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網總顧問王燕謀先生專程為9月2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水泥投資高峰論壇”暨中小水泥發展論壇提供專稿“關于中國水泥企業發展資金的解決方案”。以下是全文內容:
一、問題的提出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者的主要職責是組織產品生產,水泥企業發展所需資金由政府部門安排。從計劃經濟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水泥企業發展資金要由企業自行設法解決。為此,企業管理者必須既經營產品又經營資本。通過產品經營,在商品市場上獲取最大利潤;通過資本經營,在資本市場上獲取優質資金。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顯然,解決發展資金問題是改革開放新形勢對水泥企業提出的涉及生死存亡的新課題。
二、資本經營的模式
水泥企業為取得某種程度發展,僅靠自己利潤積累的資金是不夠的,還必須經營資本,從資本市場獲取更多資金。以四川金項股份公司于1988年9月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為標志,在水泥行業拉開了改革開放后資本經營的序幕。近20年來,水泥企業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采用了不同的資本經營模式,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
1、發行股票。
股票市場是企業普遍采用的資本經營平臺。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可與資本市場建立融資渠道,從此不斷取得發展資金。 到目前為止,有22家水泥企業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包拓A股、B股和H股。
2、企業重組。
企業直接進入資本市場發行股票須具備必要條件,不是所有企業都可發行股票,所以一些企業采用重組的辦法來取得發展資金,或排脫困境,或擴大生產。即使上市發行股票、但仍陷困境的企業,也走重組之路。考察重組企業后可看到,與企業重組的資本有以下幾類。
(1)外行業產業資本。
如:珠江水泥廠、
廣州水泥廠和啟新水泥廠與香港越秀企業有限公司的重組;江南水泥廠與香港瑞安集團的重組;上海水泥廠與香港聯合國際工業公司的重組;雙陽水泥廠、哈天鵝股份公司哈爾濱水泥廠與吉林亞泰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紅水河水泥公司與香港華潤集團公司的重組,等等。
(2)同行業產業資本。
如:中國水泥廠、湖南雪峰水泥公司、巢東水泥股份公司和江西廬山水泥廠與海螺水泥股份公司的重組;
山東濰坊水泥廠與濟南山水集團公司的重組;吉林松江水泥廠與冀水泥股份公司的重組;新疆
天山水泥股份公司與中材集團公司的重組;江蘇巨龍水泥公司、山東安廈水泥公司、河北鑫磊建材公司與中國建材集團公司
中聯水泥公司的重組,等等。
中國建材集團公司的水泥業務于1999年自重組起家,發展較快,后來居上,現己成為全國困難水泥企業的重要發展平臺。這是歷史留下的僅有的一個快速發展空間,中國建材集團抓住了這個機會。
(3)國際產業資本。
如:重慶水泥廠、四川雙馬水泥股份公司與法國拉法基公司重組;蘇州金貓水泥公司、
華新水泥股份公司與瑞士Holcim公司的重組;珠江水泥廠、廣州水泥廠與德國海德堡公司的重組,等等:
(4)國際財務資本(金融資本)。
如:濟南山水集團公司與摩根斯坦利、國際金融公司和鼎暉投資基金的重組;河南天瑞集團水泥公司與美國私募股本基金KKR、國際金融公司的重組;浙江紅獅控股集團公司與高盛的重組,等等。
3、定向私募。
私募是國際資本市場除上市發行股票以外的一種重要融資模式,在我國尚未流行。浙江三獅集團公司利用本省民間資本充足的優勢,自2001年開始定向募集民營企業資本來發展新型干法生產,在3年內熟料生產能力由100萬噸迅速增加到1200萬噸,取得了成功。
在浙江還有一些企業采取定向私募的資本經營模式來發展水泥新型干法生產。
以上是中國水泥行業采用較多的有效資本經營模式。
須要說明,在水泥行業,還有一種職工持股的集資模式。實踐證明,單純從解決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出發,采用職工持股的模式一般都不會有好的效果;對于能保持效益穩定增長的企業,采用職工持股的模式作為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往往是成功的,所以,職工持股不能作為水泥企業資本經營的有效模式,只能是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企業效應。
經考察,各種資本經營模式對企業產生出不同的效應。
l、上市企業。
海螺水泥股份公司現己發展成中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水泥企業。1997年發行H股,2002年發行A股,募得巨額資金,對企業發展壯大起到關鍵作用。
華新水泥股份公司是新中國成立時中央政府直屬20家大中型水泥企業之一。時至今日,這20家企業中唯有“華新”一家快速成長壯大起來,保持著昔日大廠風范。這與公司管理者能較早地轉變經營理念、通過發行股票溝通融資渠道密切有關。
冀東水泥股份公司較早地發行A股,從資本市場待續取得發展資金,從而長期保持著中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大型水泥企業地位。
