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山培育17家上規模煤炭企業
9月5日,記者從巫山縣電煤局獲悉。日前,巫山有8家煤炭企業被評為重慶市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至此,巫山已有17家煤炭企業獲此殊榮。
據了解,巫山縣電煤局自2001年10月成立以來,充分利用巫山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外引內聯,不斷將煤炭產業打造成巫山第一大支柱產業,同時,煤炭產業的做大做強也充分帶動了全縣商業、餐飲業、服務業的發展。目前,煤炭產業已成為巫山經濟新的增長極。
引資擴能盤大煤炭產業
據統計,巫山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無煙煤儲量4.73億噸。但由于交通不便,煤炭埋藏深,開采難,煤炭的開發程度很低。2002年,全縣68個小煤礦全年產量僅為84萬噸。近幾年來,電力煤炭局一班人,通過引資整合,培育了17家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煤炭規模企業,并通過技改擴能等多項措施,逐步提高了煤礦的產能,2003年全縣煤礦產量達到105.8萬噸,2006年達到175.2萬噸,實現產值4.3億元。同時煤炭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交通運輸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消化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而使煤炭產業成為巫山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
在發展思路上,該局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牽引,著力完善產業發展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以“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模式相結合,大力實施開放型經濟戰略,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引進重煤集團,收購巫山境內三家國有企業(“兩礦一廠”),并投資4500萬元,對兩家國有煤礦和一家火電企業進行改組改造。同時還引進安徽永年集團,實施煤炭與建材工業的結合,引入民間資金,實施洗煤項目等,該縣“煤-電-建-運”產業鏈條已初顯成效,實現了政府增稅、企業增效和員工增收的三贏局面。
引領縣域經濟發展
巫山通過短短五年時間,煤炭產業產值、稅費在原基礎上翻了四番多,煤炭業一舉成為巫山名副其實的第一大稅源。
2002年,全縣煤炭實現第一次飛躍,產煤達85萬噸,實現稅費380萬元;2003年,再創111.5萬噸的歷史新高,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實現稅費885萬元;2004年,煤炭產量仍然持速增長,達到130萬噸,實現稅費3000萬元;2005年,產量達到150萬噸,實現稅費首次突破5000萬元;2006年煤炭產量達180萬噸,產值高達4.2億元以上,煤炭稅費達5160萬元。2007年,將完成煤炭稅費征收7000萬元。
如此迅猛發展和顯著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縣電力煤炭局在實際工作中創新實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啟動“一票制”征收方案。2003年,為堵住煤炭稅費損失缺口,縣電力煤炭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票制”征收方案,將國稅、地稅和所有規費統一征收,由財政局印制煤炭準運證。為從源頭上規范煤礦企業經營行為,啟用煤炭準運證和調運單,實行“兩單”同時過站的運行機制,要求煤炭企業加強準運證的保管使用,按車輛實際裝載噸位,足額配發煤炭調運單和準運證。通過該機制的運行,有效堵塞煤炭稅費流失,使該縣煤炭稅費噸位上漲幅度達20%以上。
把煤礦安全生產放在首位
巫山堅持把煤炭產業健康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放在各項工作之首。2006年,全縣煤礦生產原煤175.2萬噸,發生死亡事故4起、死亡9人。百萬噸死亡率為4.6。
健全組織機構,層層落實責任。巫山縣成立了由分管副書記、副縣長任組長的煤礦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落實工作人員,明確工作職責;完善“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例會制度”、“安全生產專題會議制度”、“領導干部巡查制度”等,定期分析全縣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研究和解決煤礦安全生產的重大問題;實行“三級三層四卡”網絡化管理體系:即把責任目標分解落實到縣、鄉、村“三級”和鄉鎮領導、駐村干部、村干部“三層”,鄉鎮政府聘請村支書、主任為村級安全生產管理員,負責管理本村安全生產;對車、船、礦、重大隱患實行“卡表”管理,做到一車一卡、一船一卡、一礦一卡、一隱患一卡。縣政府與電煤局、各鄉鎮,電煤局與各煤礦企業,各鄉鎮與各煤礦企業層層簽訂煤礦安全責任書,層層落實安全責任。
強化煤炭安全前沿監管。配備懂技術,熟悉煤炭管理的專職管理人員,充實縣電煤局安全監管隊伍。同時,實施煤礦安全檢查特派員負責制度,包礦負責,酬效掛鉤。
不斷加大安全投入。2005年以來,全縣投入安全技改資金6000余萬元,新增安全監控系統、雙回路供電、風電閉鎖、絞車后備保護裝置等,改造運輸、通風、排水、頂板支護、灑水防塵等系統,完善礦井的測量儀器儀表,配備煤礦職工的勞動保護用品。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jz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