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蘭:“十一五”水泥工業發展產業政策
一、基本情況
1.產量快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高速發展,水泥產量快速增長,從1978年的6524萬噸增長為2005年的10.6億噸,27年間凈增9.95億噸,已連續21年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為48%左右。
2.結構趨于合理
2000年,我國水泥總產量5.97億噸,其中代表水泥工業先進生產力的新型干法(預分解窯)水泥產量僅占水泥總產量的12%。2005年新型干法水泥產量達到4.73億噸,占水泥總產量的比例達到45%,五年平均增速達到43%。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發展已經形成了由政府導向、市場拉動、企業自主發展的良好局面,對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
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日產4000噸、5000噸生產線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生產線投資大幅度降低,其先進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工藝技術和施工安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十五”期間,我國成為日產8000噸、10000噸生產線最多,并能夠成套出口的水泥技術裝備強國。
4.企業生產集中度提高
生產線建設規模趨向大型化,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發展。前十大水泥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5%。形成一批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水泥企業。大型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和技術經濟優勢得到充分體現。2005年全行業實現利潤80.5億元,按統計口徑計算,60萬噸規模以上企業效益占全行業效益的73%。
[Page]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
1.先進、落后并存,總體水平落后
目前,我國水泥生產從濕法窯、小旋窯、立窯到先進的新型干法(預分解)窯,近幾十年出現的各種工藝并存。而且,落后工藝比重仍占大頭。
2.企業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低端產品比例大
水泥企業5000多家,平均規模約22萬噸,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僅800噸/人年。水泥等級為32.5兆帕的低端產品約占總產量的85%。混凝土標號大部分為C20、C30,而國外多為C50、C60。
3.能耗高,環保、資源破壞問題比較嚴重
全國水泥平均熱耗仍遠高于國際平均能耗指標;大多數中小企業環保不達標;石灰石等主要原材料開采仍存在亂采亂挖現象,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的執行方面存在弄虛作假和不公平現象。
4.企業退出機制尚不成熟
高退出壁壘-專有設備與職工安置等問題
[Page]三、發展形勢
1.宏觀經濟形勢有利于水泥工業結構調整
“十一五”期間,我國GDP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業發展對水泥的需求短期內仍呈上升趨勢;循環經濟、綠色建材、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行業內外基本達成共識。立窯水泥“十五”期間增長了1億噸,主要是2003年以前,目前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內在優勢已使其它落后工藝的發展得到有效遏制,高能耗的濕法窯及小型回轉窯正加速淘汰。
2.骨干企業加快發展,初步形成區域優勢
以海螺水泥集團為首的一批大型水泥企業在“十五”期間得到快速發展,另外,一批地方龍頭水泥企業的迅速崛起對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提高區域水泥市場的控制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3.外資拉開區域水泥整合序幕
2005年,世界水泥巨頭明顯加快了對我國水泥龍頭企業的兼并重組步伐。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攜手瑞安整合西南市場;Holcim增持華新股份成為控股股東;海德堡進入冀東水泥;國際金融公司(IFC)等外資銀行及國際銀團入股海螺水泥和濟南山水。并且有快速擴張的勢頭。
外資抓緊對我國水泥企業的兼并整合,有利于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促進結構調整。應引起內資水泥企業高度重視,加快強強聯合、區域整合的步伐,提高其競爭力。
[Page]四、“十一五”規劃目標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地區布局和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效益為中心,控制總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依靠技術進步,推動企業聯合重組,實現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2.基本原則
堅持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走循環經濟道路;堅持技術進步和保護環境,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培育優勢大集團;堅持合理布局和發展西部,統籌地區發展。
3.發展目標
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例達到7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能耗、環保和資源利用效率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水泥熟料熱耗下降到110kg/t標準煤,采用余熱發電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到40%。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25%;粉塵排放量大幅度減少,工業廢渣年利用量2.5億噸以上。石灰石資源利用率提高到80%。水泥散裝率達到60%;累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2.5億噸。企業平均生產規模40萬噸左右,前10位水泥企業的生產規模均達到3000萬噸以上,占水泥產量的比重達到30%,前50家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達到50%以上)。到2020年,產業集中度達到較高水平,水泥工業基本實現現代化,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
