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全國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 石海峰 · 2011-06-07 00:00 留言

  一、“十一五”水利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水利發展經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和考驗,取得了巨大成就。與以往的五年規劃相比,“十一五”時期是水利投資規模最高、規劃目標實現最好、抗災減災成效最大、人民群眾直接受益最多、行業能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水利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進一步豐富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堅持統籌兼顧,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現代化方向,把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作為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著力點,把推動流域和區域水利協調發展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把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加快推動從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

  2、水利抗災減災取得重大勝利

  抗御了2006年川渝地區特大干旱,戰勝了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奪取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水利抗震救災和抗御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重大勝利,戰勝了2009年大范圍特大春旱,應對了2010年西南地區特大干旱和多數省區突發頻發的洪澇災害,開展了玉樹強烈地震水利抗震救災,完成了舟曲白龍江堰塞湖應急處置及河道清淤疏通任務,多次成功防范了強臺風和風暴潮的侵襲。

  3、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十一五”時期水利投資規模再創新高,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投資。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約7250億元,是“十五”的2.00倍。中央水利投資2934億元,是“十五”的1.73倍,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投資。治淮19項骨干工程全面建成,三峽、小浪底、尼爾基、百色等重點工程投入運行,哈達山、亭子口、旁多等水庫開工建設;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穩步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穩步推進,大伙房輸水工程正式通水,引洮、黔中樞紐等開工建設;如期完成規劃內6240座大中型及重點小型、東部1116座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新增水庫蓄水能力381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億立方米。

  4、民生水利得到全面發展

  解決了2.1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434處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全面開工,完成80處;完成中部四省139處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啟動規劃內99處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三江平原等一批新建灌區開工,開展了8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000萬畝;建成了40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和一大批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1959萬千瓦;開展了1000余條中小河流治理和103個縣的山洪災害防治試點;完成了規劃的水利血防任務。

  5、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

  萬元GDP用水量從304立方米降低到20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173立方米降低到114立方米,均降低了34%;新增工程節水灌溉面積85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0;開展了100個國家級和200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

  6、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3萬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務基本完成,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明顯進展,引黃入淀顯著改善了白洋淀生態環境;南水北調東、中線水源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重點地區和城市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及地下水保護行動試點進一步推進。

  7、水資源管理取得重要突破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太湖流域水功能區劃》得到國務院批復;編制了“三條紅線”實施方案,永定河干流、大凌河等水量分配方案得到批復;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全面實施,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論證工作不斷強化;黃河連續11年不斷流;三峽工程的優化調度保障了中下游供水和航運安全;珠江枯水期水量調度保障了珠海、澳門等地供水安全;為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等成功舉辦提供了供水保障。

  8、水利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已經公布施行;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抗旱條例等5項行政法規頒布實施;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水量分配等多個部規章出臺;水政監察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能力得到提升,河湖和河道采砂管理得到加強。

  9、水利改革不斷深化

  全國72%的縣級及以上行政區實行了水務一體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蓬勃發展;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行政審批更加規范,政務公開不斷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啟動,工業和城市水價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水利投融資機制。

  10、行業能力顯著提升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七大流域防洪規劃等24項重要水利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七大流域綜合規劃全部通過技術審查;完成了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建設,水文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監測體系、水政執法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水利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得到加強;水利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水利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管理設施不斷完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水利國際合作進一步擴大,跨國界河流管理得到加強。

  二、 “十二五”水利發展面臨的形勢

  1、 加快水利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 1號文件對加快水利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二是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對水利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不斷完善和民生水利發展的豐富實踐,為進一步加快水利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水利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全社會水憂患意識的不斷增強和對水利的關心支持,為進一步加快水利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2、水利存在的突出薄弱環節

  (1)防洪減災體系還存在突出薄弱環節,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和抗御重大洪澇災害的能力不強。中小河流和主要支流、小型水庫、“兩湖”治理和蓄滯洪區建設等滯后。

  (2)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滯后,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西南等地區工程性缺水、北方干旱地區資源型缺水嚴重。

  (3)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民生水利建設任務依然繁重。還有2.9億農村居民飲水存在安全問題、大型灌區改造任務完成率僅為33%,中型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許多灌排泵站帶病運行,效率低下。

