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水泥巨擎的一角——訪安徽大江股份公司總經理俞小大
安徽大江公司總經理俞小大接受中國水泥網CEO邵俊訪問
在水泥行業里,浙商是一個令很多人側目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一群人,他們可以在本土市場上紅紅火火地經營著自己的水泥事業,也可以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遍地開花,他們甚至可以在已經被水泥巨頭占據的市場內尋得立足之地,發展自己的水泥大業。有人認為這是浙商勤勞奮斗換來的成果,但是更多的人視為智慧和勇氣的勝利。浙商的大勇大謀不但讓他們走出浙江發展,更讓自己走出一路精彩。安徽大江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2004年,俞小大等浙江人出資2780萬資金收購了安徽冶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3條機立窯生產線和380畝土地,成立了安徽大江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7000萬元。當年6月,大江水泥正式開始籌建第一條2500t/d水泥生產線,經過一年多的建設,2005年10月正式投產。第二條5000t/d的生產線目前還在籌劃當中。
每個浙商到外省尋求發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尤其是在安徽這樣一個擁有水泥巨人的臥虎藏龍省份,一個新興的水泥企業要想在這里棲身,光有勇氣和財力還是不夠的。大江水泥是如何在這個大蛋糕中切得自己的那一塊呢?
大江水泥坐落于廬江縣城郊東顧山北麓,合銅公路、合界高速公路、合九鐵路在區內通過,交通便捷。當地資源非常豐富,石灰石的氧化鈣含量都在51%以上,有1億噸左右的儲量。此外,三氧化鐵、石膏等水泥生產需要的其他配套資源在當地都相當充沛。
大江水泥的總經理俞小大說,除了當地豐富的資源之外,我們也注意到,水泥產品的銷售半徑是相當短的,海螺水泥在安徽本地市場,主要是沿長江布局,而大江水泥瞄準的市場是海螺水泥沒有布控的區域。同時,由于海螺水泥先進的技術和規范的管理,在市場上產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在他的影響下,安徽的水泥市場在全國可以說是市場自律最好、市場風險最小、市場秩序最規范的地方之一。大江水泥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空隙,在安徽站穩了腳跟,開始了自己的燎原之勢。
首先,大江水泥的區位優勢相當明顯。大江水泥公司位于廬江縣,距離合肥只有70公里,距離肥西縣只有50公里,距離舒城也只有50公里,距離霍山也只有80公里。與附近的其他水泥企業相比,大江水泥進入在這些市場,在運輸成本上有明顯的優勢。
其次,從安徽的整體經濟發展總量來看,廬江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俞小大是浙江諸暨人,在研究市場時,他經常把廬江和諸暨進行對比,安徽和浙江進行對比。
諸暨有107萬人口,到杭州只有50分鐘車程,鐵路和公路方面交通非常便利。廬江有120萬人口,距離合肥也只有50分鐘,在交通方面的優勢也十分突出。兩個地區人口面積都差不多,地形也都屬于丘陵地帶。但從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來看就差多了,去年諸暨的GDP已經發展到了376.6億元,而廬江只有55.3億元,諸暨去年的財政收入是32.6億元,廬江只有3.2億元。諸暨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6條,廬江卻只有大江水泥一條新型水泥干法線,廬江縣周圍的霍山、舒城、肥西等縣既沒有石灰石資源,也沒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可以說,今后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空間還相當大。但是如何在今后新建水泥生產線上占有更大的優勢呢?浙商的精明之處在這里體現出來。在當初進入廬江投資時,就立即著手資源勘探,辦理登記了優質資源的采礦權,當地政府也以合約形式承諾,“以優勢企業為龍頭重新整合,把優勢資源集中于優勢企業”,今后當地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只能由大江來建,這樣就掌控住了這個水泥市場的未來。
[Page]
省委書記來大江公司視察
