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南水泥市場格局分析
蘇南地區是江蘇省經濟最發達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域。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5市水泥需求量占全省62%,是全省的核心市場區域。近兩年,在淘汰立窯水泥生產能力方面,雖然江蘇省未出臺硬性的淘汰政策,但蘇南地區大部分水泥企業認識早、處理的比較及時和理性,效果也較好。目前,除南京和鎮江還有一部分立窯企業在生產,其它市的大部分立窯企業已完成了轉向或即將轉向,這為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騰出了市場。同時,我們也看到本省和周邊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間開始加大了對蘇南市場的爭奪力度,各自進行戰略布局調整,力圖保住在蘇南的市場份額。海螺集團更是雄心勃勃,投入巨資在安徽、江蘇進行全方位布線,試圖主控蘇南市場。未來蘇南水泥市場競爭格局將如何演變,開始引起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蘇南地區水泥產銷狀況
江蘇省2006年水泥產量10,880.77萬噸,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6,342.82萬噸,占全省的58.29%,其中3個地區超過1,000.00萬噸。
從消費量數據可以看出:江蘇省本地的銷售量占85%,其他是出口和運往外埠,主要是上海,部分銷往閩、浙沿海地區。南京、無錫產、需基本平衡,但受安徽、浙江(主要是環太湖流域)等省外地水泥的進入,水泥市場仍呈供大于求的局面;常州和鎮江供大于求;蘇州地區水泥缺口量大。
周邊地區對蘇南水泥市場的影響
由于蘇南地區處于長三角核心位置,經濟發達,水泥需求量大且集中,交通運輸網絡順暢,公路、水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運輸非常便捷。
西面安徽、江西和湖北的水泥、熟料沿長江而下,從發展趨勢來看,供應江蘇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因為具有生產、運輸成本的優勢;
北面蘇北和山東魯南地區的水泥、熟料通過運河流入。前幾年,這是長三角最主要的供應渠道,在“十五”期間由于蘇南本地企業的發展以及海螺在江蘇地區的全面布局,使兩地差價縮小,阻止了水泥大量南下的通道。只要價格上漲,北部地區流入量會源源不斷。
南面浙江的湖州和嘉興緊鄰蘇南地區,2006年水泥產量分別達到1,613和1,241萬噸,由于浙江地區近兩年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價格走低,只要價格杠桿有所傾斜,精明的浙江人馬上就會北上。反之,江蘇的水泥也會南下。
東面長江口岸是水泥、熟料的出海口,2006年通過長江口岸出口近2,000萬噸。隨著2007年7月1日起水泥出口退稅的取消,勢必會影響出口量。出口量的萎縮,實際上又可看成出口量的回流,會一定程度造成市場的壓力。
受周邊地區水泥進入的影響,蘇南水泥市場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
今年年初蘇南地區的水泥價格在220~240元/噸,面對低迷的市場,地區的龍頭企業協調開展自律,5月份價格上調到270~290元/噸。但價格的上漲立刻波及到周邊地區,山東、浙江的水泥即可以利用蘇南地區優越的運輸條件,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市場價格涌入。最新市場價格數據顯示,該地區的價格又回到了年初的水平。可以看出運輸條件的便捷與否,對市場有巨大的影響,運輸距離和市場價格是進入市場的門檻,市場價格走低,半徑范圍縮小;市場價格走高,半徑范圍擴大,周邊地區水泥進入,價格再度走低。這是造成目前企業間競爭的最主要原因。要想解決這一癥結,只有擴大市場區域范圍。因此,今年大集團連片跨區域的市場整合序幕緊鑼密鼓的拉開。
海螺集團江蘇市場戰略布局
海螺集團首先在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長三角起步,并得到迅速發展,海螺集團“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指出:“十一五”期間強化海螺水泥在華東、華南的控制地位;將在江蘇形成熟料產能450萬噸,水泥3,250萬噸,約占市場需求的25%。并表示海螺集團可以選擇一些區域位置好、資源有保障、資產質量較好的目標企業,通過收購股權、資產等多種方式,實施并購重組,進一步擴大海螺水泥在江蘇省市場份額和控制力。
海螺發展有幾大優勢,首先是具有無法復制、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豐富、優質的礦山資源;四季暢通的長江航運水道;緊鄰國內最大、最集中的水泥消費市場(運輸輻射半徑內)。有了這些優勢,在以領頭人郭文叁的團隊領導下,審時度勢,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發揮集團規模優勢、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在“十五”期間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發展,讓人從懷疑、看不懂、看不透,到刮目相看,再到舉世公認,直至形成水泥行業內流行的一句話—— “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海螺在江蘇是依據市場、運輸條件進行全面布局:
• 太倉水泥供應上海、蘇州;
• 泰州楊灣、張家港、揚州、海門面向出口市場;
• 淮安通過陸路、水路銷往淮安、宿遷、連云港等地;
• 南京、鹽城、南通供應周邊地區。
