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燕謀:承時代之使命,譜水泥強國之華章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百年前梁啟超先生在國家風雨飄搖中寫下了對中華民族未來的希翼與展望。而今,看錦繡山河,正滿乾坤,中華民族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的發展總是離不開堅守各行的領導者與開拓者,是他們無私奉獻的力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值此百年華誕之際,中國水泥網專程前往北京采訪了邁入耄耋之年的建材行業老領導人、新中國建材行業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聽他講述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歷程與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水泥工業崛起,在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成功實現建黨一百年的目標進程中,水泥工業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對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應有貢獻和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奮斗史。以及在實現建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的新階段,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對水泥行業的期許。
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
寫在前面: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1949年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誕生,掀開了我國水泥工業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不過在建國之初,水泥行業主要由官僚資本所控,后來通過工商業改造使水泥行業面目一新。”王燕謀介紹說,在新中國建筑材料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原建筑材料工業部賴際發部長等領導的帶領下,正式創建了我們新中國的水泥工業。
王燕謀說:“記得當時我國的水泥行業還處于落后階段,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外國,不能獨立生產發展。如,設備要從國外進口,建設水泥廠要邀請國外的專家前來指導等,在此境況下,賴際發帶領行業艱苦研發,終于自主生產了濕法窯。這標志著我國水泥工業走向自主發展?!?/p>
事物的發展往往在矛盾對立統一中前進。水泥生產技術在克服干、濕法缺點和發揚兩者優點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上世紀60年代,水泥工業的生產技術開始發生變化,最早德國洪堡公司建設的“洪堡窯”開始使用預熱器,成為預熱器窯,即由原料預均化、粉磨兼烘干的生料制造、生料均化、懸浮預熱器等組成的工藝路線成為了懸浮預熱窯新型干法,也成為了水泥工藝技術的國際主流發展方向。到70年代,國際上在“洪堡窯”的基礎上發展預分解窯,預分解窯的出現很快取代了預熱器窯。預分解窯成為新型干法回轉窯的最終主流窯型,水泥生產技術全面轉型升級。王燕謀也與我國預分解窯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春秋十二載,引領我國水泥工業進入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新時代
1982年—1994年,王燕謀由中國建材研究院調至原國家建材局工作,歷任國家建材局副局長、黨組書記、局長等職。十二年的時間里,在相關部門的支持、王燕謀等領導的帶領和企業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技術開發工作結出了豐碩成果。其中,開發出日產700-1000噸熟料、2000-2500噸熟料和4000-5000噸熟料等三種規模的生產技術,為我國發展新型干法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為進一步的技術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代召喚使命
“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使命,非常幸運自己能身處那個時代,總感覺是歷史賦予我的使命,要改變當時水泥工業的面貌?!蓖跹嘀\回憶道。
“文革期間我曾被派到蘇聯考察,那時候我才了解到國際上的水泥生產技術早已日新月異,使我們望塵莫及。70年代到日本訪問過程中又親眼見到了世界水泥取得了劃時代進步,即:企業重視環境保護與美化,水泥工業以清潔文明的新面貌呈現給人類社會??吹疆敃r的情景,我當時就想我們的水泥行業就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王燕謀說。筆者在聽王燕謀老先生回憶這段見聞時依稀能從他興奮的語言和深邃的眼神中感受到他當年的那份責任感與使命感。
懷著對未來水泥行業的憧憬,王燕謀在1982年由中國建材研究院院長調任國家建材局副局長后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水泥老兵大刀闊斧,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新型干法水泥征程”,使我國水泥工業邁進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新時代。
1)從引進成套設備到走向自主建設