在國家支持的12家新型干法水泥企業中,有7家是上市企業,這些企業在水泥工業結構調中發揮著骨干帶頭作用。
水泥行業多數上市企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也有少數上市企業發行股票后發展緩慢,有的甚至未能擺脫原來的困境,連維持簡單再生產也困難重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是,我國資本市場初始階段的不規范,政府干預過多,企業經“包裝”上市后,相應的現代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未能建立起來,而是沿用舊的一套,“穿新鞋,走老路。”
2、外行業重組企業。
在考察中看到,外行業重組企業中,僅有少數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如:雙陽水泥廠、紅水河水泥公司。多數企業經重組后未能獲得發展,有的甚至未能排脫困境。在20世紀60年代曾顯赫一時的一些優秀大中型水泥企業,現在處境十分困難,只能勉強維持生計。重組未能見效的原因主要是行業間的文件沖突,即使在重組后取得較快發展的企業中也屢屢遇到行業文化的沖突的跡象,致使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
3、同行業重組企業。
與外行業重組企業相比,同行業重組企業是幸運的,都不同程度的發展,如:中國水泥廠、廬山水泥廠、雪峰水泥公司,巨龍水泥公司和松江水泥廠等等,他們現在正與其控股公司共享大型企業優勢,一起發展壯大。然而這些企業也存在企業間的文化融合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4、國際產業資本重組的企業。
近10多年來,總產銷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幾家外國水泥大型企業,先后進入中國,進行“綠地投資’’(新建投資)或并購投資。這些戰略投資者進入中國后都是以占領市場為目標,欲在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兩個方面獲得最大利潤。從被并購企業看到,國際產業資本可帶來資金,盤活不良資產,推進企業發展;能改善企業決策制度,降低投資風險;還能促進管理理念的更新,提高管理水平。但是,近期中國水泥行業的實踐表明,國際產業資本一般都要求控股,要取得企業管理權,還設法取得市場主導權或控制權,產生與國內企業的市場爭奪。
此外,在國際產業資本重組企業中,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異國文化沖突問題。其解決較難,結果是提高成本,決策緩慢,延誤商機。
5、國際財務資本重組的企業。
最近幾年,國際財務資本開始大量進入中國,開展股權交易,并購企業。中國水泥行業也開始利用該資本進行企業重組,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國際財務資本往往先實施戰略投資,經一定時期后退出,主要通過資本經營最終獲得高額利潤。他們可不控股,要參與決策,不要管理權,不參加企業生產管理和營銷管理,不直接參與國內產品市場的爭奪。然而,他們在重組后卻給企業帶來了資金,通過決策層而推進管理制度的改善。更大的好處是能帶領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建立融資渠道,為從資本市場不斷取得發展資金創造條件充。在這里必須指出,利用國際財務資本重組的企業也存在著很大風險,就是失去控股權和管理權的風險。這要從重組初期的股權設計開始,就加以防范,并貫串在企業資本經營的整個過程之中。
國際財務資本對被重組企業有一定要求,目前,在水泥行業僅限對少數企業進行重組。水泥企業與國際財務資本重組前往往要先行創造一些條件,滿足其重組要求。
最近,我國一些大公司和地方政府正開始設立由國際著名財務投資公司參加的私募股權基金。這為水泥行業利用財務資本進行重組,創造了更多機會。
6、定向私募企業。
目前,定向私募在中國僅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融資方法。據了解,定向私募水泥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進一步私募則有困難。現在這些企業大都在重組,目標是直接地或間接地上市發行股票,解決發展基金問題。
四、資金的選擇。
比較各種資本經營模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應,自然地會作出如下選擇。
1、 在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中,首選發行股票。
我國水泥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得發展資金的模式,除前述的發行股票、企業重組和定向私募外,個別企業還采用發行國內公司債券和國外可轉換債券等融資辦法,但是最普遍、最常用的是上市發行股票。企業重組后往往也是通過直接地或間接地發行股票來取得資金。另一方面,中國股票市場經過2006年的改革,游戲規則逐步完善,投資者信心有了提高,作為資本市場中的一個重要平臺正漸趨完善。水泥企業在解決發展資金問題時應將發行股票作為首選。
2、 在利用外資進行重組中,首選國際財務資本。
利用外資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面,不可逆轉,現在的任務是要提高其質量。
20世紀80年代,我國水泥行業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新型干法
