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培育聚能工廠、鏈主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云端工廠 杭州制造向“未來”
作為數字經濟先發城市和千萬級人口特大城市,杭州如何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指出,要打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組合拳,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
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無疑是題中之義。過去十年,杭州第三產業占比從2010年的48.7%增加至2020年的68%,第二產業占比從2010年的47.8%下降至29.9%。與數字經濟產值、增加值均占到全省60%形成對比的是,杭州規上工業的一些數據指標仍低于不少省內外先進城市。
杭州一直在尋找破解之道。2019年部署實施“新制造業計劃”之后,杭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明顯,最近又全面啟動“未來工廠”建設,希望推動制造業實現新的飛躍。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這次特別把重點放在打造組織型制造新模式、錨定智能化制造新方向上,提出培育“聚能工廠”“鏈主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云端工廠”這五類“未來工廠”形態,推進企業組織形態變革重構。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杭州發揮數字經濟長板,與制造業有效協同的一組重大舉措,同時也為杭州這類特大城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這次杭州推進制造業之舉,到底與之前有何不同?杭州為何選擇這條路徑?近日,記者深入杭州政府部門、企業、研究機構,一探究竟。
建設五類“未來工廠”
用數字技術引發深層次變革
站在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智能指揮控制室”內,仿佛置身于一個藍色的數據海洋。
三面墻上,大大小小的電子屏上,實時滾動材料采購、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用戶畫像等信息,整個生產鏈的流動和互聯清晰可見。
由春風動力構筑的產業鏈協同運營平臺,已為上游300余家供應商、下游3000余家經銷商提供服務。
正是憑借如此高效的協同能力,春風動力此前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12家未來工廠名單。而在最近發布的2021年杭州市“未來工廠”體系培育企業名單中,春風動力又以“鏈主工廠”的“身份”與其他206家企業一起上榜。
在這份詳細的名單中,杭州把“未來工廠”根據不同的生產模式,劃分為平臺型的“聚能工廠”、冠軍型的“鏈主工廠”、示范型的“智能工廠”、效率型的“數字化車間”,以及輕量化的“云端工廠”五類。
“可以說這是杭州對未來制造的一次深刻理解和推動。”有業內人士指出,這既是對智能制造2.0版的再次升級,也是對制造方式創新、企業形態重構、要素資源重組的一次全新探索。
事實上,早在2019年9月,杭州就召開過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動員大會,提出招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鼓勵企業實施重大技術改造,新出讓工業用地占年度出讓土地比例不低于30%等具體措施。
在“新制造業計劃”支撐下,杭州制造業已呈現一定“復蘇”趨勢。日前由省經信廳、省統計局印發的《2020年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估報告》顯示,杭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總指數已連續兩年領跑全省;2020年數據顯示,杭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由降改增,凈增300家,總量達6016家,實現5年來最好水平;工業投資增長6.9%,為近7年來最佳成績;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達197.1萬元/畝,居全省第一……
但同時也要看到,杭州制造業不少重要指標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杭州要實現“趕超標兵、甩開追兵”,必須在制造業發展上狠下功夫。杭州作為數字變革策源地,必須在探索建設“未來工廠”方面大膽探索,作出示范。
“與之前舉措不同的是,此次杭州發展制造業,不僅要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全環節技術升級,發展智能制造;還要運用數字技術支撐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的深層次變革,發展全新的生產組織關系。”杭州市經信局副局長尤榮福說。
作為本次杭州“未來工廠”建設架構全程參與者之一,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宋婷也指出,杭州的優勢在于數字經濟,以及作為電商之都、市場大市的巨量訂單牽引,如何發揮這些“長板”優勢,成為破題關鍵。
進一步解析五類“未來工廠”的架構,她特別能體會到,杭州一方面希望通過新技術導入探索更多新業態、新場景,提高數字化改造覆蓋面,實現制造業“存量”的降本增效以及產業鏈提升;另一方面,在產業數字化基礎上,也鼓勵龍頭企業打造成平臺型企業,在全國、全球構建大規模、分布式、多品種制造能力,以訂單牽引實現制造業產能回歸。
“這為像杭州這樣城市空間越來越稀缺、市民需求不斷提升的特大城市,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宋婷說。
