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置換新規出臺在即 水泥行業迎變局?
自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水泥行業發生較大變化,結構調整得到優化,行業效益夯實提升,行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未完全解決,2021年隨著“碳中和”、“碳達峰”理念和政策提出,水泥行業去產能問題再一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據悉,近期工信部即將出臺修訂后的《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筆者預測,修訂后的新規無論是規則制定還是執行力度只會更加嚴格,水泥行業或迎來變局。
歷次置換標準修改,去產能一直在路上
2013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明確規定:“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確有必要建設的新項目,必須按照等量或減量的原則制定產能置換方案”。為規范產能置換方案的制定及實施工作,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出臺了《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產業〔2015〕127號,以下簡稱原辦法),該辦法于2017年12月31日到期。
根據化解產能工作新形勢、新問題和新要求,2018年初工信部發布《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原辦法進行了一定修訂。2020年12月16日,為進一步有效化解水泥、平板玻璃過剩產能,推動技術進步,加快聯合重組,優化結構布局,工信部發布《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修訂稿)第二版。
筆者梳理認為,修訂稿相較于2018年初下發的實施辦法關于水泥行業發生較大變化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大產能置換力度。位于國家規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實施產能置換的水泥熟料產能置換比例為2:1,位于非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實施產能置換的水泥熟料產能置換比例為1.5:1,對于現有企業完成實質性兼并重組后實施的不擴大產能、關小上大、優化布局、提升裝備水平建設項目,產能置換比例為1:1;
2):加快置換產能退出時間。用于產能置換的生產線,必須在建設項目投產前關停并完成拆除退出;
3):跨省置換從嚴監督。跨省置換應委托全國性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召開置換聽證會,論證產能置換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發揮政府、協會、專家、企業、公眾、媒體等社會各界的作用。
圖片 從2016年開始,去產能政策得到較好執行,水泥熟料產能呈現下降走勢,產能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產能利用率更是達到84%,但2019年、2020年熟料產能出現一定提升,筆者猜測可能是因為2019、2020年水泥行業利潤較好,部分早期拿到批文但受制于各種原因遲遲未開工而長期擱置的水泥熟料產線開工投產,熟料產能得到一定釋放。
產能置換如火如荼,未來走勢可能加速
根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跟蹤,2020年全國共有47條熟料生產線進行置換,涉及產能7316萬噸,廣西和云南是產能置換遷入最多的省份,其中廣西5條,產能821.5萬噸,云南5條,產能800.7萬噸。特別是廣西地區,均為外地置入,置出地多為我國北部內蒙、新疆和東北地區。2021年截至當前,減量置換16條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2316萬噸,通過異地拆遷、退城搬遷、技改升級等方式擬新建10條熟料生產線,產能1519萬噸。預計修訂后的產能置換辦法出臺后,水泥熟料產能置換無論規模亦或速度均可能進一步加快。
舍卻一時紅燭暖,換取燈火永璀璨
在2021年兩會中,中國政府已向世界莊嚴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完成“碳中和”;強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是2021年的重點工作之一,水泥行業作為產能過剩和高排放行業,“去產能”、“減排”任重道遠,預計修訂后的《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對水泥行業產能置換要求會更加嚴苛,倒逼水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結構升級,實現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水泥企業或將迎來變局!
編輯:劉群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