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謀:親歷新中國建材行業的輝煌歷程
【編者按】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前夕,建材行業老領導王燕謀先生以自己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參與了新中國建材行業的建立、發展和崛起經歷,見證了廣大建材職工在黨的領導下奮發圖強,使建材行業在第一個百年奮斗中跨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之時,王燕謀以崇高的敬意懷念老一代革命家為建立新中國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豐功偉績和為新中國建材行業的建立和發展嘔心瀝血奠定了堅實基礎。告慰革命前輩,中國建材人在實現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進程中,繼往開來沒有辜負你們的期望。
現在我國進入實現建國一百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的進程中,老革命家、老前輩們光輝歷程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去完成歷史賦予的新使命。
親歷新中國建材行業的輝煌歷程
原國家建材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燕謀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趕走了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推翻了反動統治,創建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和培養下,本人于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后赴蘇聯留學,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參加工作后,從事科學研究。1970轉到科技管理崗位,歷任建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長職務。1982調任國家建材局副局長,1989年升任國家建材局黨組書記、局長。由于年齡限制,1994年退出領導崗位。此后,仍關心和支持行業的發展。本人是新中國建材行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在這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的日子里,講述其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賴際發同志、白向銀同志和祁峻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是建材行業第一代領導人,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創建了新中國建材行業并使行業走上自主發展的道路。
賴際發同志在福建家鄉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暴動,后隨朱德同志領導的部隊進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經歷了反擊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五次圍剿,1934年隨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險,到達延安。接著東進,開辟晉察豫抗日根據地,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他領導的秦(基偉)賴(際發)支隊,戰功顯赫,威震四方。
新中國成立后,賴際發同志轉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任副部長。1956年成立建筑材料工業部,出任部長。賴部長領導廣大建材職工沒收官僚資本、恢復生產和工商業改造,整合全國建材企業;設立科研、設計、地質和施工建設等事業單位。開創了新中國建材行業。
在賴部長領導下,參考當時生產線上的外國設備,開發出濕法回轉窯和干法立波爾窯生產線成套裝備;平板玻璃九機窯生產線裝備;以注漿成型和倒焰窯為特點的衛生陶瓷生產線裝備;以磨擦壓力機為核心的建筑陶瓷生產線裝備。從此,新中國建材工業得以自主發展。這些技術裝備是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建材工業發展生產的主要裝備。
建材部成立時所管理的產品主要是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磚瓦和防水材料等。時任建材部科技局局長的祁峻同志在賴部長領導下,開創了以航空玻璃為代表的玻璃深加工工業、玻璃纖維工業、玻璃纖維增強樹脂的玻璃鋼工業和工程陶瓷新品種等,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國際上建材工業生產技術全面轉型升級。水泥工業由濕法長窯和干法立波爾窯升級為預分解窯新型干法;平板玻璃工業由引上法和平拉法升級為浮法;玻璃纖維工業由坩堝法升級為池窯拉絲法;建筑陶瓷工業由以磨擦壓力機為特征的手工間歇生產升級為自動流水作業;衛生陶瓷由手工作坊式生產升級到機械化生產;為滿足現代房屋建筑需要,采用了各種新型墻體材料。世界上建材生產技術已達到更高嶄新水平。
20世紀60年代,祁峻局長開始領導組織研究開發浮法玻璃技術。期間,曾遭到許多非議,他頂著壓力,堅持開發,組織有關研究院、設計院和工廠,于1975年在洛陽玻璃廠建成日熔化能力250噸的浮法玻璃試驗線,成功投產運行,發明了洛陽浮法。與國際上的英國皮爾金頓浮法、美國匹茲堡浮法并列為世界三大浮法。
1979年再次成立建筑材料工業部,祁峻同志升任副部長。期間,他又領導開創了石膏板、巖棉板等輕型墻體材料工業。鄧小平同志參觀了用這些輕型建筑材料建造的樣板房。