“在進行預分解窯技術攻關之初,由于國內水泥技術裝備水平落后,我們便乘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紅利引進購買了國外的成套設備,將兩套裝備分別放在了冀東水泥廠和寧國水泥廠。通過安裝、研究這些設備我們也熟悉并逐漸掌握了預分解技術與裝備,以此成為了我國進入預分解窯時代的引路者。而這項舉措使我國后來的水泥生產技術得到全面提升。”王燕謀說,不過在整個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現,我們“卡脖子”的主要問題在裝備和工業基礎方面。由于我們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好多問題都難以解決,如冷卻機的耐熱耐磨高材料、密封加工精度等。
1985年寧國水泥廠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現場
“經過這套引進設備的啟蒙教育,我們逐步走向了自主研究建設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的道路?!蓖跹嘀\透露。
1979年底,王燕謀組織新疆水泥廠日產700噸熟料燒煤預分解窯試驗,1982年該生產線試驗成功。此次實驗成功后,王燕謀認為應當接著開發更大規模的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于是他提出對江西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進行科技攻關。
“江西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于1984年4月開工,1986年建成。不過這條線雖然達到了科技攻關要求,但月平均產量尚達不到日產2000噸熟料的水平,距年平均產量的指標存在巨大差距。造成這一因素的原因主要為設備和部件常出故障,生產線的運轉率很低?!蓖跹嘀\表示。說到這里他又想起中國水泥史上第一個華人總工程師王濤在他調到建材局后曾對他的叮囑:一定要抓好設備。
江西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
總體而言,江西2000t/d生產線是我國自行設計、采用國產裝備建成的第一條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它的建成投產并通過驗收,是水泥科技攻關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水泥技術發展史上采用國產裝備建設預分解窯新型干法廠的一個里程碑。從此開始,我國水泥生產技術快步進入了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新時代。
2)克服裝備瓶頸,“中國第一線”誕生
為解決江西水泥廠攻關項目反映出的裝備問題,王燕謀在國家建材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會議上提出引進外國技術來開發新型干法裝備的主張。經過多方考慮,他決定建設雙陽水泥廠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一條龍”生產線。“出乎意料或也應是意料之中的是這一次投產非常成功,小時產量和日產量很快就達到設計指標。雙陽水泥廠的順利投產充分證明引進外國裝備設計制造技術成效顯著”王燕謀感嘆道。
在《王燕謀與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一書中寫道:在中國,雙陽水泥廠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是第一條按“兩磨一窯”配置的生產線、是第一條全面采用消化吸收引進裝備技術的生產線、是第一條技術成熟且可大幅推廣的大中型熟料新型干法生產線。它的誕生意味著我國水泥工業發展現代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有了可靠的裝備基礎。
1993年,在雙陽水泥廠竣工典禮上,王燕謀對該廠新建成的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現場揮筆提名為“中國第一線”。這標志著我國水泥行業已初步克服在發展新型干法技術裝備障礙,新裝備設計和制造專利技術的引進將加快我國新型干法生產的發展進程。
3)水泥工業生產技術跨入先進行列
王燕謀在《中國水泥發展史》序言中指出,中國水泥生產技術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提高,由低到高大致分為立窯、濕法回轉窯、日產2000噸熟料預分解新型干法和日產5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其中,他不僅率領團隊攻克了預分解窯的難關,讓我國水泥生產技術邁進新時代,更使水泥工業技術水平達到最高階段,為此后水泥行業的大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在雙陽水泥廠日產2000噸生產線順利投產后,同年,王燕謀立即著手在冀東水泥廠擴建4000t/d熟料新型干法裝備國產化示范線。據了解,該線于1996年建成。不過投產后國產冷卻機和其他附屬設備常出現故障,使生產線長期不能運轉。而這時王燕謀已經退休。
1993年6月18日,冀東水泥廠二線破土動工,1996年建成投產
“1997年我去冀東水泥廠考察示范線運行情況時向他們介紹了海螺集團改造冷卻機的經驗?!蓖跹嘀\表示,在向海螺集團學習請德國BMH公司對冀東水泥線的預分解窯冷卻機進行改造后,冀東這條生產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時這條生產線產量很快超出設計指標,達到日產5000噸熟料的水平?!蓖跹嘀\激動地稱。
冀東水泥廠日產4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地成功,使我國水泥生產技術由日產2000—2500噸熟料跨越至日產4000—5000噸熟料的水平,更是開創了我國水泥工業以國產裝備為主,實行全球配置資源的新模式。作為我國日產4000噸熟料預分解窯新型干法技術的搖籃,對未來水泥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4)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迎來大發展時期