  (4)水資源粗放利用的方式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水污染問題突出,水資源節約保護任務十分艱巨。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3-4倍,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5;江河湖泊水污染嚴重。

  (5)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加劇和河湖生態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資源保護工作亟待加強。全國約1/3以上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3.6億畝坡耕地和44.2萬條侵蝕溝亟待治理。

  (6)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還不強。水資源管理、河湖管理等亟待加強。

  三、水利發展的總體思路

  1、總體要求

  “十二五”時期,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大力發展民生水利,確保防洪、供水、糧食和生態安全。基本要求是:堅持把加強水利薄弱環節建設、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作為戰略重點;堅持把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構建水利科學發展體制機制作為重要保障。

  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2、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水利發展的主要目標指標包括6個方面:防洪抗旱減災;農村水利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節約保護;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水利改革與管理。

  2.1防洪抗旱減災

  防洪減災綜合體系進一步完善,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獨流入海和內陸河流的重點河段堤防、重要海堤達到規劃標準,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防洪標準;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基本消除現有病險水庫安全隱患;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防治體系基本建立;重點低洼地區排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以上;防汛抗旱指揮調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初步建立洪水管理制度;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降低到0.7%以下。初步建立抗旱減災體系,干旱災害年均損失率降低到1.1%以下。

  2.2 農村水利建設

  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75%;完成70%以上大型灌區和50%以上重點中型灌區骨干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飼草地500萬畝;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

  2.3 水資源開發利用

  加強城鄉水源工程建設,健全水資源配置體系,初步形成流域和區域水源可靠、河庫聯調、豐枯相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與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和旱災易發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260億立方米左右。

  2.4 水資源節約保護

  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降低3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80立方米以下,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重要河湖重點河段水體質量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全國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60%,國家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水質指標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2.5 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

  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得到有效遏制,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初步建立河湖及地下水生態保護體系,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及重點河湖的生態環境用水狀況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修復;地下水超采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嚴重超采區超采狀況得到初步扭轉。

  2.6 水利改革與管理

  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水法規體系,初步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大力推進實施,河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機制基本健全;水資源管理、農村水利、水價、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投融資、水生態補償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行業能力顯著提升。

“十二五”水利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十一五”
完成情況
“十二五”
規劃指標
備 注
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億人)
2.1
2.9
約束性
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
(<1.0)
(<0.7)
預期性
干旱災害年均損失率(%)
(1.23)
(<1.10)
預期性
新增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285
400
預期性
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億立方米)
140
260
預期性
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萬畝)
5000
4000
預期性
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4660
5000
預期性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
[0.50]
[0.53]
預期性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114]
[80]
約束性
萬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200]
[140]
預期性
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萬平方公里)
23
25
預期性
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萬千瓦)
1959
1000
預期性
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
[55]
[60]
預期性
注:指標帶()為5年平均值,帶[ ]為“十一五”或“十二五”末達到數,其余為五年累計數。

  3、 總體布局

  按照國家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江河流域水資源特點,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太湖流域進行布局。

  長江流域:加強中下游河勢控制及崩岸整治,加快城陵磯附近100億立方米蓄滯洪區建設,加強洞庭湖和鄱陽湖及漢江、青弋江等主要支流綜合治理,實施以三峽工程為核心的大型水庫群聯合調度。加強三峽和南水北調等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江河源頭區的水資源保護與涵養,加強上中游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

  黃河流域:加強寧蒙河段治理,繼續開展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二級懸河治理和灘區綜合整治,完善流域防洪減淤體系;建設古賢等控制性樞紐工程,完善流域水沙調控體系,減輕下游河道淤積;加大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力度。加強流域水量統一調度管理,大力推進節約用水。

  淮河流域:上游建設出山店等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提高重點河段防洪標準;中游加快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實施行蓄洪區及淮干灘區居民遷建,擴大河道行洪能力;下游鞏固和擴大洪水出路,進一步提高洪澤湖的防洪標準。加快重點平原洼地和重要支流治理。

  海河流域:結合南水北調、引黃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構建河系溝通的水網絡體系;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大力推行高效節水,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著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骨干河道治理。

