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促產業轉型升級
近日,在“雙碳目標驅動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雙碳目標是改善全球氣候環境、能源轉型的必然之路,是全球產業界和全社會的共識,也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卓越體現,減少碳排放對我國有重要意義,各行業都需加速開展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表示,近年來,我國鋼鐵、建材、石化、高鐵、電子、航空、航天等產業通過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在邁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高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我國產業結構不平衡,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過高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實現雙碳目標首當其沖就是要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要繼續深化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低效產能,落實好產能置換,嚴控新增產能。要優化燃料和能源結構,優化工藝流程結構,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雙碳目標給產業升級帶來廣闊的機遇,正確的產品定位和強有力的科技創新是企業搶抓機遇、爭取主動的關鍵。”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張道才表示,企業要始終關注未來市場與技術的發展趨勢,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覺,正確判斷企業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明確戰略發展方向后,就要走創新驅動、技術領先發展的路線,集中力量投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率先推向市場應用,在全球行業內取得新的突破,再根據實現條件和市場需求,分階段全面推開,贏得細分市場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也比較大。中國石化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表示,一方面,企業準備不足,沒有準確計算究竟排放多少碳,目前還沒有按統一的方法或者國際方法計算不同行業企業、產品、工藝的排碳量。另一方面,減碳最關鍵的就是在節能降耗,目前存在著技術不足、規范不足等問題。
“我們真正的挑戰是認識與準備,最終是要強力推動在存量上減碳,在節約能源、降低能耗上出臺更多的政策,關注更多的技術,推出更嚴的考核指標。比如,要在總量考核中加入單位能耗考核,任何行業企業都應將單位能耗作為考核指標。”傅成玉表示,這樣才能促進技術進步,才能促進高質量發展,才能促進企業的技術升級轉型。
另外,不同行業企業助力我國實現綠色低碳戰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能源電力領域,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監事會監事長潘躍龍表示,面對雙碳目標,能源電力領域承擔重要的使命。隨著全社會電氣化水平的提升,更多碳排放終端用戶行業轉移到電力,電力行業碳減排壓力持續加大,傳統電力系統還不適應大規模清潔能源發展要求,氫能、儲能等新業態處于起步階段。在新能源、核電、特高壓電力系統控制等方面還存在著核心卡脖子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應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需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因地制宜開展大中小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快沿海核電建設的步伐,為實現碳達峰發揮重要作用。
再例如,針對ICT產業(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在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學看來,應從三方面入手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一是打造綠色網絡。為了構建節能降耗綠色網絡,可在產業上游的生產制造環節,依托5G+工業互聯網、AI等多種技術,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生產節能減排。二是推進綠色賦能。在產業方面,能源、制造業和交通三大行業占中國碳排放主要部分,是減排的重點,將ICT行業5G和AI核心基礎更廣泛地在各產業應用,構建能源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能夠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交通空載和等待時間,從而實現碳減排。三是構建綠色產業鏈。ICT企業更大減排空間集中在產品制造與售出以后的使用領域,這部分的排放量是企業自身運營排放的10倍以上。中興通訊主張在概念設計、成果鑒定、設計定型、產品認證等各個環節融入環保要求,實行全鏈條產品碳足跡管理,促進供應鏈減排,降低上游組件能耗,深化物料循環利用,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伙伴的緊密協同,共同開發減排新技術、新器件、新能源,為社會貢獻更多的低碳產品、低碳方案。
此外,朱宏任表示,大企業要帶頭支持行業建立低碳創新聯盟,建立標準體系,聚集合力研究輻射效應廣、帶動性強的低碳技術發展路線;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推廣節能清潔降碳的用能設備,研發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鏈接技術。“碳達峰碳中和技術根據不同應用場景不斷推陳出新,誰在技術上走在前面,誰將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朱宏任說。
編輯:敖思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