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團:用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
為喜迎海螺集團第四次黨代會順利召開,大力宣傳集團創新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凝心聚力,現推出“喜迎黨代會·奮進新征程”系列報道。
創新 占據發展“C”位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創新被擺在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綱要指出,企業要成為創新的主體,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四十余年發展歷程中,海螺集團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引領和推動了中國水泥裝備技術的大型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有效促進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有力支撐和引領了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開局,面對新一輪科技發展浪潮,海螺集團順應形勢,把創新擺到集團發展更加突出位置,以創新應對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
“把科技創新當使命,視創新創造為生命,抓創新發展要拼命。”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集團制定了“一體兩翼雙發三輪”的“殲30”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以工業互聯網工業大腦為主體;以低碳零碳技術和新能源新材料為兩翼作為攻堅方向;以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為兩臺發動機賦能;落地數字產業公司、新能源新材料公司、碳資產管理碳科技公司。今年以來,海螺集團在科技研發方面投入資金達29.67億元,目前有100個各類型科技創新課題正在推進中,其中省級以上創新課題的5個。依托科技創新項目成果,海螺孵化出海博智能科技無人駕駛、海螺中南智能機器人、上海智質科技等高科技產業鏈公司,初步構建了智能制造與數字產業集群。
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典型特征是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海螺集團依托企業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良好基礎條件,按照“開放+創新、科創+產業”的發展思路,搶占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賽道”,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集聚要素資源,積極打造有較強影響力的跨行業、跨領域的“雙跨平臺”。集團先后投入20億元進行智能工廠升級改造,快速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孵化20余個優秀行業APP,接入各類物聯網設備和工藝流程數據45余萬個;初步建成了水泥智能工廠集群,形成了水泥智能工廠系統解決方案,勞動生產率提升20%,年增效逾10億元,減排二氧化碳750多萬噸。
圍繞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海螺集團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先后與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同時全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9月17日,海螺集團聘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為首席科學家。
綠色 成為發展底色
2021年10月10日,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在海螺集團調研時指出,實現能耗雙控、“雙碳”目標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海螺集團要加大環保技術裝備投入,不斷優化現有存量,確保能耗、碳排放水平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雙碳目標”、“兩高”是制造業都將面對的難題。王誠認為,這是把“雙刃劍”,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海螺集團作為行業引領者,有責任、也有能力為行業探索出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海螺從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和路線圖,明確中長期碳減排目標與實現路徑,構建“9+2”低碳研發體系,即“1個創新聯合體、1個三碳研究院、1個企業技術中心、1批研發平臺、1批關鍵核心技術、1個碳中試基地、1個應用產業園、1家碳資產管理公司、1家碳科技公司”+“1支新材料基金、1支工業互聯網和碳基金”,研發應用節能環保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節約資源能源,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數字產業生態圈。
今年8月,海螺集團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簽訂碳交易市場能力建設和碳管理體系建設合作協議,合力打造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建材行業培訓中心和碳管理體系認證服務中心,推動水泥行業碳的資源化管理。9月,以低碳、零碳、負碳為目標的三碳科技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以碳基金、碳金融等為橄欖枝,筑巢引鳳、聚才引智,促使金融資本和科技力量有機結合,同時建立合伙人制度,實現公司化運作,協同發力,推進“雙碳”工作。
利用旗下企業全國布點的優勢,海螺做大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建成17個光伏電站、3個儲能電站、1個風力發項目,產業初步規模化,年發電量達1.1億度。海螺充分利用綠色電力和清潔能源,在山東濟寧海螺打造了全球水泥行業首個“零外購電”標桿工廠。海螺還將現代水泥工業與環保產業深度融合,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固廢、危廢,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了167套垃圾和固廢危廢處理環保項目,形成年處理生活垃圾設計規模1700多萬噸、工業固廢危廢設計規模900多萬噸,解決了二噁英污染和垃圾圍城的難題,成為城市“凈化器”、政府“好幫手”,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秉承“為人類創造未來的生活空間”的經營理念,海螺始終堅持建好一座工廠,帶動一地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人民,走深走實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
擔當 彰顯國企責任
9月24日,增強長三角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暨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推進大會、全省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蚌埠召開。會上,亳州海螺綠色循環材料產業園、阜陽綠色新型建材產業園、蒙城綠色新型環保材料產業園、蕭縣海螺綠色建材產業園、海螺型材納米二氧化鈦等項目簽約,總投資額達300多億元。
發展是硬道理,也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十四五”以來,海螺集團充分發揮國企擔當,以及資金和技術優勢,在合作主體、合作業務和合作方式上充分解放思想,加大與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合作,不斷做長做寬做高產業鏈,在服務國家和安徽省戰略目標中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6月28日,海螺與繁昌區政府簽署綠色建材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投資40億元建設新型建材、裝配式建筑等綠色建材項目,推動低碳經濟,加快綠色發展。7月13日,與肇慶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國內一流的新型建材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平臺,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9月8日,與三明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發力智能制造、新型建材、節能環保、新能源,簽約總額達116億元,助力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既要栽大樹,又要育幼苗,打好組合拳。在加大對外投資發展力度,力開新局的同時,海螺集團主動加入并服務安徽“三地一區”建設,科學規劃,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7月16日,首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在蚌埠召開,會上簽署了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合作協議,海螺水泥以自有資金認繳出資16億元,重點投資于新材料產業,包括但不限于纖維及復合材料、玻璃基材料、膜材料、光電材料等新材料領域。為進一步提高投資完成率,海螺集團配套建立了投資項目區域包保聯系制度、年度投資計劃推進調度制度、投資管理信息系統等,通過有效投資實現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切實踐行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大步邁入“十四五”,海螺集團上下解放思想,全力以赴,正加速使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企業向高新技術轉變、 管理向世界一流轉軌,奮力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全力爭創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