就在最近國家發布文件,要求淘汰落后水泥生產線,安徽2007至2008年計劃將淘汰600萬噸,2008年至2010年也是淘汰600萬噸,在這種形勢下,必將會增加新型水泥生產線的數量。從廬江這個區域來看,還有8條立窯生產線,共計90萬噸水泥產量,接下去將陸續被淘汰,而同時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這都將為新型干法水泥帶來市場空間,大江公司在廬江水泥行業的未來發展中已經占盡先機。
當然,大江的目光不只停留在廬江一個地區上,也著眼于安徽整個市場的未來發展。從浙江和安徽的對比來看,浙江總人口是6100多萬,2006年水泥生產總量已經達到了1億噸;而安徽有7000多萬人口,去年是4400萬噸水泥產量。浙江的人均擁有水泥1.6噸,安徽人均僅有0.5噸,安徽人均水泥擁有量的增長空間還是相當大的。這些數據也足以說明安徽水泥行業的前景有多好。
的確,隨著十一五計劃的深入進行,特別是在“中部崛起看安徽”的大環境下,安徽經濟發展前景非常好。在中部六個省份中,2006年安徽的經濟總量是第一。安徽經濟的迅速發展,將帶動安徽水泥行業的發展,大江水泥也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空間。
這種優勢在俞小大看來,可以說是在整個華東地區都是得天獨厚的。浙江、江蘇、上海這幾個地區的水泥市場已基本飽和,不再適合繼續投資熟料生產線,而安徽不論從空間還是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優勢和潛力都獨樹一幟。
除了外部市場的拓展,一個企業的根本生存之道還在于自身硬件和軟件的不斷完善。這一點,大江水泥的領導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俞小大的敏銳目光不僅僅體現在對市場的透徹分析和合理選擇上,更是對先進技術發展方向的及時把握。在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興起的時候,大江水泥也及時捕捉到了這個信息,和國內的一家投資公司簽訂了純低溫余熱發電合作意向書,由投資公司與大江合作建設余熱發電項目,并約定今后上5000t/d生產線時,雙方將繼續合作。
俞小大為中國水泥網題詞
公司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也相當重視。目前主要是從外部吸收先進人才,前幾年公司從人才市場上引進了6名設計生產工藝等領域的專家。同時也加強內部人員的培訓和提高。預計在上第二條生產線的時候,公司將重點轉到提升現有人才的利用。大江水泥沒有家族式的影子,只任人唯賢,不任人唯親,促進人才團隊日趨合理和完善。
其實在人才方面,大江水泥曾經走過一段彎路。在投資之初,公司的管理人員都是從浙江帶過去。但在后來的運營中,發現這種模式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比如成本以及管理人員的自身家庭等因素,還有浙江員工與當地員工間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摩擦,這些都使管理團隊不能很穩定,更發揮不出其應有的價值。發現這一點后,大江水泥對高層管理人員及時進行調整,逐漸引進當地人才,目前公司的人才已經逐漸走向本土化,并計劃在上第二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時候,實現員工的完全本土化。
“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浙商”。作為在外投資的浙商,在俞小大看來,浙商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勤勞并且有商業頭腦,雖然目前中國水泥行業內最大最強的是海螺集團,但是如果所有浙商能形成一股力量,那合力也將是相當驚人的。
在俞小大看來,目前這樣的合力并沒有有效地形成。雖然水泥浙商有很多,但是大多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安徽省,就有大江、上峰等多家浙商,大家忙于各自發展,還沒有形成一個氣候一股力量。試想如果有一個領頭人可以把水泥浙商的力量凝聚在一起,那么將真正形成一股合力,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水泥商幫。而這就需要多方的努力,中國水泥網組織“水泥浙商大會”等形式的活動也在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浙江水泥行業協會在這方面也做得十分突出,例如去年發起并推行的水泥行業價格自律等活動,很好地遏制住了浙江水泥企業間的惡性競爭,促進了區域內水泥企業的合作。總之,只要能把力量聚集到一起,俞小大相信,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水泥浙商都將擁有更巨大的影響力。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