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選干部不要選萬金油式的干部
對很多企業來講,主要領導人的主要精力應該上升到經營決策,就是對戰略的選擇、對形勢的判斷,這方面是主要工作,而不要再像過去一樣管來管去的。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先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今天企業的主要矛盾改變了,不再是怎么提升管理水平,而是企業在面臨著市場、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時,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他把這個選擇稱為“經營”。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
他認為:“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績效其實就是企業家的硬仗。”
以下是演講內容精選:
/ 01 /
從管理到經營
《經營制勝》這本書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從管理到經營。
其實,這是我近幾年反復思考的一個觀點,不僅給央企或大企業領導人講過,還是我在清華五道口2018、2019年兩年上課的一個核心內容。為什么要從管理到經營?我是這樣考慮的。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從最初短缺的工業時代已經進入一個過剩的新經濟時代。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是過來人,1979年就開始工作,在大型企業做過技術員、銷售員,做過副廠長、廠長。副廠長做過7年,廠長做過10年,所以我是經歷過管理熱潮的那一代人。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企業管理和西方差距很大,其實,西方也有同樣的經歷。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經歷了管理熱潮,日本后來在六七十年代也經歷了管理熱潮,我們在八九十年代經歷了管理熱潮。在管理熱潮的時候,我就是廠長。所以,那個時候我經常去日本,學習日本的管理,從日本引入了“管理十八法”進行推廣。
但是時間過得很快,一晃40年過去了,今天中國的企業管理從全球來看可以說也不落后,尤其經過這些年的中外合資、代工等,我們工廠的管理水平已經很高了。
近幾年,我又到日本的豐田、德國的奔馳這些汽車企業去看,個人感覺我們自己的汽車企業在管理上跟它們差不多了。
但是,現在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什么都過剩了。對今天的企業來講,管理不是不重要,而是它不再是企業的一個主要矛盾。
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那就是企業在面臨著市場、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時,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我稱這個選擇為“經營”。
現在西方語境里的“management”這個英文單詞在中文語境下對應的應該是“經營管理”。在中文語境里,我們的“管理”大多數時候還是眼睛向內,苦練內功,提高效率,針對的是這些東西。而我們認為“經營”是要提高效益。
所以,西方的“management”和東方的“管理”是不同的。我喜歡把經營和管理分開,我認為我們今天很多企業面臨的問題不再是傳統的管理問題,即把成本降低,把質量做好,把服務做好。其實,即使你做得都很好,如果你的選擇不正確,你依然會失敗,這不光是我們的認識。
美國哈佛商學院克里斯坦森教授1997年寫了一本書,叫《創新者的窘境》,當時就提出來,如果企業過于依賴于管理可能會衰敗,也就是說,如果和創新失之交臂,我們就有可能失敗。
所以,我講這個邏輯的道理是什么呢?那就是今天對很多企業來講,主要領導人的主要精力應該上升到經營決策,就是對戰略的選擇、對形勢的判斷,這方面是主要工作,而不要再像過去一樣管來管去的。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經營更重要。
管理怎么辦呢?下移給部下就可以了,而主要的領導人得盯著變化。也就是說,經營是“做正確的事”,管理是“正確地做事”。
我在德國遇到德國前業主委員會的主席,這個業主委員會就相當于我們的中國企業家協會。他80多歲了,我就問他:“根據你80多年的人生經驗,你覺得企業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領導要做正確的事,要做正確的選擇;第二句話是,部下們要正確地做事。
所以,這既是一個經營題目,又是一個管理題目,從經營層面來看,今天重要的事情是要做正確的事;而從管理層面來看,重要的是“正確地做事”。如果把這兩者聯合起來,那就是我們今天的使命。
這就是《經營制勝》一書的核心觀點,也是我2018~2019年在清華五道口講課的核心內容:為什么從管理到經營,講了我的一些觀點。
這是我的第一段話。
/ 02 /
做一個有效的經營者
大家知道,德魯克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寫過一本書,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了有效管理者的五個基本能力,第一個就是管理自己的時間,我今天在這里不再贅述,大家一看就知道。
我今天也給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做有效的經營者。要做有效的經營者,我提出了五項核心能力。
1.正確的選擇
今天我們講新戰略,講到戰略問題,其實,戰略就是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
過去,我寫的幾本書里專門講到戰略最重要的是目標設定,缺什么找什么,而不是有什么做什么。其實,這正好也和瑞·達利歐寫的那本《原則》比較契合,他所謂的做事的原則,就是先定目標,再看如何完成目標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再去執行。