破題中小企業升級難
讓數字化改造變成“日用品”
風起于青萍之末。不少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的數字工程服務商們,已經感受到了變化。
“去年一年我們才做了10個項目左右,今年一季度意向訂單就有近10家了。”杭州集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明茂告訴記者,他們春節之后就沒歇過,很多企業主動找上門來。
不止集控科技,今年一季度,其所在的杭州臨平新城工業互聯網小鎮超半數的數字工程服務商,訂單額實現同比正增長,更有4家企業同比增長超100%。
“其實去年開始,企業擁抱數字化的步伐就在加快。”蔡明茂介紹。
不過在企業數字化改造熱度背后,一些問題仍然突出。面對短時間內投入較大、收益無法立竿見影、迭代升級成本較高等情況,就算在杭州這樣產業數字化基礎較好的城市,在絕大多數中小制造業企業眼中,數字化改造仍是“奢侈品”。
“我們這次推進制造業存量升級,就是要把數字化改造,從‘奢侈品’變成‘日用品’。”杭州市經信局產業數字化推進處處長黃若飚告訴記者,對不同體量企業因企施策,創新培育數字化改造方向,正是這次“未來工廠”建設的著力點之一。
當前,浙江正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是其中核心業務場景。在數字經濟“產業大腦”總架構下,杭州正培育“鏈主工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層次分明的數字化企業梯隊。
其中后面兩款“未來工廠”主要對象正是中小企業。記者了解到,“智能工廠”是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全業務流程實現了數據閉環的“工廠形態”;而“數字化車間”則是在計劃調度、生產工藝、物料配送、精益制造等方面實現了數字化管控的“車間形態”。
今年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未來工廠”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還特別提到支持中小企業嵌入“聚能工廠”生態圈和“鏈主工廠”配套鏈,剝離設計、銷售、服務等環節,實施企業整體“車間化”轉型。
根據計劃,杭州準備用5年時間,培育120家以上示范性“智能工廠”、1000個以上效率型“數字化車間”。“這是杭州必須要做的,大量中小企業前端改造不完成,它們今后就無法加入整個制造業數字化系統,也就失去了未來。”宋婷說,提高覆蓋面,是這次杭州推進制造業存量升級的關鍵。
當然,推動大企業繼續迭代升級也刻不容緩,“鏈主工廠”便是方向。作為浙江化工產業智能制造的標桿企業,新安化工此次入選了杭州“鏈主工廠”培育名單。最近,該公司就和中控股份合作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智能制造業務的公司。“一方面縱深推進集團內部的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面向行業和產業鏈企業輸出我們的智造能力,幫助提升浙江化工行業的整體競爭力。”該公司IT與流程管理部總經理鄭捷告訴記者。
根據《意見》,“鏈主工廠”需要在產業鏈、供應鏈中處于核心或支配地位,通過發展行業協作、供應鏈協同,整體帶動產業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圍繞省市標志性產業鏈,杭州正以“雄鷹企業”“單項冠軍”“小巨人”為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和供應鏈控制力的“鏈主工廠”。到2025年,力爭培育冠軍型“鏈主工廠”30家以上。
重塑生產消費循環模式
把市場優勢轉化為訂單優勢
杭州不僅把推動新制造業發展停留在智能制造層面,更致力于以“未來工廠”為切入口,通過數字優勢重構企業形態,重塑生產與消費循環模式。
此次入選杭州“聚能工廠”培育名單的杭蕭鋼構就是典型之一。
目前,杭蕭鋼構在全國27個省擁有超120家控股和參股的鋼結構企業,已基本實現全國性產能布局。同時,借助旗下產業互聯網平臺為整個行業提供數字化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通過信息化手段重構生產組織模式。
“我們統一接單后,可以根據訂單交付地域、各工廠的生產能力進行派單,打破了鋼結構工廠300公里服務半徑的成本限制。”杭蕭鋼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楊亮告訴記者,目前,一個集營銷、設計、制造、物流為一體的“鋼結構聚能工廠”生態圈已經形成,可以實現分布式共享化制造,“瞬間提升了我們的產能和接單能力”。據悉,今年一季度,杭蕭鋼構密切追蹤的目標訂單就達4000億元。
不只是杭蕭鋼構,梳理目前5家入選杭州“聚能工廠”培育名單的企業可以發現,雖然企業本身形態各異,如網易嚴選是頭部電商,華東制藥是老牌藥企,但這些企業目前都具備強大的資源組織能力、訂單導入能力和生態賦能動力。
如何把市場優勢轉化為制造業的訂單優勢?作為消費互聯網強市的杭州,正嘗試從“未來工廠”體系建設中破題。
據介紹,具體操作就是在供給側,結合組織型制造體系建設,組織一張巨大的“優質制造資源網絡”,打造巨量訂單的先進消化能力;在需求側,以好的產品、好的價格、好的服務導入巨量訂單。根據這一解決方案,杭州正積極培育“聚能工廠”和“云端工廠”。
“我們希望通過培育‘聚能工廠’,實現杭州制造業產能的回歸;培育‘云端工廠’,為實體工廠導入訂單。從而從根本上突破杭州資源要素瓶頸和產業鏈發展思維定式,讓制造業未來發展更具想象空間。”黃若飚說。
記者在采訪中深刻感受到,一個共識已經越來越明確:當前制造業數字化目標任務已經由過去的更多追求生產制造的提質增效,向追求更大范圍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協作、更加快速精準的市場響應轉變中。
雖然“未來工廠”的最終形態無法一蹴而就,但借助創新,杭州目前的制造業走勢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積極變化。未來如何,拭目以待。
編輯:孫蕾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