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中央一號文件 加快山東水利改革發展
山東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山東水利學會秘書長周玉印
提示:山東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山東水利學會秘書長周玉印在首屆全國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做了題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 加快山東水利改革發展》報告,報告大綱:1、“十一五”水利發展成就;2、“十二五”水利面臨的形勢;3、水利發展總體思路;4、水利建設的主要任務;5、水利管理與改革的主要任務;6、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水利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水利發展史上投資規模最大、規劃目標實現最好、人民群眾收益最多、行業能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水利得到全面快速發展,實現了重大跨越。
(一)水利投資規模再創新高
五年間全社會水利總投入達673億元,其中:省以上補助項目水利基本建設總投資408億元、中央投資98億元,較“十五”分別增長163%、109%。
(二)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一是供水能力顯著提升。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工程加快推進,新建成一大批區域調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全省新增供水能力20億m3,總供水能力達到280億m3。
二是防洪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列入規劃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治淮東調南下續建工程基本完成,河道治理加快推進。五年間共解決741萬人、144萬頭大牲畜的臨時性飲水困難,減少糧食損失2241萬噸,減少經濟作物損失275億元,防汛抗旱減災直接經濟效益達410億元,為確保糧食8年豐收、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民生水利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累計解決60.5%的飲水不安全人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五年累計安排大型灌區節水續建配套投資37.83億元,投資規模為“十五”的3.2倍。實施了48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12個小麥產業項目縣建設,省以上補助項目投資由“十五”的5億元,增加到“十一五”的24億元,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五)水系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
南水北調沿線水質明顯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萬km2,累計治理率64%。新增30處生態河道公園、88處國家和省級水利風景區,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六)節水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
開展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加大了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工程建設力度。全省萬元GDP取水量降至72m3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7m3,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7,地下水超采區面積由2.86萬km2縮小到2010年的1.3萬km2。全省連續七年增產增效不增水,綜合節水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二、“十二五”水利面臨的形勢
總的來看,“十二五”時期,水利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一)水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中央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1號文件出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制定出臺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具體貫徹實施意見。一是水利投入將大幅度增加,今后10年全社會年均水利總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國家和省出臺了一系列完善水利發展體制、理順水利發展機制的政策,含金量高、針對性強、覆蓋面廣。三是國家和省將實行水利工作行政負責制、問責制和綜合考核,水利有了更為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水利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進一步加強水利建設,強化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實施全省重點區域帶動戰略,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對供水保障、用水效率和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全面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眾。
(三)水利承擔的任務十分艱巨
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水資源短缺、旱澇災害威脅、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瓶頸。2020年平水年水資源缺口將達到73億m3。多數中小河流達不到10年一遇防洪標準,閘壩病險率超過80%,防風暴潮能力低。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污水排放已超出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全省仍有2117萬飲水不安全人口。蓄滯洪區內有100多萬人的安居和發展問題未得到解決,田間工程完好率不足50 %,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薄弱。
同時,水利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水資源節約保護能力不強,農田水利建設機制不活,水利工程綜合管理措施落后,水利投融資能力不強,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建立,水利應急管理和科技創新能力偏低,基層水利服務能力薄弱,尚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綜合研判當前水利面臨的形勢,“十二五”時期全省水利發展將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在應對各種挑戰中把握主動權;必須大力推進水利改革,切實解決水利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快推動水利現代化進程,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水利發展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主要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堅持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舉措,突出統籌治水、科學用水、依法管水,全面提升水利現代化水平,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是民生優先。二是統籌治水。統籌城鄉水利發展、東中西水利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和水生態惡化三大水問題。三是科學用水。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四是依法管水,依法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依法開展水利管理。五是改革創新。努力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機制約束。六是人水和諧。七是政府主導。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主要目標是:基本建成現代化水網、防汛抗旱保障、雨洪水資源利用、水生態、節水型社會管理和水利信息化等六大體系,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十二五”發展目標是:水利現代化建設進程加快,水利基礎設施支撐和保障能力增強,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利行業的良性發展,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御和水生態保護的要求。重點是大幅度提升供水保障、防汛抗旱減災、農田水利建設、水資源節約保護、水系生態環境、水利科技與信息化和水利管理服務等六方面能力與水平。
(四)總體布局
1、供水保障建設布局。依托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工程構成的“T”字型調水大動脈,以骨干河道為縱橫,以“兩湖、三庫、五小為節點,加快構建“南北貫通、東西互濟、蓄引結合、庫河相聯、城鄉一體”的現代水網。推行與城市供水同網同質,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2、防汛抗旱減災布局。按照“上攔、中滯、下排”和蓄泄兼籌的方針,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快構建起以水庫、河道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高標準防洪工程體系和以海堤為主體的防潮工程體系,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
3、雨洪水資源利用布局。平原區走“深溝河網、引黃調蓄、以河補源、以井保豐”的路子。山丘區積極推進骨干河道雨洪水資源利用,大力建設小水源工程。沿海地區要大力推廣庫河串聯和河道“上游建地上水庫,中游建閘層層攔蓄、滲溝滲井回灌地下,下游建地下水庫”的模式。
4、水生態建設布局。圍繞“四帶三區兩湖一環”的總體布局,按照“上游源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游水庫調蓄、河道攔蓄,下游河口生態濕地、地下水庫”的思路,實施生態河道治理。按照“地上防潮、地下截滲、河口治理”三位一體的思路,打造山東半島生態海岸。加強泰沂山區、魯西北平原風沙區和魯東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四、水利建設的主要任務
重點實施六大體系建設。
(一)現代化水網體系建設