所以,我們既要正確地選擇業務,也要正確地選擇人。很多企業在選擇業務的時候,選來選去、來回變換,始終也沒選到一個好的業務。但是有的企業選好一個業務以后,就扎扎實實地一直做下去,不停地進行持續創新,做得就很好。因而,選業務至關重要,選定了以后,就要一直把它做下去。
選人和選業務哪個更重要?我說先人后事,再好的業務沒有人做,這個業務也做不好,而且無法證明你的業務選擇是否正確。
所以,選人很重要。選什么樣的人呢?我說兩點很簡單的標準:
第一,要政治正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為什么要選人格厚重,要選有德行的人?因為只有人格厚重才能使得事業長久,企業才能長久。
第二,選專業主義者、癡迷者,睜開眼睛就想這件事,晚上睡著了,醒了還想這件事,非常癡迷。
所以,選干部不要選萬金油式的干部,什么都懂,而是要選非常專業,能把一件事情吃透的人,扎扎實實地去做,這樣企業才可能做成功。
2.有效的創新
不要都做高科技,其實,創新既有高科技,也有中科技,還有低科技,甚至零科技。零科技是什么?零科技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新的商業模式里沒太多科技。
德魯克先生在1985年出版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那本書里提出了零科技商業模式的創新。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創新一定要有效,要有目的。有目的的創新實際上可以減少創新風險的90%,因為大家都知道創新是有風險的,我們老講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這指的是盲目的創新。
但是,不少企業創新很盲目,所以造成了很多的損失。創新是有風險的,企業家的任務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平移這些風險,減少這些風險。
當年熊彼特先生講企業家的時候,他說企業家是“創新+冒險”,這是1912年提出的,在工業時代早期,機會遍地,確實你敢冒險就可以。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你冒險就行,有“膽商”就行。
但是到了1985年,德魯克寫《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的時候,他發現冒險不行了,他認為企業家應該要創新,創造財富,企業家的本能是有目的地尋找機遇。同時,他還認為企業家的能力是來平移和減少風險。
今天也一樣,這個時代的企業家能力是什么?我們都在創新,你的創新失敗了,我的創新成功了,我就成企業家了。這就是為什么我今天總是講有效的創新,這是企業家經營的一項核心能力。
3. 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績效
對今天的企業家來講,很重要的是企業必須得獲利,或者企業必須得發現價值,并創造價值和績效,這對企業來講至關重要。大家可能會說,這個我懂,做企業就是賺錢。但是,你看有多少企業賺不到錢呢?
所以,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績效其實就是企業家的硬仗。衡量這個企業家是不是優秀,最后還是回到了價值和績效。所以,這是有效經營者的一個核心能力。
4.整合資源
我剛才講的我們幾乎每個行業現在都過剩。比如,水泥這個行業過剩35%,我再搞一個碩大無比的水泥廠,有沒有必要?
所以,我們要整合它。當今世界大企業幾乎無一例外不是靠聯合重組整合起來的,所以今天考驗企業家的不見得是創造資源的能力,而是整合資源的能力。
所以,企業家的資源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共享機制
今天,我們社會中的大問題是什么?那就是兩極分化。雖然我們的經濟那么好,但是大家隱隱約約地感到兩極分化,怎么辦?我們非常贊賞那些企業英雄,但是這些錢、財富究竟該怎么分配?這可能變成一個核心問題。
怎么解決呢?過去我們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造成了效率的降低,公平但沒效率。我們現在講究了效率,但是出現了公平問題,有沒有一個解決方案呢?我覺得在企業這種微觀層面,我們可以用機制這一方法來解決它。
什么叫機制?那就是企業效益和員工利益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這就是機制。
所以,我們今天說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其實也是資本,應該和金融資本一樣進行分配,這就是機制的原理。有了機制,財富就可以更科學地進行分配,就會創造大量的中產階層,就會逐漸消除兩極分化,同時既堅持了效率優先,又兼顧了公平。我們都可以做到,所以我主張今天企業應該大力開展共享機制。
過去企業的目標是什么?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企業俱樂部就講,讓投資者和股東利益最大化;90年代,他們開會重申了這個原則。我們中國企業也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要股東利益最大化。
但是直到最近這幾年,美國大企業俱樂部開會說,這有問題,企業應該照顧到相關者的共同利益,企業的目的應該是讓社會更加美好。
也就是說,利益不一定都要讓股東分去,應該拿出一部分給一些有能力、有貢獻、為大家付出的勞動者,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的。
晉商,也就是清朝的山西商人,他們是怎么分配的呢?
他們到年底的時候,東家利潤分紅50%,另外的50%中由掌柜、賬房先生分25%,伙計們分25%。這不是工資和獎金,而是最終的年底分紅。大家去看,在清代的時候,晉商的機制就很好。
我去華為和國企萬華,這些好的企業都是因為它們有非常好的內部機制。所以,它們才發展得很快。
所以,我認為今天一個有效的經營者,也得有這種先進的分配機制或方式和這種分配的理念。就是做有效的經營者。
編輯:崔志敏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