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福建:構建循環經濟

福建社會科學院 嚴正 · 2007-05-15 00:00 留言

福建省社科院原院長嚴正教授做題為《福建:構建循環經濟》的演講

       200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不含臺港澳)突破2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0.5% 。經濟總量超過英國和法國,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還伴隨著發展產生了一些值得關注的隱憂。

      首先是我國每取得單位GDP的成本,長期以來高居世界前列,能耗和物耗普遍高于國際水平,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雖然在經濟增長的進程中有所提高,但并沒有抵消資源投入和污染產出的增加。我國單位能源每千克油當量的使用所產生的GDP僅為0.7美元,而美國為3.4美元,德國為7美元,日本為10.5美元,主要工業產品能耗遠高于發達國家,冶金重點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發達國家高20%~40%。2003年,中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30%、水泥總產量的40%、煤炭總產量的31%,但中國的GDP僅占世界的4%。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土地資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目前水、土地和部分礦產資源已出現全面緊缺勢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GDP翻兩番,維持了經濟的高速運行。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如果繼續沿襲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在GDP翻兩番的同時,能源、水、主要礦產的投入也同步增長,可以想見,屆時耕地減少、用水緊張、能源短缺、礦產資源不足,經濟增長將面臨資源瓶頸的約束而無法持續。如所周知,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煤、電、油、運輸全面緊張,這一現象在2004年尤為明顯。中國已經每年為世界市場提供70億雙鞋子,全世界每人1雙多,我們不可能在實現翻兩番目標的時候再把鞋子的數字也翻兩番,我們不可能再用消耗資源的方式來擴大生產。“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這一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造成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改變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今后中國經濟發展必將陷入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后勁不足,增長乏力!

       在資源瓶頸日益凸現的同時,我們還應當關注中國經濟增長所面臨的環境約束。2003年中國空氣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當年GDP的15%。廢水、廢氣排放量2002年較1989年增長1.2~1.7倍,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增長1.7倍,雖然污染增長速度均低于GDP增長速度,但污染物高排放狀況依然十分突出。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還顯示,流經中國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水庫出現富營養化,有近3億農村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空氣環境中;酸雨區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淮河、海河、遼河已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三條大河。如果隨著經濟增長,廢水、固體廢棄物、二氧化硫、化學耗氧量的排放也繼續增長,消耗臭氧層物質產生量居世界第一,其嚴重后果不言而喻。與此同時,全球環境問題對我國的不利影響也在日益顯露。大氣污染加劇、水環境惡化、黃河斷流、沙塵暴、江河洪水、非典疫情凸現了我國生態問題的嚴峻,生態失衡這一不可持續因素造成的壓力正在逐步加大,其中有些因素甚至可能逼近或超過極限值。換言之,如果我們只顧提高GDP,不顧生態環境的保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難以實現的。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

       縱觀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和我國的發展歷程,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反過來也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

      黨和政府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十分重視,面對經濟發展中如影隨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中國開始尋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全面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節約型發展道路。發達國家盛行的循環經濟理念已經越來越被我國領導層和社會各界所接受,循環經濟是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中國將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把經濟建設轉換到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力爭走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條新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2002年,在全球環境基金成員國會議上,江澤民同志發表了關于“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的重要講話。2003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努力建設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生態示范區、生態省。”
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同樣也是福建經濟發展中日益凸現的問題。