安徽海螺原計劃利用揚州和泰州的水路運輸優勢,建立物流中心,實施水泥出口戰略,在揚州江都新建600萬噸/年、泰州楊灣擴建 300萬噸/年,形成共計1,200萬噸/年粉磨能力。由于出口退稅政策的取消,很可能會改變其計劃。
面對海螺強勢擴張壓力,本地企業也不示弱,采取擴張規模是最有效的辦法,下表的數據顯示:溧陽金峰水泥橫刀立馬,敢于叫板,再建3條5000 t/d生產線,中材天山前期受資金困繞,孤軍作戰,力不從心,曾有放棄念頭。隨著近年中材集團在國內、國際地位的提升,長三角市場的地位必須加強,據悉,天山溧陽二線已準備開工,與溧陽漢生聯合投資在南京溧水晶橋新建兩條5000 t/d生產線也在著手準備。臺灣企業嘉新京陽和臺泥牽手后,京陽二線建設會被迅速提上日程,臺灣老大臺泥的觸角迅速從華南捷徑進入華東,向進入中國三甲的目標逼近。
上表數據表明,在“十一五”期間,蘇南區域的大企業集團還將增加1,674萬噸以上的熟料產能,地區的熟料產能將增加到4,914萬噸。增加產能無疑增加了企業的博弈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到“十一五”末蘇南地區熟料生產規模在100萬噸以上的企業近20家,生產線有40條之多,區域內已經形成諸侯割據局面,市場競爭態勢將愈演愈烈。
浙江現象對蘇南市場的借鑒作用
江蘇省近幾年雖然市場相對比較穩定,但前面已分析到蘇南地區將受到巨大的外部區域水泥進入壓力。大規模興建新型干法生產線,新增產能集中釋放,落后產能不能及時淘汰,會加大市場壓力,造成水泥價格走低,企業間惡性競爭,經濟效益下降。浙江現象有可能在蘇南市場重演。
最近網上報道:浙江省水泥協會上報省政府,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停止建設新型干法生產線。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前幾年的產能過剩逐步釋放,水泥市場難以承受這么大的壓力。
浙江省的技術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成績,但另一方面,市場的供需關系被忽視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使行業和企業利益受到巨大的損害,市場的正常秩序被破壞。從下表可以看出,浙江省水泥產量每年平均以10%的速度上漲,利潤卻背道而馳,2005年噸水泥利潤僅1.18元。江蘇省的利潤相對較平穩。
對此,浙江省政府、協會、企業采取了大量措施:
先是幾度召開價格協調會,雖然抑制了利潤大幅下滑的頹勢,但治表不治本;隨后,又下重藥,今年上半年兩度亮“黃牌”,全省水泥企業限時停產;最近再度上書省政府,可見形勢之嚴重。
面對蘇南市場格局,業界人士的觀點有所不同。
有人認為,對過熱的投資要加以引導,要避免市場的惡性競爭,不要重演浙江現象。要知道,企業在搏弈的同時是否也殺傷了自己,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方從中漁利。
但也有人認為,市場有自己的規律,不必要過多的操心,市場不是事先設計好的。市場就是供應方和需求方,不需要裁判員。市場有需求,供應方就會擴大生產規模滿足供應;市場萎縮或供給過大,就會造成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必然導致競爭,促使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管理,落后者將會出局,從而形成新的市場平衡。
當然,政府制訂政策,協會發布信息進行市場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市場會遵循其固有規律,周而復始。只不過是,市場中的博弈者——誰最能把握市場誰就會勝出。
對此,江蘇省建材工業協會理事長聶長蘭的看法是,水泥工業受到資源分布、運輸條件、能源供給的直接影響,具有單位產品能源耗費多、運輸成本高等特點。根據江蘇省實際情況,需要實行內需為主的政策導向。控制對外出口,適度控制省外銷售。
近幾年浙江有一部分商人紛紛投資江蘇水泥業,釆用租賃、承包、收購等多種形式進入了江蘇水泥業,其比重也在擴大,促進了江蘇水泥工業的發展。山東、安徽每年都有大量水泥進入江蘇市場,以較低的價格占領江蘇的部分市場,給省內水泥企業增加了壓力,促使他們通過管理和技術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
總體上講,未來幾年蘇南水泥市場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以海螺集團為首的大型企業,為爭奪區域市場,會促使競爭加劇。海螺集團的大舉進入,能否主控蘇南市場;本地企業的分庭抗爭,能否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局勢將如何演變,我們無法推測。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場惡性競爭中的勝者,未必能得到他真正想得到的東西,正所謂一將成名萬骨枯。市場整合的前提是不破壞市場,當企業利益趨同時,可以采取聯合方式來解決問題,避免相互間的消耗戰,就像拉法基與香港瑞安一樣。市場競爭雖然殘酷,但也不至于非要拼得你死我活,非要將對手置于死地不可。歐美成熟市場,對企業被兼并看得很淡,南汽和上汽收購英國羅浮汽車,并沒有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企業在蘇南市場進行戰略布局時,一定要考慮市場容量,建新線時,要盡量避開競爭對手,避免重復建設,必要時可以聯合建線。一但一個地區形成高密度的重復建線的局面,就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除非炸掉部分生產線。總之,一定要防止浙江現象在蘇南市場重演。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x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