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發文!嚴禁新增!超低排放!控制煤炭消費!水泥走向何方?
從改革開放算起,國內水泥行業發展經歷了充滿“速度與激情”的幾十年。
得益于經濟騰飛創造的巨大市場需求,我國水泥行業迅猛發展,不僅水泥產量從1985年開始,連續36年位列世界第一,同時實現了從立窯到新型干法窯的跨越,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空前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從落后到引領的轉變。
“量變到質變”是過去幾十年水泥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如今,隨著市場需求以及政策環境的變化,水泥行業“減量增質”時代已經來臨,新一輪的水泥產業升級大潮已經開啟……
據新華社消息,1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止攻堅戰的意見》(簡稱:《意見》),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意見》的出臺,也將為水泥行業化解產能過剩,降低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意見》明確要求:
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8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1、碳減排勢在必行,水泥行業需擔大任。
《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和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水泥產量23.77億噸,約占全球55%,排放CO2約14.66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4.3%。同時,受水泥本身生產工藝限制(石灰石分解和燃料消耗是水泥二氧化碳主要來源),現階段通過技術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難度大且成本較高。
接下來,面對碳減排壓力,水泥行業將勢必在低碳發展領域尋找新的突破點。
從技術方案來看,水泥工業碳減排的主要路徑有降低能耗、替代燃料、原料替代、碳捕捉、藻類養殖等等,且已經在水泥行業得到部分應用,不過相對于巨量的整體排放量來說,水泥行業碳減排要走的路還有很長,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推廣。
另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于7月16日上線,作為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碳排放權交易有望為推動水泥行業碳減排發揮重要作用。
2、煤炭消費帶上“緊箍咒”,節能壓力前所未有。
前段時間,國內水泥價格大幅上漲,能耗雙控及煤炭價格大漲是背后的重要因素,而接下來能耗壓力將持續存在。
據《意見》要求,“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煤炭消費量分別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費量實現負增長。同時,《意見》還要求,大力推行綠色制造,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這意味著,包括水泥行業在內,高能耗行業節能壓力將持續加大。
一方面,為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水泥行業用能成本恐難以回到“低廉”時代,甚至可能長時間保持較高水平,進而增加成本支出;
另一方面,為降低總能耗及能耗強度,更多更詳細的控能政策有望出臺,包括水泥行業在內,有望迎來用能權市場化交易,能耗指標將成為切實關乎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另外,光伏發電、勢能發電、替代燃料等綠色能源在水泥行業的應用前景也值得看好。
3、嚴禁新增產能,水泥行業迎來減量時代。
《意見》要求,嚴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關口,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要求,對不符合規定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電解鋁、氧化鋁、煤化工產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氣產能規模,嚴控新增煉油產能。
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由來已久,十余年來從動態過剩(產能、市場需求同步增長)到絕對過剩(產能增長、需求停滯或下滑),為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國家政策層面出臺了大量文件,但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今年,水泥行業產能置換新規正式出臺,對置換比例、僵尸產能等細則做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和劃分,結合《意見》提出的相關要求,水泥生產線建設難度也將持續加大,嚴格落實產能置換政策,實現行業減量瘦身勢在必行。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新建生產線存在嚴重的超產問題,僅僅“拆大建小”可能無法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因此還需要嚴格核定生產線規模,同時根據設計產能,設置相應能耗總量、碳排放指標等限制性條件,才能進一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4、打贏藍天保衛戰,超低排放成為標配。
《意見》提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并明確要求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推進鋼鐵、水泥、焦化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0%以上。
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是水泥行業主要污染物。近年來,在共建生態文明大背景下,國內水泥行業綠色升級步伐加快,部分地區已經明確實施超低排放,多數要求水泥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不高于10mg/m3、35mg/m3、100mg/m3,較現行排放標準大幅度提升。
《意見》再次明確提出推進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在此背景下,鑒于國內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超低排放將成為越來越多地區水泥企業的標配,水泥行業環保升級風暴即將拉開。
5、“公轉鐵”、“公轉水”加速推進,水泥不再“短腿”。
水泥經濟運輸半徑有限,通常情況下,公路不超過200公里,鐵路1000公里左右,水路運輸半徑可以達到1500公里。較長時間以來,水泥運輸多以公路為主,不僅帶來大量的汽車尾氣污染更極大的限制了水泥銷售半徑,水泥也因此被稱為“短腿”產品。
在《意見》中,明確提出,持續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要求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公鐵、鐵水等多式聯運。“十四五”時期,鐵路貨運量占比提高0.5個百分點,水路貨運量年均增速超過2%。受此影響,水泥銷售范圍有望擴大。
事實上,近年來,在“公轉鐵”、“公轉水”影響下,水泥“不遠萬里”跨區域運輸銷售的例子不在少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水泥區域市場壁壘。隨著,國內鐵路、水路大宗物資運輸條件將持續改善,水泥將跨區域銷售也將越來越多。同時,鑒于未來市場需求大概率進入下行通道,運輸條件的改善也將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殘酷。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意見》從碳減排、節能降耗、污染物排放、優化運輸條件、化解產能過剩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要求,意義重大。對于水泥行業而言,目前已經走過了規模擴張的發展階段,未來通過“減量提效”,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將是大勢所趨。
編輯:孫蕾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