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要求加強水泥總量控制,停止新生產線建設的報告
我省水泥工業在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績,機立窯基本淘汰,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超過96%,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全省共有水泥企業240余家,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企業59家,其余除十余家中空回轉窯、特種水泥企業外,還有約180家水泥粉磨企業(沒有熟料生產線,買入熟料進行粉磨)。2006年全省水泥產量994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3%,列全國第三位;全年利潤8.21億元,占全國水泥工業利潤的5.5%。結構調整實現了浙江省水泥工業的現代化,取得了節能減排的良好效果。
但是,我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企業平均規模小、集中度不高,企業效益下滑,惡性競爭現象不斷出現。經我們多次調研,多方面征求意見,企業家及各方面一致認為必須高度重視當前存在著的問題,并要求協會向省政府提出專題報告。
1. 產能過剩
目前全省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共59家,熟料生產線81條,其中5000噸/日的大型生產線15條。按設計產量、年運轉310天計算,熟料生產能力為6020萬噸/年;而熟料實際生產能力較設計提高了20%,達到7200萬噸/年。
我省目前生產的水泥中42.5及以上強度等級的僅占28%,32.5等級的為78%,混合材摻量大,平均可達40%以上。按此計算,我省的熟料可生產水泥1.2-1.3億噸/年,而2006年底全省的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和已建成粉磨企業的水泥粉磨能力已達到1.43億噸。
2006年銷往省外的水泥不到1000萬噸,由外省進入我省的水泥、熟料500多萬噸,沖抵后每年僅出省水泥約二、三百萬噸。
如按人均消費量計算,我省2006年已達到1997Kg/人·年,超過全國平均916Kg/人·年的一倍多,居全國首位。如此高的水泥消費水平,參考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水泥產量絕不能再增長,只能保持穩定和逐步下降。我們預計這兩年內水泥產量還會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充其量1.1億噸就是頂峰了。因此對目前我省已出現的水泥產能過剩現象不容忽視。
2. 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經營困難
因為原煤漲價及其它因素,水泥成本不斷上升,而水泥價格卻因企業爭奪市場而下跌,已連續兩年出現全行業虧損。這兩年我會組織廣大企業開展行業自律,必要時短期停窯限產,杜絕低于成本銷售的惡性競爭,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底雖扭虧為盈,虧損面仍達到39%。企業仍是經營困難,效益很差,影響到節能減排改造任務的完成。
3. 能耗高
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淘汰落后工藝裝備,能耗明顯下降。但是,水泥工藝中高溫燒成、兩次細磨的生產工藝決定水泥是高能耗產品,這個基本特征是改變不了的。浙江省水泥產品萬元增加值能耗為13噸標準煤左右,大大高于其他工業產品的能耗,因此在水泥產能已足夠滿足我省經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決不可再盲目建設新的水泥生產線,這不僅要影響我省水泥行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并將嚴重影響全省節能減排總目標的實現。
鑒于以上情況,我們特提出建議:
1.采取果斷行政措施,停止一切水泥生產線(包括幾年前已批未建的)建設,做到水泥、熟料產能的零增長。
2.繼續加強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006年全省水泥粉磨企業生產水泥3725萬噸。180家水泥粉磨企業中產量小于20萬噸的有127家。小粉磨企業多數由立窯企業轉型而來,工藝落后,設備小,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達標較差。有的過量、亂摻混合材,質量不好,惡性低價銷售,擾亂市場。要求政府加強產業政策的執行力度,依法淘汰不合格的粉磨企業,控制水泥總量,凈化水泥市場。
我們認為加強水泥總量控制,停止新生產線建設和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關系到鞏固我省水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更關系到我省水泥工業的健康發展和我省節能減排總目標的實現。以上建議供省政府領導和決策部門參考,并望能果斷作出決策。
浙江省水泥協會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呈:呂祖善省長、王永明副省長、金德水副省長
抄報:中國水泥協會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yj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