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原材料,水泥工業是我省傳統支柱產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發改運行〔2006〕609號)精神,按照《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貿委等部門關于我省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工作意見的通知》(浙政辦發〔2005〕105號)要求,結合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水泥工業發展特點,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水泥工業發展成就
“十五”期間,我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加大力度淘汰機立窯等落后生產工藝,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迅速發展。截止2005年底,我省累計建成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80條,其中日產5000噸生產線15條,日產2500噸生產線34條。全省新型干法水泥
熟料生產能力6000萬噸/年,占全省水泥熟料生產能力的90%以上,使我省從以機立窯生產工藝為主、“十五”初期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只占2%的省份,一躍成為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在全國領先的省份。
(二)機立窯水泥生產加快淘汰。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經拆除水泥機立窯620座,占我省機立窯總數的91%,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000萬噸。目前我省還存機立窯85座,其它小型旋窯11座,水泥生產能力1000萬噸。
(三)水泥工業與環境的友好程度明顯提高。據測算,我省“十五”期間淘汰機立窯和發展新型干法工藝后,按6000萬噸年水泥熟料需求量折算,每年節約標準煤100萬噸以上,節省石灰石700萬噸以上,可以騰出土地約2萬畝,人均勞動生產效率增長5倍以上。
(四)水泥產業新布局基本形成。全省在石灰石資源豐富的長興、建德、衢州、諸暨、富陽形成了五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基地,占全省總熟料生產能力的78.5%以上;在市場和運輸條件較好的嘉興、杭州、寧波等地相繼建成一批大型粉磨站。
(五)實施了“走出去”戰略。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至2005年底,我省有30多家企業在江西、福建、安徽、陜西、湖南、湖北、河南、吉林等省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投資規模100多億元。
二、水泥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十五”期間我省水泥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為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營銷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產品結構不合理等。
(一)產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截止2005年底,我省有水泥企業264家(含粉磨站),平均生產規模為33.73萬噸(全國平均19.73萬噸);新型干法窯企業60家,平均生產規模100萬噸。雖然通過“十五”的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據統計,2005年我省前10位水泥企業的總產量3044萬噸,生產集中度34.2%,產業集中度偏低。
(二)生產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我省大多數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都是從傳統的機立窯企業直接轉型而來,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尚未取得突破,仍沿用機立窯企業的傳統習慣,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優勢得不到充分利用,綜合效益不能有效地發揮,管理水平與先進生產工藝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據省水泥協會統計,2005年全省水泥熟料標準煤耗為118.2㎏/t,其中新型干法窯水泥熟料標準煤耗為117.2㎏/t;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省水泥企業為1797噸/年·人,其中新型干法窯企業為2015噸/年·人。與國際先進水平標準煤耗小于110㎏/t、勞動生產率15000~20000噸/年·人相比,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管理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三)企業營銷方式需要進一步改進。長期以來,一些企業忽視先進的市場營銷管理,缺乏品牌運作,未能從競爭戰略的高度思考企業的未來,從樹立競爭合作理念的角度思考市場布局,從顧客滿意的角度考慮市場營銷問題,而是簡單地把營銷管理停留在“運銷”——運輸銷售。由于營銷管理粗放,面對更加殘酷的市場競爭、國際資本的涌入,一些企業缺乏準備,難以應付。
(四)人才狀況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新型干法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有些企業生產系統長期進入不了最佳運行狀態,生產能耗、產品質量和“三廢”排放指標與行業的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先進的智能化技術裝備優勢沒有得到真正發揮。人才的缺乏使我省水泥行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行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相對緩慢。
三、結構調整與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水泥工業的結構調整與發展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允許的條件下謀劃水泥工業的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按照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生態浙江”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水泥行業結構調整。重點推進水泥工業的組織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支持和鼓勵企業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增強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實現我省水泥工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
(二)結構調整與發展目標
1.產量目標。2010年水泥預期產量1.3億噸,年均增長7.87%,占全國預期產量12.5億噸的10.4%;基本實現水泥散裝化。到2007年底,淘汰所有水泥機立窯和其他落后水泥工藝;新型干法水泥產量達到水泥總產量95%以上。
2.結構調整目標。2010年,形成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上的水泥(熟料)生產企業1~2家,1000萬噸以上企業4~5家;全省水泥企業平均規模達到60萬噸以上,水泥產量前10位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提高到6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000噸熟料/年·人以上。
3.清潔生產目標。水泥生產的粉塵排放控制在50mg/m3以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全部達到國家標準的要求。60%的新型干法水泥企業安裝在線連續監測裝置。每年綜合利用各種工業廢渣量達3000萬噸以上,使水泥生產成為消化吸納電廠粉煤灰等工業廢渣的主要途徑之一。石灰石資源有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4.主要節能降耗指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噸熟料熱耗不大于110㎏標準煤;噸熟料電耗不大于65Kwh;噸水泥綜合電耗不大于90 Kwh;采用純低溫余熱發電的水泥生產線達到7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30%。
四、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原則和重點
“十五”期間,我省水泥工業基本形成在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熟料生產基地,在靠近市場、交通便利的地區
建設水泥粉磨站的格局。水泥行業產銷基本平衡,技術結構調整基本完成。
(一)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原則
