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山環境生態修復治理
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南省最西部、秦嶺山脈最東端,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總面積15160公頃,森林覆蓋率81.2%,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溫帶、暖溫帶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
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植物13種、重點保護動物27種。另外,保護區內有5條黃河一級支流,是黃河中游重要生態保護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礦山開采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小秦嶺是我國重要的金礦床密集區,也是全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基地。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的黃金開采為經濟社會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破壞,造成保護區內礦坑分布數量眾多,礦渣堆放量巨大,人類活動頻繁,水源河流污染,部分區域生態破壞嚴重,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成為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
修復小秦嶺受損生態系統
針對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金礦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保護區實施了礦山環境生態修復治理工程。
保護區創造性地采取“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帶營養缽栽植苗木,在石頭窩、樹坑底部鋪設可降解無紡布,二次挖坑覆土等新技術新經驗,在當地礦山環境生態修復中得到大面積應用推廣,成功解決了礦區復雜立地條件下生態修復難題。
工程措施。一是撤銷保護區內全部11家礦權單位礦權,徹底關閉封堵1017個坑口;二是拆除礦山設施1.45萬個;三是修建擋渣墻2.88萬立方米,固定礦渣2002萬噸;四是清運礦渣584萬噸;五是平整渣坡143.5萬平方米,渣坡覆土70.9萬立方米;六是修建渣坡排水渠21.2公里;七是修建生態修復區防護圍欄18.3公里;八是清理疏通河道15.5公里。
生物措施。一是栽植各類苗木80.7萬株;二是撒播草種1.46萬公斤;三是完成礦山環境生態修復面積143.5萬平方米。
大湖東峪26坑治理前后對比圖
金渠金礦1403坑口治理前后對比圖
老鴉岔1770坑口治理前后對比圖
提升措施。一是修建小秦嶺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踐基地展館600平方米;二是建設棗香苑、錦雞嶺、金銀潭三個高標準生態修復示范區,對礦山治理生態修復成果進行提升。
通過綜合治理,達到“老問題逐步解決、新問題不再產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的礦山整治生態修復目標。
小秦嶺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得到歷史性改變
據統計,2016年3月至今,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投入資金2.1億元,全面實施礦山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解決了50多年礦山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實現了小秦嶺生態環境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生態效益提升。主要表現為保護區內野生動物顯著增多,保護區內水體明顯好轉,空氣質量越來越好。
2019年以來,保護區先后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勺雞、黃喉貂、豹貓和大量紅腹錦雞活動蹤跡;另外還拍到多種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指有益的、有重要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活動的影像。
通過強力整治和精心修復,小秦嶺內原來裸露的地方得到了治理和綠化,水體污染得到了明顯遏制。據專業機構監測化驗,目前,保護區內五條黃河一級支流達到國家三類以上水質標準,空氣負氧離子最高含量達到49890個/cm3,是聯合國衛生組織空氣質量一級(2100個/cm3)標準的24倍。
經濟效益顯著。小秦嶺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當地旅游業飛速發展,亞武山森林公園等旅游經濟圈迅速增長,每年實現旅游經濟產值1.5億元。
礦山坑口關停后,各礦山企業在地方政府主導下轉型發展,綠色經濟悄然興起,國投金城冶煉轉型升級項目順利投產,銅箔產業成為地方又一新興支柱產業,蘋果小鎮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當地工、農業產值年增加10億元以上。
社會效益凸顯。小秦嶺礦山環境生態修復治理了區內生態環境破壞區域,減少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發生,為下游群眾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向社會提供了更好的生態產品,維護了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同時,小秦嶺礦山環境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了綠化苗木培育產業的發展。
以展示小秦嶺生態修復成功經驗為主體的小秦嶺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踐基地先后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小秦嶺生態教育基地”,被河南省三門峽市委宣傳部授予“三門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年來已接待5000余人次參觀學習。
2019年3月,中宣部將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先進典型;同年8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稱號;2021年4月,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狀”。
編輯:余丹丹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