       福建是一個資源短缺的省份。除臺灣海峽的油氣由于當前的形勢尚未探明之外,目前省內尚未有可開采的油氣資源,石油、天然氣需要依賴進口。福建龍巖、三明等地雖有煤礦資源,但儲量在全國各省中僅居23位,而且絕大部分是無煙煤,福建每年必須大量從省外調進工業用的煙煤和焦炭。福建安溪、漳平一帶和龍巖馬坑有鐵礦石,但儲量也不多,三明鋼鐵廠、安溪三安鋼鐵廠等鋼鐵企業仍然要依托港口運進澳大利亞、巴西的鐵礦石。福建是全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閩江、九龍江、晉江等河流為福建提供了淡水資源,但是福建缺少大型的有年調節量的水庫,豐富的江水往往奔流入海,枯水季節供不上水。尤其是沿海一些地區,如泉州、晉江,石獅一帶的經濟發達地區,靠晉江東西溪和三美水庫的水已經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莆田的可供水量也趕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全國正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福建也正在籌劃“北水南調”,調閩江水支援泉州、莆田。福建經濟基本上還屬于粗放型,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只有28%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工業用水的綜合利用率只有20~30%,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率不到40%。福建是全國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人均只有0.6畝耕地,遠低于全國人均1.43畝的平均水平,低于聯合國規定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多年的城市、城鎮擴張和公路、鐵路建設占用了不少耕地,土地緊缺已經是福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福建是全國生態環境較好的省份,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但福建的環境問題依然不容忽視。閩江、九龍江水質正在變壞,上游工業廢水、城鎮居民生活廢水,特別是近幾年日益發展的農業排除的廢水(包括畜牧業排泄物、化肥、農藥),正在嚴重損壞水質,成為江河最主要的污染源。再加上沿江的梯級水電開發,攔成一個個水庫,流動的河水成了靜水,河流自凈能力減弱,水口庫區的水葫蘆蔓延實際上是水質富營養化的一種表現。2004年閩江、九龍江達到和優于三類水質分別為83.7%和85.2%,分別比2003年下降6.4和3.7個百分點,城市污水處理率低于42%的全國平均水平,保護水質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工業排放和機動車尾氣造成的城市、工業區空氣污染也不容忽視,山谷城市如三明、南平、邵武的狀況更為嚴重。酸雨污染普遍存在,全省23個城市中有21個出現酸雨。室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由裝修、家具等引起的甲醛、苯超標十分嚴重。福建沿海海洋污染和赤潮時間呈上升趨勢,2003年全省發生赤潮29起,累計面積達1739平方公里,給水產養殖業造成嚴重損失。由于礦山開采、工程建設引發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問題日益凸現,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113.2萬公頃。上述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福建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福建省必須構建循環經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在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再生資源利用、社會消費等環節探索新途徑。加大煤炭等資源勘探力度,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強化對重點行業的資源消耗管理,提高電能利用效率,推廣節能技術、清潔能源和水循環利用。加快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推動各種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引導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大力提倡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綠色生活方式,建立節約型社會。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個世紀之交剛闖進中國的新經濟理論,一個近幾年才頻繁出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以及政府紅頭文件中的新概念,一個正在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新名詞。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是上世紀末國際上流行的兩大理論思潮。知識經濟我國已經有廣泛的介紹,循環經濟的宣傳、介紹、普及還不十分深入。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把人們的經濟活動精練地概括為發展生產力,又把生產力定義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增加物質產品的能力,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傳統經濟理論中,人與自然放在一個征服與被征服的對立位置上,發展生產力,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東西,便成為經濟學研究的目標。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二個多世紀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是工業系統長期采用“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發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把地球當作“陰溝洞”或“垃圾箱”。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
循環經濟卻以一種新的經濟理念出現,它認為,人類得以生存的大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類生命、維持和發展,必須依賴于整個生態系統動態的平衡。循環經濟鼓吹的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不再是“人定勝天”,而是采取友好、親善的方式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性地適應自然,不為了發展生產力去破壞生態系統,而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使物質不斷循環利用,讓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實現零排放和少排放,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化解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沖突,達到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使整個自然生態體系能永續為人類所利用。因此,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效法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法則,建立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消費體系,以“經濟效益”和“環境質量”雙重指標重新審視生產與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的原理,類似于生態系統的優化原理。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通過它們在系統內的循環、流動而被多次、反復地利用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種生物之間及它們與環境之間非常巧妙,甚至可以說是完美地結成了一條條食物鏈,而鏈與鏈之間又連結成一張生態網。各種生物在其中互相依賴、互相制約,形成了共生共榮的局面。

      這里沒有無用的廢物,也沒有僅供一次利用的能源。這些特征使得生態系統成為一個高效能的系統。如果按生態學的循環原則來部署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就必須在工廠之間共享資源并互換副產品,使這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熱成為那家工廠的原料、能源,把令人頭疼的各種廢紙、家庭廢物、金屬、玻璃、碎布、塑料等"垃圾"進行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新的資源消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法,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通過了許多法律來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

      循環經濟依靠科學技術手段和市場機制,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能源實施調控,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效率,達到資源、能源低消耗、經濟高產出、污染低排放。黨的十六大曾提出,我們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循環經濟正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合理內涵。

       循環經濟的基本行為原則被稱為3R原則,即減量化 (Reduce)、再利用 (Reuse)、再循環(Recycle)。
“減量化”強調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減少消耗,在生產中則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質量輕型化,也要求產品的包裝簡化以及產品功能增大化,以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的目的。

       原材料消耗大、煤耗、電耗大,是我國包括福建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減量化”要求從生產源頭做起,使生產每一個單位產品的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使邊角料、廢料降低到最低限度,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日本是世界上“減量化”做得最好的國家,由于日本資源貧乏,幾乎所有的資源都要依賴進口,因此日本企業特別注重對原材料、能源的節約使用,特別注重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實現“減量化”主要靠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靠對整個生產流程的嚴格監控,靠生產裝備水平的改善,同時也取決于生產的規模效益。我國現在已經深深感受到資源制約的切膚之痛,國際油價上漲、鐵礦石價上漲迫使我們反思,從生產源頭開始節流,再也不能大手大腳,再也不能粗放式生產。

