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納入碳交易范疇!水泥行業如何應對減碳大考?
近日,據媒體報道,目前相關部門正在制定有色金屬、建材、鋼鐵行業的碳配額分配方法,推動上述三大行業企業參與碳交易。此前,生態環境部分別委托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開展建材、有色金屬、鋼鐵行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相關工作。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相關部門對建材、有色金屬、鋼鐵行業的碳配額分配方法,或與此前電力行業有所不同。具體而言,電力行業主要采取基準線方法,但此次相關部門對上述三大行業的碳配額分配方法,既會通過總量控制以促進這些行業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又會兼顧當前這些行業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所帶來的經營壓力。
該人士還表示,按照規劃,明年建材、有色金屬、鋼鐵行業將有望納入碳交易范疇,令碳交易市場參與主體持續擴大。
水泥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同樣也是碳排放大戶。水泥等行業即將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將對我國水泥工業及其運行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水泥產量23.77億噸,約占全球55%,排放CO2約14.66億噸,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4.3%,在工業行業中僅次于鋼鐵(鋼鐵碳排放量約占全國15%)。因此水泥行業必將是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點碳減排行業。
在當前背景下,水泥行業如何迎接碳交易?
一碳排放專家建議水泥企業提前做好碳資產管理的準備。因為水泥行業在積極探索行業內重點減排路徑的同時,積極做好碳資產管理工作,利用碳金融工具實現保值與增值等方面入手加強碳資產管理,是可以使其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的。
而另一業內人士則表示,水泥行業勢必要加快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環保不達標的水泥企業。水泥企業一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產業角度充分發揮業務優勢實現碳減排;二是培養碳交易的人才隊伍;三是要通過技術降低排放,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增強低能耗低碳技術應用,減少石化能源消耗。
無論是通過原料替代、燃料替代、能效提高、發展低碳水泥等技術手段,還是積極布局光伏發電、新能源產業等新型賽道,亦或是提升碳資產管理水平等措施,水泥行業減“碳”已勢在必行,而近段時間各水泥企業的頻頻動作也彰顯了他們對減碳降碳的堅定信心。
11月6日上午9時,河南孟電集團廠區內,孟電碳中和示范工廠項目奠基儀式隆重舉行。該項目是國內首個工業與農業結合推進“雙碳”戰略、鄉村振興和高效農業的示范工程。項目一期投資2.1億元,占地面積55畝,包括4000余平方米的富碳科技創新中心、富碳蔬菜工廠、能源島、微藻工廠四個部分,二期項目將擴容到500畝,預計項目總投資5.5億元。
今年9月,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1億元全國首單民營企業碳中和債。據了解,紅獅集團本次發行的碳中和債募集資金專項用于工業低碳改造類項目建設,通過對水泥燒成系統的技術改造,實現節能減排。項目實施后,三年預計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5676噸、節能量2991噸標準煤。該債券發行利率3.95%,創該企業同類型、同期限債券最低發行利率。
9月28日,總投資10億元的“海螺零碳示范園區”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海螺集團在淮安區投資建設“零碳示范園區”,依托淮安區的風電場資源,建設100MW風光儲及配套項目,通過分布式電源就地就近消納,增加園區內電源支撐,實現綠色建造產業園“零碳”綠色供電的目標。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均新增約2億kWh清潔能源,每年可節約標煤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萬噸。
8月30日,海螺集團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簽訂了碳交易市場能力建設和碳管理體系建設合作協議,攜手全國碳市場配套體系建設,共同推動碳資產的高效、專業化管理,促進水泥行業企業“雙碳”目標實現和我國綠色低碳產業和循環經濟發展。
此外,中國建材集團利用綜合業務優勢,持續推動產業升級,為碳中和、碳交易打下了良好基礎。助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碳纖維、玻璃纖維、風電葉片、銅銦鎵硒和碲化鎘發電玻璃、鋰電池隔膜、加能源5.0新型房屋等新材料業務加快發展。例如,中國建材集團依托發電玻璃技術優勢,建設了單體規模10MW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年累計發電超1100萬千瓦時,節約燃煤約4700噸,減少碳排約1.06萬噸。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祥明曾公開表示,“十四五”期間,華潤水泥全面推行綠色礦山建設,推廣替代燃料、碳捕集等技術應用,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推云南省水泥產業綠色低碳、智能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總體來看,對水泥行業而言,納入碳交易范疇后,將開啟行業碳減排的新紀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在減碳降碳方面不斷探索,但水泥行業在碳減排方面依然任重道遠。水泥行業的碳減排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但只有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水泥工業這項偉大的事業才能走向“綠色低碳轉型”的燦爛明天。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