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新政”對煤炭市場的影響
煤炭可持續發展政策將帶來哪些變化?從山西試點一攬子政策設計看,將在幾個方面取得突破,帶來“第一能源”產業版圖的新變化。
一是對煤價的影響。新的煤炭成本核算辦法,將改變過去成本只計開采直接成本、而對資源動用、生態破壞和安全成本不予計算的辦法,企業繳納或提取的礦業權價款、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煤礦轉產發展資金等都要計入生產成本,這些成本單純依靠煤炭企業無法全部消化,必然要通過煤價上漲傳遞給用戶。但也應當看到,煤炭供求已逐步過渡到市場定價,煤價不會因政策因素波動太大,決定煤價和供求的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市場。
二是煤炭行業準入門檻提高,實行規模和人才“雙卡”。新建礦井規模原則上不低于年產60萬噸;中小型煤礦正副礦長和總工必須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助理工程師以上技術職稱,井下安全員、爆破工等“特崗人員”必須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經過職業培訓并持證上崗。“放下鋤頭當礦工”、“文盲礦長”的煤礦用人現象,將逐漸得到改善。
三是礦產權有償取得和貨幣化以后,大集團主導行業發展的步伐加快。新的礦業權取得原則上由招、拍、掛公開出讓方式取得,靠“無償劃撥”或“跑關系”就可開煤礦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山西提出“十一五”期間打造2個年產億噸級的煤炭集團和若干5000萬噸特大煤企,國有重點煤礦要控制七成以上產能。
四是煤炭行業管理體制將進一步理順。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如煤炭工業局將在生產、技術、安全等方面發揮基礎性、日常性管理的作用;煤礦安全監察部門代表國家行使監察權。煤礦多頭管理、證件過多過濫的現象可望得到改變。同時,一個由多部門形成的聯合執法機制將形成。
五是煤炭生產企業的內外環境將得以優化。生態環境邊采邊治邊恢復,建立煤炭開采生態補償機制,構筑煤炭開發“事前防范、過程控制、事后處置”的三大生態環境保護防線,山西提出用10年時間使全省礦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煤礦將建立轉產發展資金,用于煤炭企業轉產、職工再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產業和區域經濟轉型機制等外部環境也將改善,社會包袱大大減輕。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jz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