      “再利用”指的是延長產品服務的時間,使產品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要求產品和包裝物能夠被多次和反復使用,要求系列產品和相關產品零部件及包裝物兼容配套,產品更新換代零部件及包裝物不被淘汰,可為新一代產品和相關產品再次使用。

      產品的服務時間和服務范圍取決于產品的質量,產品質量提高了,其使用壽命自然就延長了,從另一個意義上也就節約了資源。近幾年,我國的生產能力已經大幅度提高,但技術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以至產品的使用壽命也還落后于發達國家。這里有材料問題,也有工藝問題和管理水平問題。改革開發之初,我國剛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走出來,短缺經濟特征還十分顯著,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好賣,劣質產品也照樣有市場。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企業都意識到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都致力于產品質量的提高;但偽造仿冒,以次充好的不誠信行為依然屢禁不止,市場還沒有充分形成“質優價高”的機制,提高我國的產品質量,既要解決技術問題,也要解決市場機制問題和法制問題。

      零配件、包裝物多次使用在我國還沒有進入議程。光是電子、電器產品的廢舊處理和重復利用就是個傷腦筋的問題,所有廢舊后的家用電器、電腦設備及打印機、復印機、手機和各種電池,如果處置不當,都會成為電子垃圾。其中,廢舊家用電器中就含有:鉛、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劑等6種有害物質;而每臺電腦則含有300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2003年我國淘汰了400多萬臺電視機、500多萬臺洗衣機、500多萬臺冰箱、600多萬臺電腦、3000萬部手機,數量龐大的舊電腦、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如何處置,零配件能否重復利用?誰來利用?能否兼容?怎樣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還有包裝物,機器零配件如何多次使用?都需要在構建循環經濟的過程中研究解決。

       “再循環”要求產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盡可能重新變成可以重復利用的資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例如回收1噸廢紙,可以重造800千克紙,節約3立方米木材,300千克燒堿,節約300度電,還可以少排大量造紙污水。變廢為寶曾經是許多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起點,他們從企業、居民將垃圾自覺地分類投放、分類回收做起,形成社會共識。德國的循環經濟起源于“垃圾經濟”,并已經向生產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延伸;日本的“循環型社會”起源于廢棄物問題,旨在改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美國早在1976年就頒布實施了《資源保護回收法》,目前,有半數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環法規。目前發達國家的再生資源回收總值已超過300億美元,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

       我國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基本上是由一支人數龐大的“廢品收購大軍”和“垃圾大軍”來承擔。廢品收購通常收購特定的“廢品”,如金屬、塑料制品、書報等,這支隊伍在我國再生資源利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國人工成本較低廉條件下提高再生資源利用率的有力手段,必須繼續組織好這支隊伍,提高其分揀處理的能力,繼續發揮他們的作用。“垃圾大軍”則由分散的農民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自發組成,在垃圾堆中翻找出想要的東西,可以直接賣錢的“拿走”,不能直接賣錢的“拋棄”,存在對環境的二次污染隱患。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和衛生狀況極為惡劣,雖然垃圾淘金有一定經濟效益,但其余的垃圾則或堆放、或填埋,目前送進焚燒爐的還數量有限。我國垃圾處理至今仍是許多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城鎮的難題,“垃圾圍城”的狀況令人擔憂,垃圾處理也缺乏必要的經費,農村生活垃圾也日漸增多,并已經造成農村的環境污染。回收利用與垃圾處理都是我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僅且需要解決的問題。

       提高我國再生資源利用率更為重要的工作是許多大宗工業廢物、邊腳料的處理和利用。如燃煤發電廠的煤灰,過去往往堆積如山。采用煤灰作為建筑材料和水泥材料之后,煤灰的利用逐漸普及,灰山消失了,發電廠還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

       循環經濟要求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加以利用,以減少最終處理量。循環經濟要求“主動”地減少廢棄物,以期達到把廢棄物排放限于環境自凈能力的閾值之內,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改善的目的。因此,它和單純被動的“廢品利用”還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

       我國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畢竟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還相對滯后。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推進循環經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當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 認識問題

