衡水湖、南大港、察汗淖爾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及動態監測。健全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加強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

三是優化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強化河湖保護治理。深入實施節水行動。切實加強計劃用水管理,繼續實施計劃用水總量和取用地下水總量雙控制,做好計劃用水監督管理。修訂完善標準體系,實行用水定額動態修訂。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優化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充分利用大數據和3S等技術手段,實現基礎數據的精準化收集。探索適合我省省情水情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法。

編輯:梁愛光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24 16:41: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波密县| 林周县| 天峨县| 凉城县| 洛浦县| 卢湾区| 景泰县| 溧水县| 兴化市| 德州市| 柘城县| 上思县| 浠水县| 兖州市| 临沂市| 呼伦贝尔市| 平安县| 伊金霍洛旗| 枞阳县| 宁化县| 土默特右旗| 北安市| 澎湖县| 边坝县| 商水县| 香港 | 合阳县| 武乡县| 卓尼县| 兴文县| 鱼台县| 文安县| 新兴县| 抚顺市| 冕宁县| 泰州市| 贵定县| 苏州市| 永胜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