尚處于開發階段,其生產線建設投資很高,許多企業望而卻步。根據水泥行業當時的狀況,原國家建材局為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加速發展新型干法,組織引進了國際產業資本新建一批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這些生產線分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先后投產,發揮了示范作用。同時,原國家建材局組織了設計院和企業引進單機設計和制造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開發出新型干法成套設備,為全面提升我國水泥工業技術水平打下了基礎。
進入21世紀,中國水泥行業已發生巨大變化,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管理和低投資等問
題都取得突破性進展,許多方面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型干法成套裝備和生產線建設工程總承包大步跨出國門、走向世界,2006年中國企業在國外承包建設新型干法水泥廠的工程量已占世界同類總工程量的近30%。國際金融公司的外國水泥專家參觀了我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海螺池州水泥公司水泥廠和山水集團
山東水泥廠后,感慨地說,這兩個廠的管理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不比歐洲某些大公司的水泥廠低。我國水泥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投資高的困難問題,在海螺集團帶領下取得重大突破,從而掀起了2l世紀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熱潮。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銀行對水泥行業的支持力度大大減弱,致使許多企業、特別是發展較快企業的財務狀況陷入困境。為擺脫困境,一批企業利用外資進行重組。從此,中國水泥行業利用外資由以綠地建設為主轉變為以兼并重組為主的新階段。
在這新階段中,利用了2類外資:國際產業資本和國際財務資本。這2類外資在企業重組中發揮的作用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財務資本的作用主要在提供資金和溝通融資渠道方面;產業資本的作用主要在資金、技術、管理和海外營銷等方面。
當前的中國水泥行業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一些企業可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相媲美,水泥產品正大批量出口,銷向世界各地。在企業利用外資進行重組過程中,雖然技術、管理和海外營銷等尚須進一步提高和拓展,但己顯得不十分重要,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和融資渠道。
比較2類資木的功能和利弊可以得出結論,在利用外資重組中應首選國際財務資本。
首選并不意味著不選其他資本,外資的選擇要取決于外資功能、企業的需求、條件和機遇等因素。
3、在利用本國資金進行重組中,首選同行業產業資本。
利用外資進行重組的水泥企業只能是少數,大多數要利用本國的資金。在水泥行業中,中國財務資本進行戰略投資的尚無先例,企業都須使用本國產業資本。該資本有外行業資本與同行業資本之分。同行業資本重組后,領導者懂得水泥行業的經營特點,它與高風險、高回報行業有很大區別,為了取得穩定回報,須要有一個穩定的投入,須要耐心的培育;領導者懂得生產特點,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時,能做到及時、正確、切中要害;領導者對同行業職工有著強烈的親切感,提出“親情重組”的口號,可有力地化解企業問的文化沖突。以
上這些,外行業重組企業領導很難做到,而卻是同行業企業重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水泥企業重組的實踐表明,選擇企業重組資金時應首選同行業產業資本。
五、資金與改革。
水泥企業在解決發展資金問題的同時,往往都伴隨著體制改革。
國有企業上發行股票過程中都改成股份制企業。如:海螺集團的水泥廠改制成國有資本控股、職工法人和公眾持殷的股份公司;華新水泥廠改制成外資占26.1%、固有資本占24.1%、華新集團占3.0%和公眾持股的股份公司;冀東水泥廠改制成國有資本控股和公眾持股的股份公司。
未上市發行股票的企業在資產重組中改制成股份制企業:如:山水集團原是國有獨資企業,現已改制成職工法人控股、外資參股的股份制企業:天瑞集團水泥公司原是民營企業,現已改制成私人資本控股、外資參股的股份制企業。
定向私募的企業在募集過程中改制成股份制企業。如浙江三獅集團下屬的子公司都改制成集團控股、職工法人和民營企業持股的股份制企業;一些浙江民營企業改制成多個私人資本持股的股份制企業。
可見水泥企業在采用不同方法解決發展資金過程中,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改成了股份制。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也是私人資本的發展形式之一,真所謂“條條道路通向股份制”。
在水泥行業,改革開放要求企業自行解決發展資金問題,發展資金的解決又推進企業改革開放的進程。兩者相輔相成,推動企業步入更高臺階,實現更加宏大目標。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