      當前我國企業界和各級地方政府對發展循環經濟還有些模糊認識,許多同志還認為循環經濟只是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沒有認識到這是在新世紀綠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種新經濟形態,是一種追求經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的經濟發展模式。一些同志認為發展循環經濟是發達國家的事,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貧窮還是主要問題,貧困問題沒解決,談不上循環經濟,他們把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對立起來,似乎二者難以兼得。其實,發展循環經濟恰恰是要在理論與實踐的層面上解決兩者的對立,實現兩者的統一。還有一些人認為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離現實還很遙遠。這些人對當今世界綠色文明迅猛發展了解甚少。其實,當今綠色浪潮已經席卷全球,我國一定要及時融入綠色文明的浪潮,及早獲取全球市場的綠色通行證,才能參與到經濟全球化中去。

      循環經濟實施的主體是政府,是各個經濟部門,但是目前循環經濟的宣傳工作主要還是由環保系統來做,因此,循環經濟的宣傳工作還應加強。

2、 尚未解決市場經濟體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矛盾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對于資源的開發、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市場運作具有效率,能夠產生足夠的激勵,推動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管理和營銷水平。但是,對于污染和廢棄物的處理,市場運作往往失靈,甚至幾乎完全不起作用,因為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破壞發生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之外,發生在市場外部,不受市場力量約束。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往往不顧及污染和廢棄物的后果。因此,必須通過嚴格的立法和執法,將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成本加載到企業成本中去,才有可能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

3、 尚未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

      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應該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的定價和有償使用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消費者責任制度,政府責任制度等等。促進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包括企業資源再生利用的激勵機制,節約使用資源的激勵機制,有效的技術支持機制等等。不解決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問題,不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仍然按照傳統的對經濟管理的認識,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排除在宏觀經濟要素之外去管理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可持續發展將無法實現。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頒布比較詳細的促進循環經濟的政策清單,推進循環經濟主要還是以環境保護為目標,對于發展循環經濟還沒有明確的優先領域和產品目錄,也缺乏從源頭上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環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涉及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和法規主要體現在環保法律和法規之中,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中,還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內容。目前國內的循環經濟試點主要以示范企業的清潔生產為核心,開展企業內部的污染治理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尚未形成全社會共同培育循環經濟的氛圍,尚未形成適合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的定價和有償使用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消費者責任制度、政府責任制度等,尚未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包括企業資源再生利用的激勵機制、節約使用資源的激勵機制、有效的技術支持機制等。


4、 企業規模小,發展循環經濟缺乏規模支撐

      我國的企業中,規模以下的中小企業占了較大的比例,而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有往往是中小型企業。例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力倡導發展的“五小”工業(小造紙、小化工、小礦山、小鋼鐵、小水泥),大都是典型的污染密集型企業和資源消耗型企業,至今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依然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上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一部分鄉鎮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規模企業,但大部分鄉鎮企業至今依然是裝備和技術比較落后、布局比較分散的小企業。實踐表明,企業要有一定的規模,才有可能采取措施節約物耗、能耗、電耗,才有可能實現清潔生產,才有可能做到綜合利用,循環經濟也才有可能得到發展。例如,我國近幾年強行關閉了一批年生產能力在5萬噸以下的小造紙廠,建設了一批大造紙廠,實現了造紙生產能力的規模化集聚,不僅造紙產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經濟規模擴大,而且造紙業產生的污染也大大下降了。我國企業規模的擴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中小企業中推動循環經濟更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本次論壇的承辦單位紫金建材和恒發集團、龍化公司在龍巖雁石“龍雁工業園”區內組建“紫金恒發循環經濟工業園”, 將火電、水泥、化工三個產業融為一體,以煤礦排放廢棄的煤矸石為主要原料,采用先進的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運行發電:電廠排放的灰渣作為生產水泥的摻和料,用于生產水泥;生產水泥燒的窯余熱充分利用,用于電廠發電;電廠發電后產生的低壓汽用于化工廠供汽;電廠發電用于水泥和化工產品生產。通過對相關產業的有效整合,使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大大減少,以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方共贏。在龍巖建設這樣一個綠色環保、清潔生產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一個有益的試點,我們期待“紫金恒發循環經濟工業園”取得成功,希望龍巖在構建循環經濟中取得新的進步。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1 05:16: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衡东县| 无锡市| 武穴市| 舟曲县| 大连市| 通州市| 石门县| 南宫市| 衡阳县| 化德县| 疏勒县| 常熟市| 永康市| 长宁县| 崇义县| 玉环县| 罗山县| 鄱阳县| 新竹县| 合肥市| 宽甸| 商洛市| 洪江市| 鄂托克旗| 岐山县| 溆浦县| 敦煌市| 长垣县| 鸡泽县| 永丰县| 营山县| 奈曼旗| 赤壁市| 镇雄县| 额尔古纳市| 汉阴县| 满洲里市| 涡阳县| 类乌齐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