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錦坤:染綠水泥業的“芽芽”
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聽聞數年前在嘉興市七星鎮,3個桐鄉小伙聯手競標拍得嘉興市第二水泥廠,同時還主動簽署了一份環保合同。短短幾年間,他們不但讓破產的企業迅速崛起,還一改以往粉塵、廢水、噪音等嚴重污染的狀況,由此獲得環保部門的特別嘉獎。
一家水泥企業能獲此殊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對于水泥行業來說,先天不足就存在大氣、粉塵等諸多污染問題。職業的敏感加之好奇心所趨,記者撥通了這家企業的董事長沈錦坤的手機,話機里隨即傳出一段特殊的彩鈴聲:“歡迎您致電芽芽水泥……至高的品質,至誠的服務,是芽芽人追求的永恒目標。”簡短交流之后,精明的沈董顯然覺察到記者的疑慮,熱情地發出邀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你不如親臨現場探個明白。”
和沈董相約的那個下午,已進入炎夏時節,驕陽烘烤下,空氣干燥灼熱。不想一進入“芽芽水泥”廠區,頓然覺得神清氣爽。如果不是看到極為顯眼的企業標牌,記者還以為誤入了一座生態綠色莊園。
環保情:“第一份合同金承諾”
一見面,記者就單刀直入,向沈錦坤打探:為何在競標拍得嘉興市第二水泥廠時,簽署的第一份合同竟然是環保合同。他坦言相告,原因有很多,而最主要的是本企業的經營宗旨就是著力打造環保品牌。當初拍得嘉興市第二水泥廠時,正逢國家環保總局展開“一控三達標”環境治理“零點活動”,他們當即鄭重承諾:一定要讓企業所在的七星鎮重現“藍天碧水”,并且從他們做起。
言出必行,為了從根本上治理大氣、粉塵污染,沈錦坤馬上對能耗大、污染重的兩條機立窯實施了關閉,并配備了高效除塵器、低噪音設備。當時,不少企業只花費二三十萬元實施靜電除塵,而他心里非常明白,這只能用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治標不治本。為了對企業的信譽負責,更為了對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環境負責,在資金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他斷然決定拿出一百多萬元實施大布袋除塵,粉塵排放量遠遠低于國家制定的標準。去年,他們還順利通過浙江省企業清潔生產驗收標準。
當記者來到芽芽水泥的生產車間,驚訝的發現,絲毫沒有想像中的粉塵飛揚,就連車間的操作臺居然也不見灰塵。
三人行:“從自己懂行的做起”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沈錦坤從收購第一家破產水泥廠起家,到“芽芽”茁壯成長為嘉興水泥制品行業的龍頭,成功決非偶然。因為一路走來,他一直有兩個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好搭檔風雨同行,而且他們非常明智地選擇了從自己懂行的做起。當時光追溯到1998年,沈錦坤時逢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機。他獲悉桐鄉市有家閑置了兩年的水泥企業正在尋找買家,立馬聯絡了同行的兩個好伙伴,一起找到了這家已經破產的上市水泥廠。
當時水泥行業并不景氣,頗有遠見的沈錦坤則認定水泥是個基礎產業,一旦沿海地區快速發展起來,前景一定可觀。于是,這3個都在水泥行業摸爬滾打了五六年的好伙伴,躊躇滿志,迅速走到一起,東拼西借籌措到80萬元,合伙收購了這家破產企業。
縱然心中再有底氣,沈錦坤接手以后進廠區一看,還是被嚇了一跳。廠子停產了兩年,非但里面的設備蕩然無存,連電器、電纜都被偷光了。因此,第一件事就是馬上組織檢修,但檢修到生產又需要幾十萬元,而他們手上的錢早就所剩無幾。
靠著以前在客戶中的信用,沈錦坤又籌到了第一筆啟動資金。產品終于生產出來了,但銷路又成為大問題。因為這個廠先前的產品質量太差了,連當地老百姓修路都不愿用,更別說進入城市市場了。
接踵而至的打擊讓他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讓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質量乃是企業的生命。迅速制定應對措施,一邊加強內部管理,狠抓產品質量;一邊送貨上門,向客戶承諾先用了,覺得好了再付錢。漸漸地,市場開始接受了他們的產品……
五六個月后,他們的產品基本贏得了本地市場。情況好轉時,正值六七月份,天氣炎熱,拉水泥的人很多,多的時候等著好幾百部拖拉機。到其他企業拉貨,客戶付了錢要自己裝車的,大汗淋漓不說,有時還要給師傅小費。擅長銷售的沈錦坤適時推出為客戶服務第一的舉措:到我廠里拉貨,你只要交了錢,開了貨單,剩下的事全是我們的了。
