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散:而今邁步從頭越
江蘇省圍繞富民強省的目標,大力推廣散裝水泥的應用,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1.68億噸,全省散裝水泥量和散裝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其中2005年預拌混凝土產量5730萬立方米,名列全國第一位,提前兩年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為“十一五”江蘇散裝水泥發展再創輝煌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五”回眸
為貫徹商務部、建設部等四部委關于在城市城區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的文件精神,“十五”期間,江蘇省把預拌混凝土的推廣應用作為提高散裝水泥使用率的重要工作來抓,省四部門聯合出臺了貫徹意見,13個省轄市也制定了相應的“禁現攪拌”政策,為江蘇全面完成“禁現攪拌”任務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到目前為止,全省13個省轄市主城區基本實現了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蘇南部分縣(市)的城區也基本實現了上述目標。
與此同時,江蘇省以示范縣創建為抓手,積極引領農村散裝水泥快速發展。根據江蘇省經貿委要求,到“十五”末全省要有1/3的縣(市、區)達到示范縣標準。在創建示范的標準過程中,省散辦不斷舉辦專門培訓學習,不定期進行調研幫促,及時解決在創建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村發散道路。為了促進全省散裝水泥的均衡發展,江蘇省實現結構調整為主線,對全省水泥生產的重點產區,也是發散相對薄弱的地區,全省各級散辦經過認真論證分析后,借助于結構調整的機遇,實施大投入,開展大手術整治,從根本上改變了發散滯后的困境。為全面提升散裝水泥的科技含量,江蘇省散裝水泥堅持以科技興散為動力,先后重點開發出了發散過程中急需的實用型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且還有針對性地在每年年初,由省散辦統一下達研究課題,再根據各單位上報的項目,經過論證篩選,確定重點研究開發項目,并投入一定的引導性資金,大力推動散裝水泥的科技發展。五年來,全省開發新產品多達30個。
“十一五”展望
水泥散裝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資源利用水平、經濟增長方式和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發展散裝水泥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可以節約資源、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保護環境和勞動者身心健康,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散裝水泥,有助于緩解全省能源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壓力,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江蘇省委、省政府為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開展散裝水泥的推廣工作,在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了“進一步加大散裝水泥推廣力度,要求在大中城市全面禁止、在縣(市)城區逐步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在農村鼓勵使用散裝水泥。在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實現住宅產業化的進程中,江蘇省省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規劃為龍頭,加快鎮村合理布局與建設;以改善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據測算,今后5年江蘇省城鎮以上城區建筑開工量和農民住宅建設開工量,每年都分別在7000萬平方米左右,必將極大地拉動水泥需求的增長,為“十一五”期間散裝水泥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為今后加快散裝水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目前,江蘇省總體上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期和經濟國際化提升期。人口密度全國最大,礦產性資源全國最少,人均環境空量全國最小,資源消費和環境污染呈高峰狀態,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明顯加大是江蘇下一步發展的硬制約。誠然,江蘇省散裝水泥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實現水泥散裝化任重道遠。從供應量和散裝率看,江蘇發散水平離全省實現水泥散裝化(平均發散率70%)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將制約全省散裝水泥的發展步伐:政策的相對滯后和缺乏剛性,特別是財政政策能否延續,將直接影響隊伍的穩定,這是能否保持散裝水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業發散難,散裝率長期偏低等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落后的小水泥生產工藝的存在,是制約江蘇水泥散裝化進程的重要瓶頸;地區間發展差距相對擴大,將直接影響全省綜合發散水平的提升;農村發散工作資金投入不足和發散意識不強,也是今后散裝水泥工作面臨的重要難題。因此,“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發展散裝水泥任務依然艱巨,任得而道遠。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yj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