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最嚴政策出爐,廣西水泥項目踩下剎車?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廣西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1年本)》,其中將“新建水泥熟料項目”列入限制類,“可比熟料綜合能耗未達到國家標準準入值的水泥生產線”列入淘汰類,“禁止在環境敏感區內新建、改擴建水泥熟料項目”。寥寥數語,信息量很大,這是否意味著廣西的眾多水泥項目會被踩下剎車呢?
和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及工信部的產能置換辦法比,廣西這一新政都更嚴格,甚至有“一刀切”之嫌。國家發改委的目錄中將部分落后產能列入限制和淘汰類,但未對新建項目作出限制,產能置換辦法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項目,也為確有必要新建的留了一道口子,即做減量或等量置換,廣西的目錄中將新建項目放入了限制類這一模糊地帶,同時未提到置換。因此筆者有些摸不著頭腦,如何限制?能否置換?語焉不詳。關于禁止在環境敏感區內新建、改擴建水泥熟料項目這一項,環保要求嚴格如長三角、京津冀等地都未提出類似政策,產能置換辦法中對處于國家規定的環境敏感區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提高了置換比例要求,但未禁止。
從政策層面不難看到,廣西地區在宏觀規劃上對于大量熟料產能置換指標流入本省的擔憂。早在去年4月,廣西工信廳悄無聲息地發布了一份《關于嚴格產能管理推動水泥平板玻璃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的通知》的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言辭強烈地提說“最近,我區的一些市縣在沒有做好可行性研究,未充分統籌考慮所在地區環境質量、資源稟賦、市場需求、交通物流等因素的情況下,擬以各種名義新建水泥、玻璃項目,將導致項目布局、規模等方面缺乏統籌規劃,影響水泥玻璃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為防止水泥行業的盲目和無序發展,避免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決定從印發本通知之日起暫停水泥行業產能置換工作。”其后,眾所周知廣西的置換項目仍舊層出不窮,據水泥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自2019年以來,廣西地區已公示的新型干法產能置換多達十幾條,擬建產能超過2000萬噸,這其中大多數為省外凈流入。
筆者認為,宏觀政策的搖擺,和地方上難抑的熱情,導致了廣西的現狀。如今的廣西是兵家必爭的棋盤,蜂擁而至的有原本地企業壯大實力,有外來資本追逐業績增長,也有不知名小企業橫插一腳。各方所圖或許不同,但都在搶最后一塊肉。盡管這次廣西工信廳制定了最嚴政策(目前從全國看),實際執行能有多少未可知。廣西乃至兩廣的需求增長能否消化上述新增產能呢?有行業內人士表示,廣東省水泥需求已經進入平臺期,未來的增長比較有限。另外,西江通航能力有上限,還要面臨來自貴州的競爭,向外輸出之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了路。即便考慮向外輸出,未來廣西也難逃產能過剩的境地。
另外,碳達峰碳中和約束也正加大企業投資的政策風險。為應對氣候變化,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并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碳中和的大議題之下,高碳行業的產能供給面臨極大的約束。今年4月,廣西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建設的通知》,不排除未來雙高項目被叫停的風險。盡管目前地方政府執行和企業行為具有慣性,但考慮到水泥是高碳項目,此時加大投資存在較大的政策風險。從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筆者都對如今投資廣西保持審慎態度。
編輯:魏瑜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