值得強調的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水泥行業很快進行了體制改革。水泥建材產品經營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
“尤其是1993年11月召開了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后,我明顯感覺到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要發生大的變化,企業即將要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王燕謀表示。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隨著這兩個決定的全面貫徹執行,國有企業的投資法人地位和市場主體地位逐步到位。
1993年12月他就開始前去水泥企業集中的華東區域向行業、企業傳達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告誡行業今后不僅要經營產品也要經營資產,幫助企業加快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使自己真正成為市場主體。
進入21世紀后,隨市場經濟的發育,我國資本市場逐漸成長壯大。許多企業都已建立起融資渠道,具備自行籌措資金的能力。迅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資本。2002年海螺集團在國家建材局組織技術開發成果基礎上,繼日產2000噸熟料生產線低投資建設之后,又攻克了低投資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的難關。有識之士都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于是全國掀起了新世紀水泥預分解窯新型干法生產線建設的高潮。
海螺日產10000噸熟料生產線設計審查會(前排左五為南京工業大學著名教授胡道和,左六為王燕謀,左七為國家建材局科技委資深專家李濤平,左八為北京工業大學著名教授陳全德,左九為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資深專家高長明,2001年10月23日)
2002年在突破低投資門檻之后,中國水泥行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一直到2014年發展到最高點。
縱觀行業百年發展,在王燕謀等一批老領導的帶領下,中國水泥工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轉化,終于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轉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在許多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作為曾親自參與和見證新中國水泥發展歷程的老同志、老領導,王燕謀任職期間一心為行業發展著想,在卸任領導職務和退休后,依然以“建材人”的身份成為行業擔當的表率,他堅持研究助力行業發展的步伐一直從未停歇。2021年是建黨百年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站在“十四五”新起點,筆者在與王燕謀中交流中深切體會到他心系建材行業的情懷和對水泥行業未來發展的關心。
關于水泥行業“十四五”發展的三大建議
1)建議重視數字化發展趨勢,不斷提升水泥生產技術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行業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國水泥工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王燕謀表示,目前我國水泥工業的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十四五”期間,仍有進步空間,“下一步要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盡管目前已經有一些水泥龍頭企業開始全力探索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之路,但王燕謀認為,當前工業生產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水泥工業距離真正達到全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國家的水泥工業還要在生產技術方面繼續努力”。
2)建議充分協調好政府、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王燕謀認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我們政府監管的市場體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市場機制、自由競爭,又要政府監管,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政府過多地干預市場而忽略了市場機制的自由發揮,則不利于市場競爭作用有效發揮,甚至更有可能阻礙行業的技術進步。
對于水泥行業,王燕謀指出,政府只要在監管“環保、土地、質量”等幾個方面的工作落實到位,便可足以實現充分有效調動市場競爭機制,促進行業持續進步。
例如,如果能夠充分落實對水泥行業環保排放合理監管機制,完全可以達到提升行業環保水平、淘汰環保落后水泥產能、倒逼企業綠色轉型。
例如,在對待32.5水泥等問題上,不應“一刀切”,也應該還有更合理的處置方式。
而對于水泥大企業,他建議水泥企業應不斷依靠提高自身的能力,依靠技術進步,通過勤練內功在行業內立足。