“十一五”我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與發展重點是推進組織結構調整,原則上近期不再新布點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不再新建和擴建日產2500噸及以下規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不在非資源地新建和擴建水泥熟料生產項目,新建和擴建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生產線的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必須在有資源保障、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等條件適宜的地方嚴格控制、有序發展;嚴格控制水泥粉磨生產線的建設,在混合材資源比較豐富、交通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通過等量或適量淘汰規模小、耗能高的粉磨生產能力,適當發展大型粉磨生產線,新建和擴建水泥粉磨生產線必須符合產業政策、規劃布局和環保標準,磨機直徑不小于3米;鼓勵企業實施環保和節能等綜合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建設環保和節能型水泥產業。
(二)結構調整與發展的重點
1.培育重點
重點支持熟料基地規劃區內新型干法水泥年生產規模500萬噸以上的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多種方式,發展為先進的大型、特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
“十一五”重點支持培育的水泥企業:
(1)培育年產3000萬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集團2家;
(2)培育年產1000萬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集團5家;
(3)培育年產500萬噸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企業集團10家。
2.布局重點
(1)杭州市。嚴格控制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在淘汰規模小、耗能高的粉磨設備基礎上適當發展中、大型粉磨生產線。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
(2)嘉興市。不再新建和擴建除粉磨生產線以外的水泥項目;在水網運輸條件較好,粉煤灰、鋼渣等廢棄資源比較集中,又靠近上海市場的地方,在淘汰現有規模小、耗能高的粉磨設備前提下,適當發展水泥粉磨生產線。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
(3)湖州市。嚴格控制水泥熟料生產線建設,在淘汰現有規模小、耗能高粉磨設備的前提下,選擇南潯區、吳興區靠近市場、水網運輸條件較好的地方適當發展中、大型水泥粉磨企業。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800萬噸以內。
(4)金華市。不再新建和擴建水泥及熟料生產線,在淘汰水泥機立窯和規模小、耗能高粉磨設備的基礎上合理布局,適當發展粉磨生產線。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800萬噸以內。
(5)衢州市。在交通運輸條件改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石灰石等資源豐富的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熟料基地,重點發展常山縣和衢江區等兩個區塊;嚴格控制水泥粉磨生產線的建設,淘汰水泥機立窯和規模小、耗能高粉磨設備。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
(6)紹興市。嚴格控制水泥及熟料生產線建設。在淘汰小型粉磨生產線的基礎上合理布局,適當發展中、大型粉磨生產線。到2010年底,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1200萬噸以內。
(7)其它市。包括甬、臺、溫、麗水、舟山市,不再新建和擴建水泥及熟料生產線,不再新布點水泥粉磨站。到2010年底,寧波市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800萬噸以內;臺州市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600萬噸以內;麗水市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500萬噸以內;溫州市水泥生產能力控制在300萬噸以內。
五、對策措施
(一)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引導企業重組聯合,優化水泥生產企業組織結構,支持水泥生產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通過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互相持股等方式進行戰略重組,提高我省水泥產業集中度,實現水泥工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優化。培育若干家技術裝備和管理先進、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泥生產企業。重點支持年產500萬噸以上規模的水泥生產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和向外拓展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布點,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對入選國家和省重點支持企業名單的企業,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和外資嫁接上,優先給予支持。依法關停規模小于20萬噸/年的水泥生產企業。
(二)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內外競爭。我省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發展較快,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管理和營銷經驗。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向外拓展,利用自己的管理優勢、技術優勢、資金優勢、營銷優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省外投資辦企業;要利用我省港口資源比較豐富的條件,支持有條件企業通過水泥出口來探索走出國門直接到國外投資辦企業路子,使我省水泥工業實現向資本、技術、管理、裝備、服務等配套輸出的國際化經營方向發展。
(三)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加強科技合作,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鼓勵和支持水泥生產企業開展科技合作,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和技術開發投入。依托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積極開展水泥生產原料、配方和混凝土應用等的研究;改進生產工藝,增強水泥產品對各種混凝土使用環境的適應性,提高水泥產品質量。鼓勵水泥生產企業對生產設備和設施進行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完善均化設施,提升生產控制系統的準確性和智能化水平。
按照《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管理規范》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水泥生產企業管理體系,整合和優化各類資源,提高管理效率。積極推進水泥行業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水泥生產企業要根據生產經營的實際狀況,建立和完善經營管理信息化系統,改進和優化企業管理工作程序,促進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創新,提高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和企業運營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各級經貿和質量技監部門要加強水泥生產企業化驗室和水泥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確保水泥生產質量控制符合《水泥企業質量管理規程》,確保水泥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發展循環經濟。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加強對低熱值燃料應用、工業廢渣及可燃廢棄物、城市垃圾處理的應用,以及新型綠色水泥基材料等的研究,推進清潔生產管理。積極發展散裝水泥,著重解決散裝水泥運銷環節中的制約因素,促進全省水泥散裝率的進一步提高。積極支持水泥生產企業利用生產過程中窯頭窯尾排放的廢氣實施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降低水泥生產能源消耗,減少對大氣的排放。加強石灰石礦產資源管理,鼓勵采用先進技術,按照我省石灰石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做好開采后的土地復墾和生態恢復方面的工作。
(五)實施人才戰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充分利用大專院校、可研機構、專業協會及其他中介機構等全社會各種教育資源,專門培養和繼續教育提高相結合,自我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加快水泥工業人才隊伍建設。要加快企業家的培養,結合我省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建立激勵機制,采取多種途徑,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培養一批掌握現代水泥工業科學技術和管理知識、具有強烈開拓創新意識的企業家隊伍。要加快技工隊伍的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和競賽,營造努力學習技術、刻苦鉆研技術的良好社會氛圍,全面提高崗位員工的素質。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