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價格:為什么世界最低?
多年以來,中國的水泥產品以質優、價廉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作為水泥生產和消耗的第一大國,中國不僅擁有龐大的市場,也擁有先進的水泥生產設備及技術力量。但世界最低的價格水平卻讓國內的水泥企業煞費腦筋,也引起了國際的同行們擔憂和關注。
現狀:水泥價格世界最低
在國內水泥發展史上,中國水泥價格世界最低的觀點已經不止一次被提出來。過低的水泥價格早已引起了行業協會及國內企業的高度關注。
海螺水泥執行董事長郭景斌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中國的水泥價格還是最便宜。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在2011水泥峰會上表示,中國水泥行業經過“十一五”的發展,價格與價值背離的問題已經嚴重凸現,水泥價格仍為世界最低。
行業人士指出,按照中國的國情及原料等物價水平,500元/噸的價格屬于水泥正常價值體現。然而,根據對國內各個省市水泥價格的統計,幾乎沒有一個省市水泥價格能破500元/噸,300-400元每噸的價格屬于常規水平,在四川、貴州等市場競爭相對激烈的地方,水泥每噸200元的低價都曾不止一次出現。
事實證明,水泥價格與價值的嚴重背離對水泥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打擊慘重。在國家嚴控通脹及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水泥企業接連遭遇了融資渠道受限制、新建生產線難審批、原料漲價成本升高、價格水平居低不高的窘境,促成了只有生產成本較低的大企業才能獲取利潤,部分小企業因幾乎沒有利潤而面臨破產倒閉的現狀。
作為水泥生產技術和裝備都居世界一流的國家,中國水泥一直居于處于世界最低水平。據統計,在中國,40美元/噸的平均價格水平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在世界各國家水泥價格排名中居于末尾。
日本水泥價格一直居于高位。據了解,去年日本水泥總消費量從1987年l億多噸降到4000萬噸,而今年日本的水泥消費量比去年還要下降1000多萬噸。然而,即使在如此嚴峻的市場條件下,東京的散裝水泥價格一直保持在80美元/噸以上。
在美國水泥價格更高。美國前兩年水泥需求從1億噸增加到1.3億噸,而水泥價格基本保持在在95美元/噸以上,這就為CEMEX在美國市場賺到幾十億美金創造了條件。
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歐洲國家的水泥價格水平相對較低,大概為60~70歐元/噸,但比起中國40美元/噸的價格水平仍高出許多。
長時間處于高水平、低價位的中國的水泥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日趨下滑,在國內各個行業及整個國際市場的形象變得越來越差。
行業人士表示,過低的水泥價格,不僅會造成國內水泥企行業人士表示,過低的水泥價格,不僅會造成國內水泥企業本身的利潤值下降,更會影響中國水泥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會對中國水泥外部形象上造成很大的損失。[Page]
剖析: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矛盾
作為煤耗、電耗的大戶及中游產業,水泥生產不得不受制于煤炭、電力等成本價格,同時也受電力、煤炭價格的拉動。一般而言,煤炭、電力等成本上漲都會拉動水泥價格隨之上漲。然而,從“十一五”水泥行業的發展結果來看,高起的煤電價格卻并未大范圍牽動水泥價格。
資料顯示,“十一五”初期,煤炭占水泥生產成本比重為40%多。而在目前的新型干法水泥工業中,煤炭占據生產成本的比重已經增加到60%.而且這還是在技術進步使得噸水泥的煤炭消耗量減少的情況下發生的。“十一五”時期,1噸水泥消耗的標煤是170~180千克,現在已經下降到140千克。一反一正之間,可以看出實際增加的比重有多大。
然而,成本與成品價格之間的差距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拉開。據了解,在“十一五”初期,水泥價格與煤炭價格基本持平;而目前,煤炭價格為每噸八九百元,水泥價格卻仍停留在三四百的低位,其懸殊和差距已經高的驚人。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的煤炭價格與水泥價格間的差距,顯示出水泥生產成本與價格之間正比關系已經不明顯,標志著存在于成本與終端售價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而這種矛盾的激化,將直接影響水泥企業的盈利水平,阻礙水泥價格的提升并損毀中國水泥在世界范圍的形象。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高耗能企業大都存在利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水泥業尤甚。與其他行業相比,水泥企業并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實現價格體現價值,相反地,水泥價值與價格不符一直是行業所面臨最嚴峻的問題。
探因:產能過剩、不良競爭
對于一直世界最低的中國水泥價格,企業人士感觸頗深,在他們看來,中國水泥價格一直處于低位不是因為中國水泥工藝裝備差,也不是水泥質量差,而是產能嚴重過剩及無序競爭造成的。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水泥行業過剩情況已頗有歷史。“十一五”期間,特別是2008年地震之后,國內水泥行業飛速發展。資料顯示,2009年,國內水泥產能為16.46億噸,但仍有208條生產線開建,在建產能達1.5億噸。而水泥需求量約為14億~15億噸,因此,富余產能達1億~2億噸。其中以華東區域富余最為嚴重。