  珠江流域:建設大藤峽等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完善西江和北江、郁江、柳江等重要干支流防洪工程體系;繼續加快重點地區堤防和海堤達標建設;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保障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等地區及重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加強珠江上游水土保持。

  松花江流域: 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保障主要城市和糧食主產區的用水需求;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三江平原、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等新建灌區建設;加強跨界河流整治和國土防護;加強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遼河流域: 適時開工建設遼西北供水工程,構建流域和區域合理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提高中部城市帶、遼西北和沿海地區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推進高效節水;加大沿海地區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再生利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力度。

  太湖流域流域: 進一步完善利用太湖調蓄、北向長江引排、東出黃浦江供排和南排杭州灣的流域治理格局;全面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合理布置城鄉供水水源。

  四、水利建設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主要從6個方面安排水利建設任務:突出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水利;積極推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著力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與保護;繼續開展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切實抓好行業能力基礎設施建設。

  1、突出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

  1.1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2012年底完成規劃確定的2209條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任務,治理河長1.6萬公里;2013~2015年,再安排3000條左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治理河長約4萬公里。

  1.2、加快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

  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現有小(1)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013年底前,完成1.59萬座重點小(2)型水庫和新出現的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到2015年,基本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成規劃內2721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

  1.3 加強山洪災害防治

  到2013年,初步建成1836個縣級行政區縣級及以下基層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開展山洪溝治理試點。

  1.4 加強重要江河支流治理

  對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73條主要支流、47條重點獨流入海河流和24條重點內陸河流進行綜合治理。加強省際間水事矛盾敏感河段的治理。

  1.5 加快推進重點蓄滯洪區建設

  加快使用頻繁、洪水風險較高、防洪作用突出的蓄滯洪區建設。重點安排圍堤、隔堤、進退洪設施等防洪蓄洪工程建設,優先安排避洪設施和撤退道路等安全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居民遷建。加快實施長江城陵磯附近100億立方米蓄滯洪區建設,重點加強洞庭湖、鄱陽湖蓄滯洪區達標建設,加快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建設和海河重點蓄滯洪區建設,同時加快其他流域蓄滯洪區建設。

  1.6 繼續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進一步治理淮河;開展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及重點河段崩岸治理,加強洞庭湖、鄱陽湖重點圩垸整治;加強黃河寧蒙河段治理,繼續推進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開展黃河下游灘區綜合治理;加強海河流域骨干河道整治;加快珠江三角洲重點圍堤建設、松花江和遼河干流河道整治、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積極推進長江、珠江、黃河、遼河等重要河口綜合治理;加快重點澇區治理,推進重要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達標建設。

  1.7 積極推進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

  加快亭子口、峽江等在建工程建設步伐;開工建設大藤峽、古賢、出山店等流域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抓緊開展其他控制性樞紐工程的前期論證,有計劃地開工建設一批重大工程。

  1.8 加強海堤建設和跨國界河流整治

  加強沿海重要城市、工業園區和重要江河河口等重點地區的海堤(塘)加固達標建設和風暴潮預警系統建設。加快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跨界河流重點河段的整治。

  2、大力發展農村水利

  2.1 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1.02億農村人口、國有農林場和農村學校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解決2.9億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進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2.2 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全面推進規劃確定的434處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力爭完成650處5~30萬畝重點中型灌區和1500處1~5萬畝一般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完成251處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2.3 加強新灌區建設

  根據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后備產區的灌區建設,重點加快三江平原灌區以及尼爾基、廖坊、升鐘等水庫配套灌區建設。積極推進湖南涔天河、海南紅嶺、四川向家壩、西藏澎波等其它新灌區建設。

  2.4 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以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重點,加大灌區灌排渠系、雨水集蓄利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等田間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農村“五小”工程建設。

  2.5 積極發展牧區水利

  積極推進以高效節水灌溉飼草地建設為主的牧區水利工程建設,新建500萬畝節水灌溉飼草地,保護草原面積2億畝。

  2.6 加大農村水電建設力度

  建成300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解決80多萬無電人口、200多萬缺電人口用電問題;實施規劃內的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解決140多萬戶生活燃料;對9600座農村水電站實施增效擴容改造。

