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瓶頸之下的浙江水泥業,長期以來受缺煤少電的資源之困、低價競爭的結構之苦,一直在發展壯大道路上步履蹣跚,目前即使新型干法比例已居全國前列,但行業利潤方面依舊身處窘況,2006年,浙江省水泥全行業虧損,1至9月份累計虧損款為1.41億元。
面對陰暗多云的市場環境,部分睿智的浙江水泥商人,卻以政治家的眼光高瞻遠矚,以各種方式大膽走出浙江,利用他省的資源、市場條件,寫下企業做大做強的輝煌篇章,其無可非議的是,帶有明顯新型干法技術優勢的浙江水泥走向全國,卻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水泥的產業結構提升和資源優化配置,以見風則長的“草根”精神著稱的浙江民營企業,在水泥這一行業的結構開拓,似乎又一次領先潮流,站在了全國前沿。
走出去,以開拓精神對抗“浙江之惑”
浙江科華集團,一個典型的在市場大浪中搏擊壯大的浙江民營水泥企業,集團前身蘭溪新世紀水泥廠,年產水泥30萬噸,資產3500萬元,目前集團年生產水泥600萬噸,資產12億元,8年的風雨搏擊培養了科華集團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和開拓力。
2003年,正當浙江水泥業一片紅火,眾多新項目紛紛上馬的時候,科華集團卻權衡國家西部開發政策、浙江本地資源狀況及企業擴張需要,毅然投資重慶,在當地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項目,科華集團做出如此具有前瞻性的決定理由很充分:“浙江水泥的產量是1.2億噸的樣子,但消費量在8000萬噸左右,市場已經飽和,而且還有多家企業想做老大,競爭非常激烈,市場最紅火的時候,也是將要進入低谷的時候,現在領先一步,往后可能領先多年”,2003年,集團與重慶市綦江縣、萬州區政府簽訂了總投資13億元,在綦江和萬州各建年產3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的協議書。
歷史證明了科華集團管理層的高瞻遠矚,目前當很多2003年上馬的項目還在低價競爭的漩渦里掙扎時,科華集團的重慶項目已經在沐浴著重慶基建駛入快車道的春光,而且由于之前幾十年里,萬州還沒有一個大型的水泥廠,科華的投資填補了當地的一個空白,國家有關部門對此非常支持,萬州科華的日產2500噸
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項目獲國家財政部——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貸款貼息,該項目2004年度全部貸款予以貼息。
事實上,科華集團的實例只不過是浙江民營水泥企業百舸爭游、邁向全國大潮里面的一朵浪花,據不完全資料統計,截至2005年上半年,浙江省已有超過100億元的民間資金投資全國水泥
行業,在安徽、江西、湖南、北京、遼寧、陜西等26個省(市、區),或投資技改,或承包經營,生產企業有近200家, 而且大多采用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方式,對于面臨困境的浙江水泥企業如何開拓發展的問題,這些企業顯然已經做出他們獨特的解讀。
走出去,形式多樣化,做大做強齊頭并進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年產量已過千萬噸的浙江紅獅控股集團。它成立于2004年3月,是一家以投資、參股水泥行業為主的民營企業集團,其前身是創建于1994年的蘭溪市第六水泥廠。經過十二年的努力,企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飛躍。現有控股、參股企業浙江紅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德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縉云紅獅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西高安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福建將樂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等若干個子公司,已投產有3條日產2500噸、4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和若干個大型粉磨站,年產高標號水泥1450萬噸。
近幾年來,江西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水泥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空間。2004年,紅獅控股集團將高安市作為拓展省外市場的第一步,在八景鎮建設現代化大型水泥生產基地。此地毗鄰浙贛鐵路,滬瑞高速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水泥產業條件優越。規劃建設兩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總投資達10億元。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先建設1條生產線,總投資5億元,于2004年初正式動工,2005年7月18日點火投產。
隨后,集團又將福建作為企業發展的又一基地。分別在將樂和漳平設立了將樂紅獅水泥有限公司和漳平紅獅水泥有限公司。之所以會選擇福建,一來由于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區位優勢;二來可以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經濟建設。并且為加快福建省水泥行業結構調整步伐而做出貢獻。將樂紅獅總投資10億元,規劃建設2條日產2500噸和1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分兩期實施。其中首條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總投資2.1億元,于2005年1月8日動工建設,2006年1月15日正式點火投產。在漳平計劃建設2條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年產400萬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基地。目前一期5000t/d項目正在建設中。
走出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效益、社會效益完美結合
將有限的生產資料集中到高效率的生產企業中,以實現經濟運轉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這是市場經濟關于“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論述,在新型干法生產技術上領先全國的浙江水泥企業,攜技術、管理等優勢,優化省外地區的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實現最為低成本、高效益的產出,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浙江水泥企業在省外的擴張實現了自身效益、當地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的完美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于“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論述,在浙江水泥業走出浙江的步伐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浙江水泥走出浙江,在實現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也在不斷增強,來自社會,回報社會,承擔起社會責任,成為浙江水泥走出浙江身影中最為絢麗的亮點,上述提到的浙江科華集團,兼并國營蘭溪市第二水泥廠、租賃水電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種水泥廠和江西上饒地區旋窯水泥廠,使這些停滯的企業重新運轉,解決了幾百名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其到中西部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更是響應國家號召,帶動了當地經濟總量的提升,帶動了當地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帶動了技術進步,帶動了礦產業、運輸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移民遷建及當地下崗工人、村民的再就業。
勤勞睿智的浙江水泥商人,正攜資本、技術優勢,帶著蓬勃的朝氣,大踏步邁向全國,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奏響一曲又一曲協助當地技術進步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贊歌,我們鼓勵浙江水泥業走出去,在走出去中發展壯大,在走出去中創造經濟共榮。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