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前治:中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艱辛歷程
中國水泥協會原會長雷前治
本文講述了中國水泥協會原會長雷前治對中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艱辛歷程的回顧。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回顧中國水泥工業經過幾代水泥人的努力和艱辛付出,在黨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幾經調整和轉型升級,終于形成了一個體系完整、品種齊全、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水泥強國,讓我感到很興奮。
圖為金隅冀東唐山分公司。 賀 方 攝
兩條“腿”走路的緩慢發展時期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的100多年里,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世紀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民族水泥工業頑強興起時期,水泥生產技術開始進入中國。
19世紀末清政府與有識之士就開始從歐洲引進水泥生產技術與設備擬建設水泥工廠,但遭到以日本為代表的列強瘋狂的打壓與擠兌,使民族水泥企業的發展陷入極其嚴峻的困境。1945年日資企業的水泥產量約占當年的86.86%。到1949年年末,中國僅有35家水泥工廠。其中,民族資本擁有的企業雖有15家,規模都很小。那一年全國水泥產量僅66萬噸,按4.5億人口計算,人均水泥只有1.47公斤/人。
第二階段是土洋結合,大中小并舉發展時期。即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段時期。
新中國是在一個“爛攤子”上建立起來的,百廢待興,水泥又是基本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戰后留下來的那些老廠經過搶修雖紛紛恢復了生產,但遠遠滿足不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需要。為此,國家成立建材主管部門,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也支持重工部及后來的建材部通過引進裝備建設大中型水泥廠,產品主要由國家統配,就連建材部自己蓋辦公樓用幾十噸水泥也需報當年主管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同志審批。
在廣大農村,解放了的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熱火朝天,對水泥需求如饑似渴,但當時情況是連一包水泥都難求。在這種情況下重工部建材局和后來的建材部引導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小水泥,一大批土立窯和土蛋窯應運而生。有資料記載,當時小水泥企業曾多達9000多家,質量良莠不齊,合格率極低,有的產品性能甚至都不如石灰。為此各級主管部門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強管理,努力提高產品質量,一方面通過引進、消化、開發機械化立窯逐步代替土立窯,淘汰土蛋窯,實現小水泥的轉型升級。
到1975年,列入統配的大中型水泥產量只有1106噸,地方小水泥產量2720萬噸,占總量的比重高達58.8%。
第三階段是立窯水泥大發展時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隨著鄉鎮企業的崛起,當時的水泥生產能力和產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以林漢雄為局長的國家建材局及時提出“大家辦建材”的方針,外資、港澳臺資本、民營資本及冶金、化工、司法系統等資本紛紛投向水泥。雖然國家鼓勵發展新型干法窯,但由于早期建設的幾條新型干法窯遲遲沒能達產達標,引進國外的新型干法窯成套設備建設成本過于昂貴,因此機械化立窯就成為民營資本的首選。從1978年到1995年的17年間,立窯水泥以年均47.67%的速度在發展,1995年立窯水泥產量曾占水泥總量的82%,以后基本穩定在77%左右并一直保持到上世紀末。由此可見,中國的機械化立窯無論是規模、技術指標還是應用范圍都被推到世界立窯水泥之最,為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是世界水泥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但立窯水泥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兩個問題。
一是結構不合理,高質量的回轉窯水泥比重太低,企業規模過小,資源和能源消耗過高,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
二是遭到一些世界同行非議。1999年我去新加坡參加國際水泥會議,大會主席在介紹我國水泥工業時說“中國水泥雖然產量很高,但95%都是劣質產品”,盡管經我們說明后大會主席在以后的講話中作了更正,但還是有些國際組織在我國水泥行業有6400多家企業、年產量達6億多噸的實際情況時,依然只承認我國水泥產量為2億噸,150家企業。
圖為中國建材西南國大水泥分公司。賀 方 攝
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水泥工業完成了從一個立窯水泥王國向現代化水泥強國的轉化。
在上世紀末,國家建材局已經認識到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1997年對立窯水泥的發展制定了“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針,同年9月8日,國家經貿委下達《建材工業“控制總量、調整結構”若干意見》的通知,隨后成立國家建材局淘汰兩小辦公室。
2001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把建材與冶金一起列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并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把建材與冶金等行業列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行業。
2002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建材工業協會、中國水泥協會組成聯合調研組分赴甘肅、浙江、山東、湖北、河北等地調研,并在北京周邊地區進行明察暗訪,由發改委形成調研報告上報國務院。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3〕103號文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水泥行業盡快修訂產業政策,明確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重點支持在有資源的地方建設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吹響了在全國范圍內水泥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號角。
2004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組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6個部辦委與5家工業協會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鋼鐵、水泥等行業的投資態勢。曾培炎在聽取我們的匯報時明確指出“水泥大項目還是要建的”。這就為水泥工業技術結構調整確立了基調。
2004年6月,國家發改委分別組織中國水泥協會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水泥協會與銀監會進行銀企對話和交流,為水泥行業大項目建設贏得了寬松的融資環境。
2005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再次把水泥與鋼鐵、電解鋁列入國家宏觀調控的范圍。
