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煤炭行業展望與趨勢預測
(一)煤炭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十五”期間煤炭產業投資加速增長,自2005年開始進人煤炭產能集中釋放期,2007年之前,在產能集中釋放的過程中,通過貫徹落實煤炭資源整合、安全整治和產能置換等政策,扣除報廢礦井能力和關閉小煤礦的生產能力之后,煤炭總產能將相對較快增長,但不會出現失控局面。根據煤礦的建設周期,預計2007年將是逐步釋放的高峰期,2008年將是產能達產的高峰期,煤炭供應能力存在大幅增加的可能,供應過剩壓力將有可能持續存在。當然還需進一步看到,煤炭產能過剩趨勢并非生產能力絕對過剩所致,直接原因是煤炭消費增長水平放緩。
對煤炭需求量增長,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2010年煤炭產量將超過25億噸,理由是2005年煤炭消費量為21.7億噸,2006年增加I億噸左右,需求量為22.5億噸左右,而且“十一五”期間,全國僅電力裝機就達3億千瓦,因此煤炭需求還會有大幅度增長。另一種看法認為,國家把“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作為“十一五”時期發展的重點,并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作為自我約束性指標,電力工業一方面增加裝機,另一方面要關閉淘汰10萬千瓦以下的機組,在未來15年內逐步淘汰10萬千瓦一20萬千瓦及以下燃煤、燃油機組;冶金行業要逐步淘汰上億噸的能力;建材行業比發達國家耗能高達50%以上,節能潛力巨大,也要大幅度節能。綜合各方面因素,煤炭工業的發展要改變過去那種只做加法不做減法的模式,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有的還要做乘法和除法。基于各方面考慮,我們認為:到2010年煤炭需求量控制在25億噸較為合適。
“十一五”期間,煤炭供求關系朝寬松方向發展,處在供應略微偏松狀態,煤炭庫存有可能超出正常合理水平,煤炭價格面臨降價壓力,但由于煤炭生產成本上升,石油價格處在高位,煤炭價格不會急劇下跌。2008年以后,煤炭供求關系將由偏松狀態進人中性平衡狀態,進而有可能轉變為略微偏緊狀態,煤炭庫存將保持在基本合理水平,煤炭價格將呈穩中趨升態勢。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形勢,《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煤炭出口要控
制在7000萬噸以內,適當增加進口。2006年延續此前兩年“煤炭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發展慣性,預計2007年煤炭凈出口略有增加,2008年以后基本平穩。
“十一五”期間將是鐵路建設高峰期,運輸瓶頸制約將逐步緩解。但運能增加多數在“十一五”后期,且區域布局不均衡,因此局部地區的煤炭生產仍會受到鐵路運力不足的制約。預計2010年煤炭鐵路運量可達15億噸以上.可基本滿足煤炭供應需要。
同時,中國煤炭運輸呈現集中化趨勢煤炭運輸的集中化趨勢,擴大了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秦皇島港煤炭中轉對沿海地區和全國煤炭市場的影響程度,而沿海市場對山西煤炭資源和大同一大秦線一秦皇島港這一供求鏈條的過度依賴,對煤炭供求關系的影響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大于煤炭生產或煤炭需求對煤炭市場的影響。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煤炭運輸狀況都是制約和影響煤炭供求,乃至影響煤炭價格的關鍵性因素。
今后幾年全國(包括沿海地區)煤炭供求的重心將進一步向“三西”煤炭產地*大秦線鐵路運輸、秦皇島港煤炭中轉這一供求通道轉移,一旦其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者出現突發事件,抑或三個環節之間的銜接出現失誤,都會對整體煤炭供求帶來損害,并且由于煤炭供求及其增長過度倚重這一通道,有可能放大某個環節或突發事件對煤炭市場的影響。
(二)“十一五”時期煤炭行業發展思路與目標
中國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煤礦建設由“新建為主,整合為輔”轉變為“整合為主,新建為輔”,這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大“亮點”,對防止煤炭產能過剩,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煤炭開發戰略轉向
目前,中國煤炭工業走的基本上仍然是一條低層次的發展道路,存在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安全事故多發、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治理滯后等種種問題。要改變煤炭行業的弊端,只有構建新型煤炭工業的生產開發思路。“十一五”時期,國家對煤炭生產開發重點進行了重大調整,煤炭開發思路由“新建為主,整合為輔”轉變為“整合為主,新建為輔”。2006年5月29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制定煤礦整頓關閉工作三年規劃的指導意見》,總的要求是:嚴厲打擊非法開采活動,依法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等七大類、十五種礦井,嚴格控制新建礦井規模和數量,通過整頓關閉、資源整合和政策治本,到2008年上半年實現采礦秩序明顯好轉、小煤礦數量和事故總量大幅度減少、資源回收率、裝備水平及從業人員技術素質明顯提高。為確保實現“三年基本解決小煤礦問題”的目標,近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確定了煤礦整頓關閉三步走“時間表”,提出到2008年上半年力爭把小煤礦數量控制在I萬處。截至2006年3月底,共關閉小煤礦5535處。
2006年5月29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制定煤礦整頓關閉工作三年規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煤礦整頓關閉工作原則上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整頓關閉為工作重點。依法取締關閉非法開采、違法生產、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布局不合理的礦井。
第二階段(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以整頓關閉和煤炭資源整合為工作重點。一手抓整頓關閉,一手抓資源整合。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煤礦安監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II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規范煤礦資源整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規定的資源整合的目標、范圍、原則和程序進行。通過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改變小煤礦過多、過亂、過散的狀況,進一步減少礦點數量。