  2.7 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整治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開展“百縣千鄉萬村”的農村河道綜合整治。

  2.8 加快實施水利血防工程

  加快長江流域7省疫區的水利血防工程建設,結合其他措施,2015年全國所有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達到傳播控制標準,已達到傳播控制標準的力爭達到傳播阻斷標準。

  3、積極推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

  3.1、完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

  抓緊完成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主體工程建設;加快配套工程前期工作,協同推進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論證工作。

  3.2 建設一批重點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

  完成甘肅中部干旱地區、新疆天山北坡、浙東等地區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快黔中、牛欄江等引調水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東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抓緊引漢濟渭、遼西北供水、閩江北水南調等工程前期論證工作。

  3.3 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加快建設旁多、哈達山等水庫;加快實施全國大、中型水庫建設規劃確定的拉洛、紅嶺等水庫工程,適時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其他工程。加強西南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強老少邊窮等地區城鎮和農村水源建設。

  3.4 加快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建設

  加快干旱易發區、糧食主產區以及城鎮密集區的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中西部老旱區、貧困區、草原牧區、少數民族等地區的易旱區人畜飲水應急水源工程建設。

  4、著力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節約保護

  4.1加快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建設

  因地制宜發展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優先在水資源短缺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和糧食主產區建設農業高效節水工程,推進規模化發展。加強旱作區集雨節灌農業高效節水。

  4.2 大力推進城鎮和工業節水

  與相關部門配合,加快城鎮供水管網節水改造,加強社區節水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推廣城市生活節水器具;大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加大工業節水技改力度,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水平;抓好火電等高耗水行業的節水工作;建設節水型社會示范區。

  4.3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合理布局與調整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加快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重點加強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區和輸水工程沿線、三峽庫區、大中型供水水庫的水源保護與涵養;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4.4 積極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

  推動城市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擴大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科學合理地利用雨洪水和微咸水;擴大沿海地區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規模。

  5、繼續開展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

  5.1 加大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力度

  繼續加大長江上中游、黃河中上游、珠江上游、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地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力度;加快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等地區水土保持建設;加強京津風沙源區、西北內陸河流域上游水源涵養區及下游風沙源區、青海“三江源”等地區的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開展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5.2 加強坡耕地綜合整治和南方崩崗治理

  對西南土石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區、南方紅壤丘陵區、北方土石山區開展以坡耕地改造為主的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改造坡耕地1500萬畝。加強南方崩崗的綜合治理。

  5.3 加強生態脆弱河流湖泊和濕地水生態修復

  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開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點地區與河湖的水生態修復治理。

  5.4 加強水污染嚴重河湖的綜合治理

  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整治與規范化管理,重點推進太湖、滇池、巢湖和淮河、海河、遼河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南水北調東線截污導流工程建設。推進武漢等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河湖水系連通。

  5.5 加強地下水保護

  啟動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石羊河流域等重點地區地下水壓采計劃。逐步建立以地下水為主的多水源應急備用與戰略儲備體系;通過建設地下水庫,利用雨洪水、再生水等回灌措施,補充涵養地下水源。

  6、切實抓好行業能力基礎設施建設

  6.1 加快防汛抗旱應急管理設施建設

  加強雨情、水情、旱情等防汛抗旱信息監測站點和設施建設;強化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山洪災害易發區等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二期工程;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庫,加強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備;健全應對嚴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加強突發事件預警系統建設和備用設施配備。

  6.2 加強水文水資源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水文站網布局與結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加強水文巡測基地和水資源質量監測中心建設;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設施、計量監控和在線監測設施建設;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設施建設。建設國家水利數據中心。

  6.3 大力推進重大水利工程調度管理系統建設

  繼續加強黃河、塔里木河和黑河水量調度系統建設,推進南水北調工程、太湖水量水質、珠江骨干水庫等江河流域與重大水利工程調度管理系統建設。

  6.4 加強水利單位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基層水利單位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管理設施建設;加強水行政執法、安全監督等裝備配備與設施建設。加強水利電子政務和信息化設施建設。