為了抑制已經開始凸顯的產能過剩苗頭,2009年,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等10個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水泥企業從新建生產線向控制產能、淘汰落后轉變,并支持和鼓勵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節能減排。
在當時,華東地區的人均熟料產能接近1噸。為此,業內曾把人均1噸熟料產能劃為黃線并希望各地能參與產能控制。然而,在災后重建的催生下、在4萬億投資的拉動下、在各地招商引資浪潮的推動下,西南、西北迅速追上了華東,全國各地迅速靠近人均1噸的水泥產能。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表示,盡管中國目前仍有3.48億噸落后產能需要淘汰,市場需求還有一定的自然增長空間,但是2009年建成投產的200多條生產線、新增2.5億噸熟料產能將在今年內完全釋放,且全國已經開工建設的還有100多條生產線,這意味著將再增加2億多噸產能,因此,全國范圍內的產能過剩的壓力與日俱增。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內水泥過剩的現象更為明顯。統計結果表明,華東水泥市場過剩量已達20%-30%,而西南已高達50%-60%.產能過剩、供大于求已經并將是很長時期內國內市場不得不面臨的現狀。
一方面水泥市場需求趨于飽和,另一方面中國水泥行業也面臨著區域性投資過熱、無序競爭等情況。
“浙江現象”是國內水泥行業一次慘痛的經歷。盲目的建線投產,扎堆湊數使得浙江省內水泥企業數量陡增,產能增加而需求量有限勢必使得水泥市場競爭惡化,進而導致產能過剩。
事實證明,“浙江現象”留給業內的傷痛和教訓其實并不多。近年來,對一個地區進行過熱投資的現象頻頻出現,從“浙江現象”到“四川現象”,再到如今正在發生的“新疆現象”,行業盲目投資的勢頭依舊不減當年。
過多的水泥企業集聚于同一地方相互競爭的結果總是很慘烈。從“浙江現象”“四川現象”中慘敗的企業要么關停,要么搬遷,要么就留下來應付價格戰。區域內過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將會促使惡性競爭的行為時不時出現。
為了獲取利潤和市場,不少中、小企業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當手段進行競爭,從而獲取微薄的利潤,個別企業還在水泥質量上做起了手腳。
同時,為了爭取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及利潤空間,大企業間采取價格協同占領市場的現象亦屢見不鮮。在北京、天津、貴州、河南等地,水泥企業間相互協同定價的機制都曾經出現。
在分析者看來,過度投資將造成過度競爭,過度競爭不僅會讓企業運行維艱、產品價格低廉,更有可能使中國水泥在實現價值回歸以及國際市場競爭上前景黯淡。[Page]
解困:兼并重組 淘汰落后
“要想走出目前中國水泥的困局,未來中國的水泥企業應縮減至300家,并且繼續淘汰落后產能。”有分析者預計。
在縮減水泥企業數量、改善國內水泥行業現狀上,淘汰落后產能及并購重組將是兩大最主要的方式和渠道。
業內專家稱,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將是未來我國水泥企業進行兼并重組的大方向,此外,延伸產業鏈并購也是未來企業并購的大勢所趨。
同時,專家指出,為促使水泥價值回歸及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及各級政府須進行產業及政策上的扶持。
宏觀上,各級政府要發揮導向和服務功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大環境,并協調好政府間、企業間的關系。政府既要及時向企業傳達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又須積極解決企業兼并重組中出現的問題。
同時,工信部及相關部委應簡化審批兼并重組相關程序,減少財稅、融資的限制。盡可能減少兼并重組的審批程序,降低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資產評估增值、債務重組收益等稅務,以降低收購成本。相關部門應支持符合國家行業政策的并購企業進行再融資。
據預計,按照目前的兼并重組進度和力度,兩三年后全國水泥企業將減少到2000家之內。國家在支持兼并重組時亦堅持淘汰落后產能不動搖。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國共淘汰水泥落后產能4.34億噸,占全部落后產能的55.50%.2011年,工信部確定國內水泥落后產能淘汰目標為1.3億噸,較2010年的9155萬噸進一步提高。
截止目前,1.3億噸水泥落后產能淘汰目標已經下分至各個省份,各地將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淘汰目標完成。據悉,目前國內水泥落后產能淘汰主要依靠市場,采用經濟調控和法律杠桿、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退出機制,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加快落后產能淘汰。
同時,不少省份對淘汰對象亦進行“加碼”.除了淘汰落后的水泥立窯及生產設備之外,貴州等省份對2000t/d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也下達了淘汰令。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兼并重組的加快推進以及落后產能淘汰的加碼進行,中國水泥企業實現價值與國際地位的雙提升已經是時間問題。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表示,“十二五”將是水泥產業發展的黃金五年,鑒于城市化及民生建設是“十二五”投資的重點,固定資產投資將進一步加大,預計“十二五”期間水泥年需求量最高將達24億噸左右,水泥實現價值回歸已經為時不遠。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