白向銀同志調入建材部門較晚,從外貿部副部長調任國家建委建材總局主管。1974年白副部長批準建材研究院在吉林石嶺水泥廠建設我國第一條日產400噸熟料燒油預分解窯生產線。他還親臨建設現場,幫助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場還發出指示,凡建材總局出差東北的干部都要到石嶺水泥廠學習新技術。
接著,白副部長又批準建材研究院在新疆水泥廠建設日產700噸熟料燒煤預分解窯生產線。在第二次國民經濟調整期間,他發出指示,凡新技術項目一律不停建,確保了該項目在1981年順利建成投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對我國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白副部長非常支持祁副部長領導研究開發玻璃浮法技術。當時,全國正在熱播電影“五朵金花”,白副部長嬉稱水泥預分解窯新型干法和玻璃浮法為建材總局的“兩朵金花”。
1978年白副部長同意報請國家計委引進兩套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成套裝備。獲批準后決定用這兩套裝備分別建設冀東水泥廠和海螺集團前身寧國水泥廠。這兩個廠的建設投產對我國水泥科研、設計、建設施工和生產企業等單位的技術轉型升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選拔優秀技術干部到領導崗位。從此,年輕技術干部成為中央建材部門第二代領導人。他們繼承了賴部長等老一輩所開創的事業,在中共中央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積極推動企事業單位改革,大力組織建材生產的技術創新。
根據中央關于科研體制改革精神,對建材行業的科研、設計和工程施工單位進行改革。從事生產技術的科研單位要搞設計,改名為研究設計院;設計院圍繞設計要搞科研,改名為設計研究院;科研、設計單位應與企業協同進行科技創新;設計單位可與工程施工單位合作成立工程公司,實施工程承包,或設計單位實施工程總承包。建材事業單位改革是加快科技創新的重要措施。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9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五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兩個“決定”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快形成;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和完善;企業快速培育成市場主體,既經營產品又經營資產,可從資本市場不斷取得資金,自主發展生產,同時使企業具有自我約束機制。
為加快技術創新,組織科技攻關;購買和消化吸收外國技術;利用自主開發和消化外國技術成果建設建材工業各種新技術示范生產線。啟動和組織實施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工作。為滿足水泥市場的需要,對立窯企業進行整頓和技術改造。
技術創新取得的成果和企業市場主體的到位,造就了21世紀初建材工業先進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實現生產技術的轉型升級。
水泥行業。在江西萬年水泥廠進行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科技攻關;購買了13項日產2000噸和4000噸熟料新型干法裝備設計和制造專利技術;采用自主開發和消化吸收外國技術成果,建設吉林雙陽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新型干法示范生產線和河北冀東水泥廠日產4000~5000噸熟料新型干法示范生產線。這兩條示范線分別于1993年和1996年順利建成投產,水泥工業發展新型干法所遇到的技術裝備難題得到解決,國產化率可提高到90%,為我國快速發展新型干法創造了條件。
考察銅陵海螺水泥公司低投資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中為作者,2004年5月)
安徽海螺集團有一個優秀的領導班子,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勇于改革、善于創新。在全國水泥行業,該集團較早實行產權制度改革,成為市場主體。于是,他們在建設生產線中,做到精打細算,節省各種費用。1985年海螺集團采用從國外購買的日產4000噸熟料新型干法成套裝備的生產線建成,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掌握了新型干法技術;在新建項目中與設計院和施工單位密切合作,做到優化設計、精心施工。國家建材局組織的水泥新型干法技術開發取得成果,使水泥裝備國產化率大幅提高,降低了生產線建設成本。上述一系列因素造就了海螺集團于1995年建設日產25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和2002年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時,在全國首先實現低投資,破解了水泥行業發展先進生產技術的難題,由此推進了在全國形成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高潮。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達23.6億噸,占總產量的98.4%,水泥生產技術結構實現了華麗轉身,由落后的立窯和濕法回轉窯生產提升為先進的新型干法生產。
在生產建設高潮中,海螺集團采用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技術作為基礎建成了4條日產10000噸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2012年到2015年間又建成4條日產12000噸熟料生產線,形成4個千萬噸級水泥生產基地。這時候全國擁有10條萬噸級生產線和5個千萬噸級的水泥生產基地。中國水泥生產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海螺日產10000噸熟料生產線設計審查會(前排左六為作者,2001年10月23日)
