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煤炭工業發展展望
去年,我國煤炭經濟運行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按行業統計(快報)全年生產煤炭23.25億噸,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證。2007年,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將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繼續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扎實推進新型煤炭工業體系的建設,確保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煤炭的需求。
煤炭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
今年,我國煤炭行業將以整合和有序開發為重點,改小建大,進一步優化煤炭生產布局;優先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按照一個礦區由一個主體開發的原則推動資源整合,加強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發展速度;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和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強煤礦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有效控制煤炭產能過剩狀況,繼續緩和產需平衡;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礦區的建設步伐。
預計2007年,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嚴峻,重特大事故可能有所減少,但安全隱患仍將嚴重威脅大部分煤礦,稍有疏忽則可能釀成重大事故;資源、環境仍將是煤炭企業亟待改善的弱項;煤礦企業的素質、礦工的生產生活條件等普遍亟待改善。
國內煤炭市場走勢平緩 供需基本平衡
“十五”后期以來,由于各地、各行業投資煤礦的熱情持續高漲,在建煤礦規模大大增加。目前,全國現有煤礦核定生產能力23.5億噸/年,在建礦井規模8億噸/年左右。通過關閉部分小煤礦,一些落后生產能力可能得到減壓。預計2007年,煤炭產量將由去年的23.25億噸增長到26億噸左右。
2007年,我國的煤炭消費量將繼續增加。據國家發改委分析,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學等行業集中了我國主要的耗煤企業,占國內煤炭消費量的85%左右。以2005年這四大工業的煤炭消費量為基礎,考慮行業發展趨勢、技術進步、節約能耗等因素,按照GDP增長速度7.5%、8.5%、9.5%三種情況預測,到2010年,我國國內的煤炭需求總量將分別達到24.6、25.6、26.6億噸。
去年,我國的煤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供需基本平衡的態勢——雖然煤炭庫存持續上升、煤炭價格回落、煤炭貨款回收難度加大,但尚未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現在,影響煤炭經濟運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一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用煤行業的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拉動了煤炭消費的增加,其中,電力和鋼鐵行業的煤炭需求可能有較大增長;另一方面,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高耗能工業產品的過度增長受到了限制,煤炭(包括焦炭)出口退稅政策的取消也抑制了能源資源的出口,煤炭市場的需求增勢將有所減緩。
綜上所述,預計2007年的煤炭供求總體上將繼續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但部分地區的煤炭資源供給可能出現相對富裕的情況。
電煤與商品煤“雙軌制”價格體系可能將繼續存在
電力工業是將一次能源轉換為二次能源,使之直接供消費者使用的特殊行業,可以說,電價直接關系著地方的經濟效益和百姓生活。
在各級地方政府大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構筑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一旦煤價上升,勢必影響電力行業和相關行業的利益分配,各行業尤其是電力行業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極可能將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因此,為維護地方穩定,地方政府很有可能繼續以犧牲煤炭行業的利益為代價,保障大多數用煤企業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
目前,我國的電力市場尚未真正實現“競價上網”,也缺乏對電力和電網企業的有效監管。因此,雖然在政策上電煤價格已完全放開,但電煤重點合同價與市場煤價格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預計電煤與商品煤的“雙軌制”價格體系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存在,但其比例以至總量可能會逐步縮小。
煤炭行業結構調整和煤炭企業結構將發生變化
2007年,我國將繼續加大對煤炭生產結構的調整,這有利于提高煤炭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推進煤炭的集約化生產,提高煤炭開采的資源回收率,切實搞好安全生產。
2005年,我國煤炭產量為21.9億噸,但大中型煤礦產量僅占54%,采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5%;小型煤礦2.1萬處,數量多,裝備差,大多數仍處于炮采甚至手工作業水平;礦井資源回收率平均僅為35%;百萬噸死亡率達2.711,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0.919,國有地方煤礦1.993,鄉鎮煤礦5.518。
現在,我國還存在大量的中小煤礦,這主要是由兩種因素決定的:一是許多地區的煤炭資源只能開發中小煤礦,這些中小煤礦對許多缺煤省份的經濟發展曾經起過、今后還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種情況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初期,為了應對資金、能源短缺等問題,在缺乏技術、裝備、管理支撐的條件下建設起了小煤礦,這些煤礦在我國經濟的起飛階段起到了提供廉價能源、解決資金短缺以至積累原始資本、提供就業機會、發展地方經濟等作用,但也在相當程度上付出了資源、環境乃至生命、健康等的代價。