3)建議海洋工程中大力推廣鐵鋁硅酸鹽水泥
近期,《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在《建議》中明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成為國家的一大重要戰略,海洋工程項目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已不容小覷。
“如今海洋工程愈來愈多,為建造耐久的海洋工程,須采用耐海水侵蝕性能和抗凍融性能優良的水泥混凝土。然而,目前在海洋工程中都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改性硅酸鹽水泥,這類水泥的耐海水侵蝕性能和抗凍融性能都很差,勢必造成后續修補工程量大大增多,在有些情況下,甚至影響到工程壽命,很難確保設計使用期。”王燕謀對此無不擔憂道。而鐵鋁酸鹽水泥的耐海水侵蝕性能遠優于海工硅酸鹽水泥,并具有非常優良的抗凍融性能,更適用于海洋工程。然而,目前在海洋工程中的應用并不多,究其原因,王燕謀認為主要還是缺乏自上而下的推動。
關于鐵鋁硅酸鹽水泥,20世紀80年代初,在建材研究院,王燕謀指導了鐵鋁酸鹽水泥的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1982年,他雖被調任至國家建材局,仍繼續引導該水泥品種的研發,開辟了鐵鋁酸鹽水泥的化學新領域,成為當今水泥化學中的重要篇章。
上世紀80年代,在政府部門支持下,王燕謀指導研究發明鐵鋁酸鹽水泥,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在新中國70華誕,王燕謀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據了解,該種水泥因具有快硬、高強、抗凍、抗滲和耐海水腐蝕等性能特性,成為繼英國人發明硅酸鹽水泥、法國人發明鋁酸鹽水泥之后,中國人發明的世界上第三類水泥——鐵鋁酸鹽水泥。
“在海洋工程中,水泥混凝土是當前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常用的硅酸鹽水泥混凝土由于抗海水侵蝕性較差而必須經常修補。而鐵鋁酸鹽水泥具有良好的耐海水侵蝕、沖刷等性能,已被成功應用于我國東部沿海各種海洋工程?!蓖跹嘀\說,鐵鋁酸鹽水泥可以大幅提高海洋工程的安全性,而且價格上也可以被市場所接受。但是這樣的“好東西”為何在推廣應用中卻始終進展緩慢?王燕謀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此前一直缺乏頂層設計上的規劃、引導。
1983年初采用快硬鐵鋁酸鹽水泥建造的福建東山島南門海堤。已安全使用三十余年。
王燕謀指出,推廣鐵鋁硅酸鹽水泥,破解海洋工程中水泥混凝土腐蝕的世界性難題是一個技術創新系統工程,是當代中國水泥業的重要使命,需要科研、生產、工程設計和施工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所以他認為,推動鐵鋁硅酸鹽水泥的發展不能單靠市場機制解決,而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王燕謀呼吁中國建材聯合會和有關政府部門務必大力支持協調建筑材料工業技術情報研究所與有關單位協作,研發鐵鋁酸鹽水泥在海洋橋梁、碼頭等工程中的應用。同時他還積極建議將“在海洋工程中推廣鐵鋁酸鹽水泥”研發項目列入“十四五”規劃。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鐵鋁酸鹽水泥的推廣、發展或將迎來了新的契機。
王燕謀表示,海洋開發將是21世紀人類進步的重要方面,在人類向海洋進發過程中,而在海洋工程中推廣應用鐵鋁酸鹽水泥,不僅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還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如今還有了更大的政治意義。
寄語中國水泥網:希望你們繼續堅持客觀、公正和真實
“當然,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行業媒體平臺的推動,尤其是客觀、公正和真實才能引導與督促行業行駛在軌道之上。”王燕謀表示,中國水泥網作為行業媒體做的就非常好,在水泥行業乃至整個中國建材行業中來看,都是辦的最好的網站之一。
王燕謀舉例,在當時“取消32.5水泥”的話題討論上,中國水泥網始終秉持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在業內輿論傾向一邊倒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做到刊登各方聲音并實地做了調研。他認為,作為一個媒體平臺就應該容納不同的聲音,讓各方來說話。“你們的風格已經逐漸形成了,所以我表揚你們,也希望你們能繼續堅持下去!”
作為中國建材行業最早的行業門戶網站,中國水泥網伴隨互聯網的興起而崛起,同時,中國水泥網又幾乎伴隨著新型干法水泥工業的成長發展而來,又積極反哺行業。十余年間,中國水泥網始終秉承以“提升行業形象、推動技術進步、引領產業互聯網”的愿景,緊扣行業發展主題,敏銳捕捉行業發展脈搏,傾聽行業各方的聲音,以“客觀、獨立、第三方”的初心,不遺余力地推動著行業高質量發展,也得到各方的肯定。
考察銅陵海螺水泥公司低投資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左為冀東水泥公司董事長杜金弘,中為海螺水泥股份公司獨立董事王燕謀、右為中國水泥網創始人邵俊,2004年5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前進課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不斷跋山涉水。回首望,王燕謀等老一輩領導以一顆赤子之心完成著時代給予他們的責任;看今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起點,我輩當牢記老一輩的殷切囑托,凝聚力量、開拓奮進,在新征程中實現新跨越,不負偉大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