2006年,《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經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室會議審議通過并報請國務院批準,發布施行。明確支持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新型干法窯的發展,這就為水泥工業技術結構調整確立了明確的政策和發展方向。
2006年,為了改變水泥行業企業規模過小和過于分散的狀況,努力提高生產集中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以發改運行〔2006〕3001號《關于公布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大型企業(集團)名單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在結構調整中更好地體現突出重點、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扶優限劣的政策,確立60戶大型企業(集團)為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企業。其中以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2家為全國性大型企業,以內蒙古烏蘭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等48家為區域性大型水泥企業。
2006年,浙江省率先完成水泥技術結構調整,新型干法水泥產能超過90%,但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出現全行業虧損。此時正值中國建筑材料總公司在香港上市成功,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把募集到的資金用于大量收購新型干法窯企業,組建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得到了廣大水泥企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歡迎和支持。2007年9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為此發來賀信,祝愿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早日實現戰略整合的既定目標,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不斷探索新路,為促進區域合作、聯動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浙江的重組吹響了我國水泥行業大規模戰略重組的沖鋒號。
2008年以后,浙江現象在全國相繼出現,為應對新型干法窯產能過剩,國家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推動戰略重組,同時又在不同地區實施錯峰生產。
2016年和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曾以工信部聯原〔2016〕351號及工信部聯原〔2020〕201號兩次下文,要求進一步做好水泥錯峰生產,化解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避免水泥熟料生產排放與取暖鍋爐排放疊加,既減輕采暖期大氣污染又緩解水泥產能過剩的矛盾。
在國家及有關部辦委政策引導下,經過全行業努力,我國用近20年的時間,遵照市場法則為導向,國家政策正確引導,全行業共同努力,完成了技術結構、規模結構調整任務。到2020年年末,全行業資產總量達13125億元,其中上市公司占53%,民營資本占40%,外資占7%,2019年前十強企業市場占有率達47.72%。從2017年至今已連續4年全行業實現利潤穩定在1600億元左右,基本走上了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幾代水泥人的夢
我于1941年出生在江蘇的一個農民家庭,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背上書包高高興興跨進學校大門的農民子弟。在那個每年大約只有13萬人能進入大學校門的時代,尤其是1962年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只有8%,我是完全依靠國家助學金完成學業的。
我學的是硅酸鹽專業,年輕時一直在水泥廠工作,到1990年才第一次出國去日本,后來又分別到歐洲、美洲和印度。參觀了他們的水泥工廠后,我深感我們落后幾十年,所以做夢都想在我們這代人手里能趕上他們,才不愧為中國水泥人。
2012年,我從中國水泥協會退了下來,以后就“不務正業”,喜歡回歸到深山老林中與鳥兒為伴。盡管到了耄耋之年,受部分企業的邀請,不時又到中國建材、海螺、華潤、紅獅、東方希望、星船城、臺泥、亞泥等集團旗下的工廠走走。每當我看到高入云霄的分解爐塔架、中控室琳瑯滿目的視頻,坐在那里就能看到水泥生產的全流程,聽同行們介紹當下生產經營情況,尤其是我特別關注的如熟料能耗、排放水平、勞動生產率等指標,都會感到特別欣慰。這些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和競爭能力。2020年全國噸熟料平均標準煤耗已降到110公斤/噸以下,少數廠降到90公斤/噸,個別廠達到88.75公斤/噸:廢氣顆粒物排放指標已經降到10毫克/立方米:勞動生產率達到20000噸/人·年,有一個日產8880噸的工廠只有80人……這些指標表明這幾年中國的部分水泥工廠已登上了世界水泥的珠峰。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中國水泥這20年的巨變。無論是總量還是技術經濟指標,已經實現了由大變強的目標。我作為一個老水泥人,我們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在年輕的一代水泥人手里成為現實,為他們感到無比高興,雖然過去在世界水泥舞臺上受過羞辱、受過委屈,在一線也吃過苦、流過汗,但對這水泥人生無怨無悔。
在中國水泥人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之際,我們不能忘記以賴際發部長為代表的前輩們為新中國的水泥工業吃盡千辛萬苦,查明資源、合理布局,為水泥工業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能忘記以林漢雄局長為代表那輩人解放思想,提出“大家辦建材”方針,為水泥工業高速發展拓寬了道路,創造了條件。
不能忘記以王燕謀局長為代表的那代人提出“T型戰略”,為我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明確了方向。
不能忘記以張人為局長為代表的這代人制定的“由大變強、靠新出強”跨世紀發展戰略,為水泥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目標。
當我們今天許多水泥工廠站到世界前列時,也不能忘記像王濤、劉公誠、吳中偉、唐明述、馮休吉、胡道和、曹晨、胡宏泰、陳全德等前輩和老師們,為水泥行業技術進步貢獻了畢生精力。
當然,更不能忘記幾代數以千萬計的水泥工人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總之,中國水泥工業發展之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縮影。事實證明這是一條光明正確的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富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我們水泥人不要光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和全國人民一起,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繼續艱苦奮斗才能保衛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展望未來,我國水泥工業正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我相信水泥行業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編輯:李佳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