通過煤礦結構調整和對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我國的煤炭企業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產生一批億噸級和5000萬噸級的煤炭大型企業;穩定可靠的煤炭調出基地、電力供應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以煤、電、化、路、港、航為一體的跨行業集團公司以及打破所有制限制、以產權為紐帶、各類資本參與的混合所有制集團公司;以市場化運作為基礎,強化政府推動和政策引導,打破區域界限跨區域的集團公司。
當然,在建設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同時,也要根據煤炭資源的賦存條件、企業所具有的資源量及經濟實力,在滿足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支持中小煤炭企業的發展,提升中小煤炭企業的安全、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以彌補地方經濟發展的不足,使大型企業和中小煤炭企業在全國煤炭供需平衡的各自領域發揮應有的作用。
穩定煤炭調入區、加快調出煤炭區的開發建設
我國的煤炭資源,西煤多于東煤。所謂的西部,包括西北、西南和晉、蒙西、豫西等13個地區,其煤炭地質儲量占全國的85%,其中,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煤炭地質儲量占全國的43%。而東部地區的18個省(市、區),煤炭地質儲量僅占全國的15%。
東北地區、京津冀地區、華東地區和中南地區,是國民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也是煤炭的主要調入地區。經過多年的煤炭開采,目前這些地區可供建設新礦井的資源不多,僅安徽兩淮地區和黑龍江東部地區還有一部分資源可供建井。其他省份只能通過地質勘探尋找接續資源,最大限度地維持現有生產規模,以緩解煤炭運輸的壓力。而北京、浙江和廣東三省則將退出煤炭市場。
可見,我國的煤炭資源與國民經濟的生產力水平呈逆向分布,因此,“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將不會改變,煤炭運輸通道的建設、煤炭的供需和調運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緩解交通運輸壓力,保持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必須穩定調入區的生產規模、加快調出區的開發建設速度。
山西、內蒙古、陜西和寧夏四省區,是我國煤炭的主產區,對全國的煤炭供需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國家已批復重點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有8個位于該區域。2007年,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該地區的開發強度,批準建設一批大型和特大型煤礦的建設,以保障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支持。另外,沿海地區還應盡可能考慮利用進口LNG和煤炭解決能源的可能性。
礦區的煤炭資源綜合開發步伐將加快
2007年,在推進大型煤炭供應基地建設的同時,國家還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大力支持煤炭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我國將在2007年建設利用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的電廠;圍繞山西沁水盆地的煤層氣開發利用產業化建設項目,開展對外合作和自營建設項目的煤層氣開發建設;煤制油產業將繼續支持神華煤炭直接液化項目的建設,進行與南非薩索爾公司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談判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合作編制工作;采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技術建設10萬噸/年級的示范工程,預計內蒙伊泰和山西潞安的示范工程將進入建設高峰;積極地進行煤制油和其他煤基石油替代產業的總體規劃工作,做好煤基石油替代產業發展的前期和起步工作。
煤炭資源的分配、轉讓體系將有所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礦產資源管理的逐步法制化和市場化,探礦權、采礦權由國有企業壟斷的現象已徹底打破,煤炭資源的分配、轉讓也改變了行政分配的方式。但同時,由于有關法規政策的缺失、對采礦行業規律的忽視、對獲取礦權者資質界定的缺乏,以及在礦權管理上的腐敗等原因,煤炭資源的分配和轉讓中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漏洞和混亂。
2007年,煤炭資源的分配和轉讓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改進:強調規劃的指導作用,礦權的設置應當在礦區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明確獲取礦權者的資質,提高涉足煤炭行業的門檻;煤炭資源的分配和礦權轉讓進一步透明化。
煤炭行業的投資機遇與投資風險同在
從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總趨勢來看,對煤炭行業的投資仍然是機遇大于風險,特別是對戰略投資者而言。
應該說,當前煤炭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已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煤礦的建設規模有偏大的現象。2007年,如果急于投資新開發煤礦,風險將會增大。但是,作為戰略投資者,如果扎扎實實地對有較好資源條件的中小煤礦進行投資,將會有較好的回報預期。
目前,煤炭產業鏈下游的電力供需有緩和趨勢,未必是投資的最好方向;而煤化工產業(主要指煤及石油替代產業)雖然目前炒得火熱,但大部分尚未達到產業化條件,也不是戰術投資的好方向。我們看好的還是煤炭產業鏈的上游產業,特別是煤機、裝備及其配件制造、維修行業。隨著煤炭大基地、大集團戰略的實施,大型現代化礦井的建設和運營,以及中小煤礦的改造、提高,對煤機、裝備的需求將會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jjz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