一是調配水工程建設。完成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干線工程建設,協調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適時啟動膠東調水南線工程,積極推進區域水系管網聯調聯配工程。二是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加強農村公共供水管理;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帶動,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按照水利規劃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
(二)防汛抗旱保障體系建設
基本完成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重點防洪任務的河流治理。實施進一步治淮。規劃新建防潮堤467km,改造加固377km。鞏固、擴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完成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強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一批城鄉備用水源工程,確保城鎮居民生活、重點部門和企業的基本用水需求。
(三)雨洪水資源利用體系建設
大力推進平原水庫、山丘水庫和地下水庫建設,加強現有水庫挖潛改造,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加強沂、沭、泗、汶河雨洪水資源利用,推進其它河道雨洪水資源攔蓄,加強河道攔蓄工程建設。建設一批山地雨洪水攔蓄工程。加強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積極利用海水、中水、礦坑水和微咸水。
(四)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建設
加強高標準農業節水工程建設,重點開展黃河三角洲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高效節水示范區建設。加強工業、城市節水工程建設。加快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推進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城鄉飲用水質和水量安全。
(五)水生態體系建設
規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0km2,積極開展城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一批河湖庫生態綜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設水利風景區。加快推進南水北調中水截蓄導用。啟動實施南水北調受水區,淄博至濰坊、汶上至寧陽及莘縣至夏津等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及膠東沿海海水入侵區地下水壓采計劃。開展農村溝塘綜合整治試點。
(六)水利信息化體系建設
打造覆蓋全省的水利信息化骨干網絡,建設重點業務系統。健全完善水資源監測體系。建立完善流域面積200km2以上河流雨水情監測站網。加強中小型水庫水文設施建設。加快水文站網升級改造。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站網建設。加快中小水庫報警通信設施建設。實施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
五、水利管理與改革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水利管理與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著力加強五大管理,加快推進六類改革,強化五項行業能力建設。
(一)著力加強五大管理
一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超過控制指標的停止審批新增取水或入河排污口。將水資源論證作為相關規劃與項目建設布局批準實施的前置條件。未經取水許可審批、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
二是加強防洪減災應急管理。成立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加強防汛抗旱組織服務體系和搶險隊伍建設。建立洪水影響評價制度和應急響應三項機制,探索建立洪水保險制度。強化預警、預案管理。建立和完善水旱災害損失評價體系。完善群眾轉移安置應急機制。
三是加強河湖管理。建立完善河湖及水域岸線利用、管理和保護制度。建立健全河湖分級管理制度。完善河湖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全面實行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制度。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加強河口海岸灘涂管理。
四是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加強預防監督,強化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依法做好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征收。
五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強化“四制”管理。加快推行代建制。強化對水利建設計劃、資金、質量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臺帳制度。嚴格執行水利工程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
(二)加快推進六類改革
一是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統籌管理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防洪排澇等涉水事務。
二是深化農村水利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整合各類涉農、涉水資金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逐步建立國有水管單位專業化服務與用水戶自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對公益性工程地方財政安排管護補助經費。
三是深化水價改革。農業灌溉逐步推行終端水價與用水計量收費,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業定額灌溉、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提高水利工程城市供水水價,實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工業與服務業用水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征收水資源費制度。逐步推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探索建立多水源供水區綜合水價制度。
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公益性、準公益性國有大中型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搞好水利工程確權劃界。健全完善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工程管理機構。建立完善調配水工程建設管理體系。理順水庫移民管理體制。探索建立蓄滯洪區和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移民后期扶持機制。
五是探索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改革。探索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區域協作機制和生態補償協商機制。制訂和落實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收費制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六是深化水行政管理改革。健全決策機制。強化宏觀管理和社會水事依法管理,推進水利綜合執法。依法規范和精減審批項目,完善簡化審批程序。扎實推進政務公開。扎實做好水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
(三)切實強化五項行業建設
一是實施人才強水戰略,重點加強科研、勘測設計和規劃機構隊伍建設,落實基層水利人員報酬待遇和保障制度。
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水利科技研發、推廣與服務體系。
三是加強水利信息化建設。設立水利信息化專項資金,實行工程帶信息化。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建設信息化隊伍。建立信息安全保障、運行維護和技術標準體系。
四是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選好配強村級水利員。
五是加強管理單位基礎建設。包括科研基礎設施,水政執法和安全監督設施,基層水利單位基礎設施,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庫及防汛機動搶險、抗旱服務設施建設。
六、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堅持政府主導,落實管理責任
重點落實水利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問責制。把水資源管理約束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年度計劃。把重點水利工作成效納入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二)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科學指導水利建設
重點完善水利規劃體系。加強水利規劃與其它規劃的銜接。強化水利規劃法律地位和調控與硬約束功能。
(三)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加快水利建設步伐
重點是加快推進水利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建立科學決策機制,增加前期工作經費,推進勘測設計招投標,加強對水利投資計劃執行的監督檢查,完善規劃及項目評估機制。
(四)大幅度增加投入,保障水利事業發展需求
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中水利投資比重,大幅度增加各級財政專項水利資金。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加強各類水利規費征收,全額用于水利支出。采取財政貼息、優惠利率、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小額貸款優先用于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充分利用各級政府水利投融資平臺融資開發水利建設。嚴格執行農村水電增值稅和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稅政策。
(五)堅持依法行政,維護水事秩序
進一步健全水利政策法規體系。大力推進水政執法隊伍建設。推動建立依法治水管水的社會聯動機制、系統協調機制和專業執法機制,市縣水利部門和重點工程建立水務警務區和水利治安辦公室。營造依法治水管水的良好社會環境。
?。┕膭罟妳⑴c,形成治水合力
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列入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內容。明確各類預案的群眾響應機制,增強全社會應對水危機和風險能力。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