  6.5 加強水利科技基礎平臺建設

  完善各類科研設施,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建設多層次、多形式的實驗室、研究中心、質檢中心、試驗站等水利科研基地;完善水利科技創新平臺,提高水利科技創新能力。

  五、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規劃主要從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等 8個方面深化水利改革和管理。

  1、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制訂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規劃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重大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定地下水開采控制目標。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制定和完善用水定額體系,重點監管用水大戶,強化計劃用水管理,實施節水“三同時”制度,推動節水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

  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確定水功能區達標管理目標,提出重要江河湖庫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強化入河排污口規范化管理;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水源地的管理。

  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制與考核制。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控制性指標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考核制度,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2、加強防洪抗旱管理

  推進洪水災害風險管理。編制洪水風險圖,建立洪水影響評價和蓄滯洪區分類管理制度,完善洪水防御方案與洪水調度方案,探索建立洪水保險制度。

  加強抗旱管理。建立特大干旱災害應對機制,修訂完善各類抗旱預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

  加強防汛抗旱組織體系建設。將防汛抗旱組織機構向鄉鎮延伸,健全四級專業防汛抗旱搶險隊,完善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和水旱災害損失評估制度,建立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制度。

  3、加強河湖管理

  積極推進河湖的確權劃界,合理劃分河湖岸線功能,編制河道利用岸線規劃。

  加強河湖岸線、河口海岸灘涂治理與開發以及跨省際河流管理,明確管護主體和責任。

  修訂《河道管理條例》,嚴格涉河項目審批,強化河湖管理執法,防止人類活動對河湖的侵占。

  編制河道采砂規劃,規范采砂許可,嚴厲打擊河湖非法采砂活動 ;建立健全農村河道管護機制。

  4、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

  完善流域與行政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明晰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責權,推動建立流域議事決策機制和高效的執行機制。

  進一步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加強水務市場監管,統籌城鄉水源地建設、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

  5、深化農村水利改革

  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加強基層水利站建設,強化防汛抗旱、農田水利、農村中小河道管護等公益性職能,定崗定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登記、規范運作”的原則,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完善專業化服務與用水戶自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大幅增加政府投入,采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農村金融支持等多種形式籌資;鼓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籌資投勞建設農村水利。

  6、深化水價改革

  積極推行水利工程供水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

  推動建立政府與農民共同負擔農業供水成本的機制,逐步實行終端水價制度。

  推行城市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實行工業、服務業用水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

  制定鼓勵再生水利用政策,合理制定再生水價格 。

  7、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進一步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足額落實兩費,落實職工社保政策,積極推行管養分離。

  將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延伸到集體所有小型水利工程,明確管理主體,完善管護機制,落實管理人員和管護經費。

  8、完善水利投融資機制

  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今后十年中央和省級各方面對水利的年均投入水平比    2010年翻一番。大幅度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投入。

  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水利建設基金征收使用期限延長至2020年,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

  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投入,加快建立水利政策性貸款機制,鼓勵各地積極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經營性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投資估算

  經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總投資規模約為21000億元,需要中央投資約10800億元。“十二五”規劃總投資中,防洪工程占34%,農村水利工程占32%,水資源工程占28%,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占4%,行業能力建設等占2%。

  七、結語

  “十二五”時期,水利將迎來新一輪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歷史機遇,水利建設和管理的任務將十分繁重,必須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實加強水利專項建設規劃、重大項目前期工作,落實好水利投資政策,強化建設組織管理和監督檢查,確保“十二五”水利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3-31 02:53: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项城市| 朝阳县| 年辖:市辖区| 海盐县| 巨鹿县| 鲁山县| 盘锦市| 淮安市| 平凉市| 垫江县| 延长县| 商丘市| 沧源| 洪湖市| 木里| 铅山县| 无锡市| 钦州市| 阿坝| 北流市| 临夏县| 武胜县| 凤山市| 海阳市| 武鸣县| 东乡族自治县| 喀喇沁旗| 德州市| 鹤峰县| 湄潭县| 和政县| 晴隆县| 银川市| 麻江县| 汶上县| 桦甸市| 方山县| 左权县| 秦皇岛市| 内江市|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