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說水泥業的“國家隊”——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訪談錄
盛夏酷暑,水泥業傳出了比高溫熱度更高的話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根據八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委托中國水泥協會組織推薦一批重點支持的水泥大企業名單。
消息傳出,一批批水泥企業老板飛也似地奔往北京,生怕自己“名落孫山”。入圍水泥業“國家隊”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
眾所周知,水泥業是高能耗產業,是產能過剩的產業,是限制立項的產業。然而,一旦進入“國家隊”,就將享有三項“特權”: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等等都將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可見,能不能入圍“國家隊”,關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誰能等閑視之!
組建水泥業的“國家隊”,政府行為介入市場行為,讓“極少數”企業做得更好,做得更強,似乎有點兒反常。這“反常”之中的“正常”因素是什么?
在中國水泥協會組織的媒體見面會上,雷前治會長談笑風生,“指點江山”。
產業結構不合理,“太高”與“太低”,成為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非強力不能突破
我國水泥行業在“十五”期間得到高速發展,2003、2004、2005年新型干法熟料線生產能力分別增長0.8、1.3、1.02億噸,增速分別達到67%、94%、30.88%。2005年我國水泥產量達到13億噸,占世界水泥產量的45%,產能過剩2.5億噸,落后的生產能力比重仍占60%左右。
法國巴黎銀行一份研究報告曾對中國水泥行業發展表示驚詫。報告說,2005年中國水泥產量比2004年增長近10%,可利潤卻下降近5成,這是違背經濟發展規律的現象。世界經濟組織對中國水泥業的分析不無道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國水泥企業太多,分布太分散,企業之間無序競爭造成的。我國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業集團水泥總生產能力只相當于世界排名第一位的拉法基集團一家的產能,集中度僅達13.68%。目前,世界前50家水泥企業的生產集中度已達60%。因此,在我國現階段,培育大型水泥企業集團非常重要,勢在必行。
記者感言:落后的生產能力比重太高,先進的生產能力集中度又太低,不突破這個“瓶頸”,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就擺脫不了“信馬由韁”的狀態,全行業的節能降耗、良性發展也要事倍功半。
資本結構不合理,貸款的“放”與“收”總不能良莠不分,既肥了麥子,也肥了稗子,豈不是與產業政策背道而馳;但在引入外資時,一定要小心金融資本的介入
我國水泥工業資本結構存在較大缺陷。2003年,國家對水泥行業的投資不到1%,自籌資金占60%,(實際上是來自銀行借貸和信用社,也是國有資產),企業自有資金占1%。而當今國際上,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在50%~60%較為合理,負債率高于60%則說明企業風險增大了,企業發展會遇到很多困難。
目前,我國大部分水泥企業負債率都高于這一水平,包括安徽海螺、山東山水等企業,負債率高是制約國企發展的主要瓶頸。
水泥行業應擴大融資渠道,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積極推進水泥企業股改上市,鼓勵企業積極到國際金融市場籌募資金。企業家更應注重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企業究竟應該引用金融資本還是引用產業資本,不同的企業要因廠而異。產業資本進入水泥行業會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但他們往往欲對區域市場形成控制。金融資本是來賺錢的,其進入水泥行業后并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他們投機的做法對企業長遠發展不利。
不分良莠地給予信貸支持,也不符合產業調整的要求。為使我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國家將重點支持10大內資水泥集團和40家區域重點水泥企業,名單將擇日公布。入圍企業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貸款投放上將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強有力的支持。
記者感言:建設新的水泥生產線,水泥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長期貸款,建廠還貸成為企業和企業家最沉重的負擔。海螺和山水集團成功引進外資,償還國內短期貸款的作法,有利于企業調整和改善自身資本結構,降低風險。對發改委推薦的“國家隊”,給予貸款支持,有利于主流企業強身健體,在產業結構的“主戰場”大顯身手。
外資“搶灘”中國水泥業,是“國家隊”浮出水面的原因之一
近兩年,外資進入水泥行業勢頭很猛,但是引入量不是很大。現在水泥行業引用外資總量只占百分之十幾,我們曾經有一個研究報告,認為利用外資占總量30%左右較合適。
從去年拉法基并購瑞安建業開始,豪西盟入股華新水泥,海德堡入股冀東水泥,近期海螺集團和山水集團已引入摩根斯坦利的金融資本。中國建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賣的相當成功,獲得利益非常可觀。愛爾蘭CRH公司已與吉林亞泰集團協商入股事宜。
外資為什么青睞我國水泥行業?原因是:中國水泥市場需求巨大,大的跨國建材公司想要主宰世界水泥市場,就不能不進入中國水泥行業。《京都議定書》生效后,發達國家水泥生產成本大增,不可能再發展水泥生產線了,而中國水泥生產成本和水泥廠建設成本在世界上都是最低的。日本1噸水泥生產成本50~60美元、歐盟國家40歐元,美國噸水泥售價80~90美元,今年甚至達到100美元,而我國噸水泥售價僅為30歐元。
記者感言:巨大的水泥生產成本和建廠成本的價位差,使我國水泥行業在國際上吸引力極強。再加上2003年之后,我國水泥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水泥業在國際水泥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大批水泥企業成長壯大了,逐漸擁有市場話語權,外資紛紛進入,一是為了共享市場份額,二是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挑戰與機遇共存,這也是“國家隊”浮出水面的原因之一。
并購重組大而強,這就是“國家隊”的出征宣言
八部委《意見》明確支持大企業集團的發展,鼓勵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聯合的方式,提高產業集中度。到2010年,水泥產量前10位企業的生產規模都將達到3000萬噸以上,生產集中度將提高到30%,前50家企業生產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十一五”期間要扶持一大批企業集團,減少無序競爭。若大企業集團或幾家企業聯合在某區域市場占有40%的銷售份額就可以穩定住該區域市場,遏制水泥行業利潤下滑的趨勢。有實力的集團,應敏銳地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對國內水泥企業的并購力度,有選擇地對區域龍頭或有望成為區域龍頭的水泥企業進行投資,以優化產業布局,占領經營制高點。
中國材料科工集團入主天山股份,法國拉法基集團收購四川雙馬,豪西盟增持華新水泥B股,德國海德堡入股冀東水泥的子公司,海螺集團引入摩根斯坦利公司之附屬公司(MS Asia Investment Limited)和國際金融公司(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兩家戰略投資者,海螺聯手昌興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入股巢東股份,徐州海螺易主中國建材集團…….并購方式多種多樣,既有內資并購,也有外資并購;既有大企業集團并購小企業,也有大集團之間的轉讓。并購、重組、聯合的序幕已經拉開,精彩的節目會接踵而至。
記者感言:由全國水泥業“十強”和各區域市場主要企業組成的水泥業“國家隊”,可謂是裝備精良,身經百戰的“主力之師”。我們期待著,中國水泥業在經歷“國家隊”振蕩性的大洗牌之后,會以更強的產量優勢、技術優勢、價格優勢、地域優勢成為國際水泥業中兵強馬壯的集團軍。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