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敢為先鋒,山東將縮減1/5熟料產能
近日,網絡流傳一份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全省“十四五”和2021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及重點任務》,山東省需要2022年底前,整合退出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2090萬噸、水泥磨機產能1億噸;2500噸/日規模的熟料生產線整合退出一半以上。2025年底前,2500噸/日規模的熟料生產線全部整合退出。
為何要退出?綜合近幾年山東水泥市場近況,筆者認為既有外來熟料的虎視眈眈,更是自身結構調整、環保達標的需要。
政策超前,山東將退出20%以上熟料產能。這一政策令人想起,2018年河南曾出臺《河南省水泥行業轉型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提出淘汰2000噸/日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產線這一目標。排除掉特種水泥廠后,當時河南2000噸以下的熟料生產線本就所剩無幾,因而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山東此番卻不然,目前全國2500及以下的熟料生產線有794條,其中山東有44條,合計產能有2446.52萬噸,占到全省總熟料產能的20%以上。兩地退出政策所用字眼(淘汰和退出)也有所區別,內有乾坤。隨著落后產能逐漸被淘汰完畢,“淘汰落后產能”這一概念本身也將成為落后觀念被淘汰,未來水泥行業的退出也將轉為高質量退出。根據國家最新版本的產業調整目錄,2500的生產線非限制類也非淘汰類。山東的政策出臺,是敢為先鋒。
目前的規劃將在2021-2022退出一半左右,2023-2025年退出剩下的一半,相當于每年平均要退出8.8條生產線。如此大規模的清退,將會給山東乃至全國行業帶來巨震。如何退出?既然尚無國家政策命令其淘汰,減量置換、提高環保標準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式。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了解,山東目前不接受省外產能指標進入,未來大概率會做省內減量置換以及向其他地區置出。
外來熟料擾亂市場、本地磨機產能嚴重過剩。山東省近兩年水泥需求向好,主要是重點工程的拉動,新冠疫情后,經濟刺激措施釋放積壓工程,惠及水泥需求。外來熟料顯著增長,尤其2019年熟料流入超過1000萬噸。2020年山東熟料產量9100萬噸,也即全省年熟料消費量在1億噸左右。若無外來熟料,全部自產自用,山東省的產能利用率可達到90%以上,接近產需平衡狀態。熟料的輸入搶占了本地企業的市場,導致本地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僅有約65-75%,可謂是輸入性產能過剩。
圖1:若無外來熟料,去年山東熟料產能利用率超過90%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相比較尚可的熟料利用率,山東的水泥產能過剩程度卻十分嚴重,截至2020年9月底,山東省粉磨站(含綜合水泥廠、獨立粉磨站)共計338家,設計產能估算3.48億噸,其中獨立粉磨站266家,磨機設計總產能約2.33億噸。每年水泥產量僅有1.4-1.5億噸,過剩率超過50%。退出億噸以上的磨機產能,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優化資源配置。
環保達標嚴要求,碳中和約束長期產能。根據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最新要求,“十四五”期間,全國PM2.5濃度目標為下降1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為20%。山東省PM2.5濃度需下降20%(9.2μg/m3),O3濃度需下降10%(17.2μg/m3)。分解到2021年,PM2.5需下降4%(2μg/m3),O3濃度需下降2%(3.5μg/m3)。按照京津冀地區PM2.5需要在“十四五”期間下降20%計算,對水泥行業才提出了上述的產能退出目標。污染防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6月底前,要完成焦化、水泥、玻璃等行業的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二是嚴格控制火電、水泥、玻璃等行業脫硝氨逃逸。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生態環境部關于“力爭到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要求,水泥行業在不久的將來需進行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的規劃。水泥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戶,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煤粉燃燒和石灰石分解的過程中,其中大部分在石灰石的分解中,碳補集、替代燃料還在探索階段,壓減產能、產量將是水泥行業碳達峰最快速有效的路徑。碳達峰壓力大,不排除將來會有其他省效仿山東,出臺類似的政策。(詳情請咨詢水泥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魏瑜 聯系方式:17328853972、0571-85871670)
編輯:魏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