[Page]五、政策措施
近幾年,圍繞工業結構調整,國家加大了調控力度,與水泥工業密切相關的政策性文件近一年就相繼出臺了: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國發[2005]40號)及相關目錄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發[2006]11號)
《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發改運行[2006]609號)。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近期將發布《水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和《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
其他相關政策:十大節能工程、運用價格杠桿促進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指導意見、完善差別電價等政策建議。
淘汰落后產能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96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
水泥工業產業政策:
1. 嚴格執行國家鼓勵、限制和淘汰目錄的規定,鼓勵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重點支持在有資源的地區建設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新型干法水泥項目,建設大型熟料基地,在靠近市場的地區建設大型水泥粉磨站(60萬噸/年以上)。除一些受市場容量和運輸條件限制的特殊地區,限制新建日產2000噸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008年底前,淘汰各種規格的干法中空窯、濕法窯等落后工藝技術裝備,進一步削減機立窯生產能力,有條件的地區要淘汰全部機立窯。
2. 加強對水泥礦產資源的管理和監督。建設水泥生產線必須有可開采30年以上的資源保證,并做到規范設計、合理開采,對民采民運的供應方式進行有效監管。對采后礦山必須進行復墾。鼓勵企業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
3. 鼓勵采用先進技術與裝備發展循環經濟。新型干法窯系統廢氣余熱要進行回收利用,鼓勵采用純低溫余熱發電;鼓勵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置工業廢棄物、污泥和生活垃圾。
4. 支持企業抓緊采取節能降耗、減少排污、清潔生產等措施。保證達到新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水泥行業清潔生產技術規范的要求。對違規建設或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水泥企業,一律不得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5. 鼓勵水泥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加強研發能力,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實踐,提高我國水泥重大技術裝備的設計、制造水平。鼓勵大型水泥技術與裝備的出口,支持有實力的水泥企業走出國門開展水泥建設工程總承包和直接投資辦廠。
6. 以市場為先導、以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推動水泥企業跨部門、跨區域的重組聯合,向集團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集約化經營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和競爭能力,鼓勵企業采取先進技術和工藝,盡快淘汰落后產能。
7. 嚴格禁止水泥企業將已淘汰的落后設備轉向其它企業,對違反產業政策未按規定進行核準而自行建設的水泥投資項目,由政府投資主管部門責令關閉,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不予發放土地使用證、營業執照、排污許可證、水泥生產許可證。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的新建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不批準其建設用地,銀行不得提供信貸支持,證券部門不批準上市或擴股融資。
8.水泥類投資項目,除禁止類項目外,由省級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嚴格控制不具備發展條件的企業盲目擴大生產能力,防止不顧環境影響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新建水泥項目,企業自有資金比例須達到35%以上。鼓勵水泥企業利用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鼓勵外資和私人資本投資發展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對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的項目,銀行應根據獨立審貸原則,提供信貸支持。要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總投資(包括增資)1億美元及以上水泥建設項目由國家發改委核準。國外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對國內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權收購,超過1億美元(或等值人民幣)以上的并購協議,須經國家投資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生效。
9.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堅決取締無證生產水泥企業。修訂水泥生產許可證發放細則;制定水泥熟料國家標準和修改水泥產品標準;完善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和規范,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
10.產業政策與法律、法規相結合,探索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采取上大關小、鼓勵地方政府和大企業通過補貼及贖買等多種方式,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
11. 發揮行業協會的咨詢參謀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支持建立和完善有關水泥行業信息的定期發布制度和行業預警制度,引導投資方向。
編輯:xuchong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