第三階段(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以政策治本、強化礦井安全管理、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為工作重點。繼續深化煤礦整頓關閉工作,嚴格安全準人,強化源頭管理,全面提升小煤礦整體水平。
當前,煤礦整頓關閉工作即將進人第二階段,煤礦整頓關閉的重點為:一是嚴厲打擊非法開采,二是限期關閉和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的礦井,三是嚴格控制新建礦井的規模和數量。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實現“一個好轉、兩個減少和三個提高”的目標。即采礦秩序明顯好轉,小煤礦數量大幅度減少,力爭控制在I萬處左右,小煤礦事故總量大幅度減少,百萬噸死亡率力爭控制在4以下,小煤礦資源回收率明顯提高,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技術素質明顯提高。
國家發改委正在加強煤炭資源的開發和監管工作,聯合執法,加強各部門協調,以整頓和規范煤炭開發秩序;加強煤炭地質勘察工作,保障煤炭的長期穩定供應;研究建立煤炭資源戰略儲備制度,對特殊和稀缺煤種實行保護性開發;繼續開展煤炭資源回采率專項執法檢查,遏制破壞浪費煤炭資源的勢頭,建立健全煤炭生產企業資源儲量管理體系。
2.煤炭行業結構調整
在對中小煤礦進行整頓的同時,中國從2003年開始形成建設大型煤炭基地的總體規劃方案。在這一總體規劃中,中國將建設神東、晉北、晉東、蒙東(東北)、云貴、河南、魯西、晉中、兩淮、黃隴(華亭)、冀中、寧東、陜北13個大型煤炭基地。規劃涉及14個省、區,總面積10.34萬平方公里,擁有40多個主要礦區(煤田),保有儲量高達6908億噸,占全國煤炭儲量的七成。“煤炭大集團”的框架與上述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相生相伴。中國將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盡快形成5個一6個億噸級生產能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5個一6個5000萬噸級生產能力的大型企業,使特大型企業集團和大型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60%左右。
2006年4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環保總局、安監總局等7部門制定了《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應對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結構調整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總量調控、關小上大、有進有退、產能置換的原則,從完善規劃指導、規范開發秩序、提高準人門檻、淘汰落后能力、改善安全狀況、改革流通體制、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煤炭供需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平衡,全面提升煤炭工業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標包括:
—實現煤炭高質量穩定供應,供需總量基本平衡。2010年全國煤炭產量24.5億噸,其中大中型煤礦比重達到75%左右。適時建設一批大型煤礦項目,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基本形成以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為主體、中小煤礦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快建設5個一7個億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小煤礦減少到I萬個左右,基本完成對小煤礦整合、改造和重組。
—提高煤礦生產技術水平和資源回采率。大、中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5%、8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程度達到30%以上,全國煤礦資源回采率達到40%以上。
—煤礦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煤礦安全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1.6以下。
—礦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煤研石和煤泥利用率達到75%以上,煤礦瓦斯抽放利用率達到30%以上,礦井水利用率達到60%以上,采煤區沉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3.煤炭工業區域規劃
根據區域煤炭生產供應和消費需求特征,目前中國煤炭產區劃分為三個區域帶,即東部煤炭調人區、中部煤炭調出區和西部煤炭后備區。東部煤炭調入區包括東北、華東、中南和京津冀4個地區,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也是煤炭消費的重心,這些地區煤炭資源較少,煤炭調人量大,必須穩定其生產規模,延長穩產年限。中部調出區包括山西、陜西和內蒙古西部3個地區,這些地區煤炭資源豐富,賦存條件好,適宜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十一五”期間煤炭產能增量的70%以上要依靠該區。西部后備區包括西南和新甘寧青,該區煤炭生產主要以滿足本區需要為主,適當補給東部地區,“十一五”期間煤炭產能將適度增長。
即將出臺的(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將進一步優化上述煤炭區域布局,《規劃》將全國分成煤炭調人區、煤炭調出區和煤炭自給區三個功能區,并調整了沿用20多年的區帶劃分,將調出區由原來的晉、陜、內蒙古調整為晉、陜、內蒙古、寧;將原來的西部后備區,改為西部自給區。按照穩定調人區生產規模,加快調出區開發速度,適度加快自給區開發的煤炭布局原則,結合各省煤炭需求,將產煤省分成五類,據此確定規劃期內各省煤炭產量目標、新開工規模,使煤炭布局趨于合理。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jz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