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水泥行業如何降碳?金融市場給出預測
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向世界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各項工作。
作為排碳大戶的水泥行業,勢必將在減碳趨勢下迎來新一輪的變革。記者就從相關渠道獲悉,擁有良好碳排放數據基礎的水泥、電解鋁行業將可能優先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碳達峰、碳中和究竟會給水泥行業帶來怎樣深刻的影響?有證券機構作出了預測。
以下為長江證券一水泥行業分析師觀點,根據錄音整理如下:
碳中和對建材行業影響可以用8個字來總結,有加有減,以減為主,減的是供給,加的是成本。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的碳排放量接近100億噸左右,占全球30%。從具體細分行業看,電力、鋼鐵、建材是三個主要排放行業,合計碳排放量占了全國近80%。其中建材行業排第三名,占比總排放13%,水泥行業排放占比總量大概10%左右。
建材是一個比較偏加工制造的行業,從整個生產工藝來看,產生碳往往會在三個環節。
第一是間接排放,因為需要消耗電力;第二是原材料排放,主要是原材料分解;第三是燃料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煤炭等等。
我們根據不同行業生產原理和過程的能耗煤耗控制,對各個建材子行業產量系數做了一個測算評估,結果發現水泥、玻璃和建筑陶瓷行業排放較大,一方面是原材料基本是碳酸鈣為主,分解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燃料端也都是煤炭和重油為主,排放系數會比較高。結合單位產值的排放系數來看,水泥、玻璃、瓷磚衛浴位于建材行業前三名。
水泥行業來看:
第一,水泥行業是產碳大戶,占比建材全行業排放量超過75%,主要在原料分解和燃煤。
第二,從整個水泥生產原理來看,原材料在高溫煅燒環節使碳酸鈣釋放出二氧化碳,并且最終產品中的碳并沒有被固化,碳元素全部變成二氧化碳并分解釋放出去了。這個是有別于其他資源品最大的不同。
第三,煅燒過程中的燃料基本全是煤炭,煤炭成本占比較高,達到40%以上。具體產碳占比而言,能源產碳、過程分解和燃煤產碳的占比分別是6%、57%和37%左右,過程分解和燃煤產碳是最重要的兩個環節。
下面就水泥行業未來減碳路徑做一個分析和探討。
從供給維度來分析,水泥行業降碳可能路徑是:
一.長周期看,隨著城鎮化率的放緩,水泥需求將面臨下滑態勢,以此帶來碳排放的同比下降。同時新型建筑結構,比如鋼結構的產碳系數比鋼筋混凝土結構要低40%左右,未來鋼結構使用的提升可以減少水泥的需求,進而減少總的碳排放,但這是一個偏長期的過程。
二.持續推進供給限產力量最為有效。將前些年水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限產的重心從治污轉向降碳。基于供給收縮的邏輯,降碳未來有望改善水泥供需關系,鞏固當前高盈利的基石。不過有別于環保管控下的錯峰生產,降碳停產的重心在南方而不在北方,因此邊際改善的價格彈性會更大,并且未來差異化的停產政策有望帶來區域性開工率的分化,全行業能耗利用率將提高。
政策端來看,限產降碳短期的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而言,我們認為行業長期的供給收縮的步伐,應該遵循市場化周期的需求做動態調整。基于此,整個行業的供需關系才能保持一個可持續的弱平衡。僅靠限產降碳,對格局的優化是治標不治本,長期還是得靠市場化或者信息化等手段改善,比如說環保要求提高、礦山管控等等。
三.目前水泥行業部分主導企業也在嘗試技術降碳,比如說升級篦冷機、預熱器系統等,生產系統的升級改造未來還有提升的空間。
四.綠色礦山建設升級,礦山復墾可以加大植被種植方面的要求。
五.我們就水泥行業煤改氣做了一個測算,發現成本上升非常明顯,煤改氣后大約增加40%以上成本,因此暫不具備更多的可行性。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在降碳大背景下,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將會更加受益。
“力爭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我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指明方向。水泥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面臨哪些的機遇和挑戰,又將如何去做?為此,2021年4月20-21日,中國水泥網將在杭州舉辦以“同使命·謀創新·共發展”為主題的“2021中國水泥產業峰會暨T0P100頒獎典禮”,誠邀業內人士前來共同深度探討當前水泥及相關行業發展態勢。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