參觀蕪湖海螺水泥公司日產1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2013年)
2003年我國水泥裝備和工程建設開始走向世界。憑著投資省、工期短和保證質量的優勢,其進展非常順利。2010年中材國際公司在全球水泥裝備和工程市場所占份額達37%,占世界第一位。
花園式水泥工廠——池州海螺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總產能1360萬噸/年)
平板玻璃行業。1985年在河南洛陽玻璃廠進行日熔化能力400噸浮法生產線的科技攻關;引進除錫槽以外的熔窯、退火窯、冷端和自動控制等專利技術;采用自主開發和消化吸收外國技術成果建設河北秦皇島耀華玻璃廠日熔化能力500噸的浮法玻璃示范生產線和洛陽玻璃廠九機引上玻璃生產改造為浮法生產的示范線。
日熔化能力400噸以上浮法生產線的建設和生產運行的情況表明,浮法單位投資可與九機窯生產線投資相持平,而浮法產品質量遠優于九機窯引上法產品質量,而且大大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由于玻璃浮法生產優勢的充分顯現,1986年后,玻璃浮法開始在全國推廣,1996年日熔化能力500噸浮法示范線建成投產后,玻璃浮法生產在全國獲得更快更廣的發展。到21世紀初,已建成80多條玻璃浮法生產線,基本實現由引上法和平拉法向洛陽浮法的轉型升級。
1985年7月作者參加洛陽玻璃廠日熔化能力400噸級浮法生產線竣工投產典禮
玻璃纖維行業。消化吸收珠海玻璃纖維廠從外國引進的日產4000噸池窯拉絲技術;引進萬噸池窯、鉑金漏板和浸潤劑等技術;利用自主開發和消化吸收外國技術成果建設山東泰安玻璃纖維廠萬噸池窯拉絲示范生產線。該示范線建成投產后,池窯拉絲技術優勢充分顯現,在全國迅速推廣,坩堝拉絲技術被淘汰,玻璃纖維生產技術實現轉型升級。
建筑衛生陶瓷行業。組織聯合引進噴霧干燥、自動壓磚機和隧道窯等裝備技術;采用消化吸收外國技術成果建設四川自貢陶瓷廠年產70萬米2一次燒成彩釉墻地磚示范生產線。建筑陶瓷價格放開較早,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相應較早到位。示范線成功建成后和投產后,在全國很快廣泛推廣。建筑陶瓷生產方式由手工間歇生產迅速轉型升級為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流水作業。
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部委領導在權威紙面媒體上呼吁解決抽水馬桶漏水問題,這給建材部門領導造成很大壓力。經調查研究,須從技術開發和改進管理體制兩方面解決。參照外國技術,將水箱內部機械結構由上定位直落式改進為翻板式或下定位直落式。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陶瓷廠既生產瓷件,又要組織生產水箱內部的結構件,兩者配套后經檢驗合格后出廠。這樣,漏水問題得到解決,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為迅速提高衛生陶瓷生產技術水平,組織北京陶瓷廠與日本東陶公司合資建設現代陶瓷示范生產線。該線生產技術在全國逐步推廣,使我國衛生陶瓷生產方式由手工作坊式生產提高到現代先進水平的機械化連續生產,產品質量相應地獲得很大提高。
磚瓦行業。新中國成立后,墻體材料革新工作曾“三起三落”。1988年啟動的墻改工作,其特點是采取系統工程的方法,以政策為先導、應用為龍頭、多部門合作和全方位協同。該項工作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以及各省、市政府的積極響應,進展非常迅速。1988年啟動革新工作時,新型墻體材料產量占全國墻體材料總產量的不到5%,1994年達到12.8%。至今,新型墻體材料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地。
通過兩代人的努力拚搏,中國建材工業生產技術終于實現轉型升級,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并輸出到世界各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已建設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擺脫了貧困,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成功實現建黨一百年的目標。在這進程中,建材工業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對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貢獻。當前中國正進入實現建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的新階段,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為完成新的目標,建材行業有著自己的擔當。面臨的新任務是:生產技術要實現綠色、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建材產品要滿足特種基建工程和高端技術配套產品的需要。改革和創新工作十分艱巨。
欣慰的是建材行業以閻曉峰同志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已經誕生,本人寄予殷切厚望,希望他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務院國資委的領導下,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完成歷史賦予的新使命,引領建材行業在中華文明史上再創輝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作出新貢獻。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