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礦在建規模高達11億噸左右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運行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包括新建、改擴建、技術改造和資源整合在內的全國煤礦在建規模高達11億噸左右,這接近去年全國近半的煤炭產量。作為基礎能源,煤炭行業經歷了五年高歌猛進的投資潮,在有效緩解能源瓶頸的同時,產能過剩風險日益凸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以煤炭為龍頭,進而上馬電力、冶金、煤化工以及其他高耗能項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煤炭價格的走高,從2002年到2005年,煤炭行業投資年均增長50%,2006年增幅也達27.2%。這五年間,全國新投產煤炭產能約6.66億噸。
發展改革委報告指出,根據煤礦建設周期,預計2007年、2008年新投產能力將有較大幅度增加,產能增長快于煤炭需求增長。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早在去年底就敲響了警鐘。他們預計,到2010年全國煤炭需求約為25億噸,而現有煤炭產能和在建規模已過30億噸。
周大地指出,“這和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有關,把資源變成利益,從而跑馬圈地,擴大生產規模。”以煤炭為主拉動整個產業鏈的這種發展,是以低效利用資源為標志的發展,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不管宏觀經濟形勢,盲目擴大投資。
周大地分析說,目前地方煤礦建設主要處于跑馬圈地的狀態,上馬煤炭項目后,再建設高耗能行業和發電基地。
高耗能行業在一季度的再度抬頭印證了這種判斷。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6%,高于同期工業增速2.3個百分點;氧化鋁產量增長53.7%,鋼材出口增長1.2倍;有色金屬業投資增長5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0.4個百分點。
國家有關部門對煤炭產能過剩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去年下半年以來,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清理煤礦在建項目,控制新開工煤礦項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資的過快增長。今年一季度,煤炭投資同比增幅為4.1%,回落比較明顯。
發改委報告預計,今年煤炭供需在總體保持基本平衡態勢的基礎上,供大于求的壓力進一步增加。當然也不排除局部地區、部分煤種、個別時段出現供應偏緊的情況。
目前,由于政府控制出口、鼓勵進口的政策效應日漸顯現,特別是國際國內市場煤價的逐漸接軌,進口煤炭成為沿海地區電廠等的經常性行為,煤炭凈進口局面在一季度的出現,給國內煤炭市場進一步增加了壓力。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jz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