這樣的服務,加之過硬的產品質量,客戶對他們的產品自然有了最公平的評斷。這以后,凡崇福鎮要買水泥的,全部到了沈錦坤那里。真是自己說一百個好,不如客戶說一句好。“芽芽水泥”由此迅速崛起。
求發展:“捆綁經營永不分錢”
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3個好伙伴在水泥行業掘到了第一桶金。接下來該怎么辦,1999年的一天,這個問題被慎重地提到議事日程。
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么過好日子,把錢分了,大伙各自舒舒服服地生活;要么繼續過苦日子,圖謀新發展,甚至還要冒更大的風險。最后,董事會一致通過:繼續過苦日子。同時,他們還達成君子協定:3人的股份比例永遠不變,所賺的錢永遠不分,大家的利益永遠捆綁在一起。
即使是好友,能達成這般共識,著實令人羨慕,更令人佩服,并再度誘發了記者的好奇心,忍不住冒失地追問沈錦坤:“你們又非圣人,就一點都不在乎個人的利益得失。”他笑言,他們3人,一個務實認真,擅長把握大方向;一個外向爽朗,善于與外界交往;一個細膩內向,嚴把質量關。這樣的組合,絕對能讓利益最大化,彼此間還有什么理由計較。再說,如果把錢分了,大家也只是存到銀行,而企業發展需要資金,又得再向銀行貸款,如此一來豈不是多此一舉。
想當初,他們3個人如果選擇要過好日子的話,那么“芽芽”就永遠無緣長成“大樹”。值得慶幸的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負,成就了他們今天的大業。
講信譽:“我到哪里客戶到哪”
2000年,對沈錦坤來說又是一個關鍵年。在這一年,他看準了因為破產而需要進行拍賣的嘉興第二水泥廠。那時候,水泥處于低谷復蘇期,因此拍賣價格非常高,1600萬元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經過深思熟慮,沈錦坤和兩個搭檔一合計,還是決定咬咬牙買下這家廠。因為他們考慮到,廠在嘉興七星鎮,一方面離上海比較近,另一方面嘉興市場的空間也可以開拓。但是經財務一核算,尚有六七百萬的缺口。關鍵時刻,昔日的幾個老客戶主動伸出援助之手。
這些年來,幾乎沈錦坤走到哪里,這些客戶就跟隨到哪。說來原因很簡單,他做生意嚴格遵循一條原則,確保客戶利益,實現雙贏。早先有家企業聘請他出任供銷科長時,他提出的惟一條件就是必須按時付款給客戶。如果到了答應的付款期,企業因故實在拿不出錢,他就是個人想辦法借錢也要按時兌現。久而久之,即使他家的水泥價格高于別家,客戶也愿意跟他合作。
沈錦坤還向記者講述這樣一件事:1999年的一個雷雨天,小部分已裝車的水泥被雨水淋濕,當時客戶認定是自己的過失,損失幾包也就不計較了。他發現后及時指派發貨人員為客戶調換,客戶心存感激,而后一直跟隨著他。
重科技:“芽芽”方能成“大樹”
2000年,“芽芽”還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一晃6年,小“芽芽”長成了“參天大樹”,公司總資產已達7.5億元,員工3500多人,水泥年生產能力300多萬噸。強大的生產能力,合理的產品鏈,使其成為浙江省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
沈錦坤向記者介紹,“芽芽”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科技投入。近年來,公司瞄準行業發展最前沿,以年均1億元的力度投入技改,不斷研制和引進消化新技術,開發適銷的新型產品,使產品走在了國內水泥行業的前列。他列舉了普通水泥一般需要20天左右的養護期,這往往會導致許多工程工期因此延長。而“芽芽”通過研制開發,生產出了一種管樁專用水泥。這種水泥不僅使養護期縮短到了6個小時,而且混凝土密實度大為提高,標號達到了C85。該產品投放市場后,很快被用于跨海大橋、蘇州工業園、嘉興體育中心等重點工程。不僅如此,“芽芽”還在企業管理等方面不斷融入新技術,提高現代化程度。為了提高質量、降低污染排放,“芽芽”采用窯外分解及懸浮預熱、計算機集散控制等技術。同時,“芽芽”還在辦公、管理利用網絡進行,產品從生產到出廠全過程也實現了數字網絡監控,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
重視科技、著力開發新產品,為“芽芽”水泥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同時多元化投入和低成本擴張的戰略,亦使其步入資本滾動發展、各行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新格局。
幾個小時的采訪,沈錦坤自始至終平淡地訴說著他們那并不平凡的創業經歷和人生體悟。直到最后,他才自豪地告訴記者:“只要我們愿意,‘芽芽’能獲得幾乎所有重點工程的招標準入證。”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hangm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