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中聯重科“百萬雄師過大江” 直指全球前五
中聯重科高級總裁、混凝土機械公司總經理張建國
中聯重科“變身”全球混凝土機械制造龍頭
18年前,從貸款50萬元開始,它邁出了自己穩健的步伐;
18年后的今天,它登陸香港聯交所,產值突破500億元;
它是建設奧運工程的主力軍、是分享高鐵建設的領頭羊;
它的混凝土機械產品頻頻出現在各大建筑工地;
它是全國第一支到達汶川、玉樹地震災區的大型機械救援隊;
它,就是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快速發展的科技型上市公司。
近日,中國水泥網專訪了該公司高級總裁張建國,向大家詳細勾勒了一幅中聯重科快速擴張的路線圖。
發展歷程:九個字詮釋萬眾矚目
走進長沙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迎面而來的醒目ZOOMLION英文標識彰顯著中聯重科的沉穩、大氣。往辦公樓方向走去,工廠里機械運作發出的聲響時隱時現,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中聯重科正是在“至誠無息、博厚悠遠”的企業核心理念指引下,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新紀元。
“誠信為本,不息為體,日新為道;廣博攬物,厚德載物,悠遠成物”——回味著這二十四個字,在隨后對張建國的專訪中,記者率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十八年間,中聯重科走過了怎樣的艱辛與輝煌?張總的回答簡潔質樸,然而在他話語間,我們能清楚的感受到那縮在一個個數字中的經歷與自豪。
2000年,中聯重科5000萬股A股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在此之后的十年間,中聯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先后并購、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湖南機床廠、浦沅集團、陜西新黃工、湖南車橋廠、長沙華泰重工、意大利CIFA和常德信誠液壓公司等企業集團;2009年,中聯重科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10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二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上市公司利潤排名第一。同時,它也是中國在國際標準化組行使投票權的唯一一家工程機械企業,名列“十一五”期間最具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100強,連續四年入選“深證100”指數,入選中國上市公司投資者滿意信賴十佳品牌公司、中國十佳最具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截止2010年底,中聯重科總資產650億元,總股本57.97億股,員工22000余人。
在這一串數字外,張建國還特意強調了一個日期,2010年12月23日。在這一天,中聯重科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募集資金總額達150億港幣,是近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最大的一筆公開融資。
作為去年香港聯交所年終最大的IPO項目,中聯重科的籌資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熱捧。此次公開發售超額認購7.17倍,在港募集資金總額達到150億港元,為2010年在港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之最。在中聯重科此次港股發行中,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及索羅斯香港基金公司均通過國際配售認購,這也是索羅斯香港基金公司自在港開業以來第二次出手認購新股。除此之外,被稱為“亞洲股神”的李兆基私人進行了認購,涉資5000萬美元,是李兆基去年10月以來最大一筆投資。
“卡特彼勒、小松等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歷程表明,國際化是建設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的必經之路。他們都經歷了產品市場由國內向國際轉變的過程,也經歷了產品國際化向資本國際化轉變的過程。”眾多金融分析師認為,中聯重科此次H股發行上市,將是公司又一次新的跨越。
截止目前,中聯重科H股股價已經站穩18元,比14.98元的招股價上漲了20%。在面對中國水泥網記者為何中聯重科H股上市贏得眾多投資方青睞的提問時,張建國認為中聯重科備受到眾多投資方青睞的原因,最關鍵就是九個字——“業績”、“發展模式”和“成長性”。
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中國成為工程機械全球最大市場和主要產地,健康向上的經濟大環境和蓬勃發展的行業是中聯重科快速增長的基礎。而中聯重科2000年登陸深交所以來所取得的良好業績及其“藍籌配送王”的美譽,也為其在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打下來良好的基礎。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中聯內源式增長和外延并購的發展模式更進一步得到了行業的認同。此外,眾多投資方看好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對中聯管理團隊的信心,以及未來良好的成長性的預期。隨著本次H股發行的順利完成,隨著募集資金的投入,中聯重科的國際化戰略將加速推進。[Page]
戰略:“并購”實現“多贏”
在采訪前,記者整理中聯重科的發展履歷時,也從中看到了中國裝備行業發展的縮影,其中重要的一幕便是并購。的確,中聯重科的發展歷程和大多數中國企業不同,一開始便放眼全球并購目標,國內國際雙管齊下。在采訪中,記者拋出了這樣的疑問,中聯重科何來如此的豪邁“野心”?是否一開始就將頻繁的并購作為自己的成長之道?
對于這樣的問題,張建國坦言,并購是現代企業快速積聚資本、占有資源、擴張市場的一條重要途徑,于中聯而言,并購是中聯重科“聚變”+“裂變”=“全球化”戰略的重要部分,將技術、人才、市場一并納入囊中,將優勢資源合理調配,實現中聯在技術研發、市場網絡、生產制造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增強全球市場競爭能力,謀求利益的最大化。
他強調,并購不僅給中聯重科創造了打造國際工程機械航母的契機,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中聯人的潛能發展企業,保障了企業生產經營連續高位運行,最終做到了企業增效、社會穩定、員工安定,實現了業界與社會一致認為的“多贏”。
在中聯重科眾多的并購案中,最令人提氣的恐怕要數公司2008年冒著金融危機的風險,收購全球三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之一的意大利CIFA公司,時任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的韓學松先生曾明確指出,“此舉標志著中國工程機械首次正式踏入世界級品牌殿堂”。這對當時的中聯重科來說有著怎樣的意義?當時,董事長詹純新曾表示,“收購是否成功,等兩年后再評價。”現在,兩年過去了,目前中聯重科能否評價這個收購案的得失成敗?
回顧起這段經歷,張建國的話語間流露出了對這一成功戰略決策的肯定與自豪。他說,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意大利工程機械制造商,CIFA在當時排名全球混凝土機械制造行業第三名,在歐洲傳統市場具有相應的市場份額和客戶忠誠度,布局東歐、俄羅斯、印度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并已形成良好的競爭態勢。在收購之前,CIFA與中聯重科的銷售網絡幾乎不重疊,通過收購,中聯重科將CIFA的市場布局優勢與自己現有銷售和服務網絡進行整合,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東歐、俄羅斯、印度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節約開拓歐洲市場的高昂費用,積累資金拓展其它市場,從而實現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銷售和服務網點的全球化布局。
除此之外,收購CIFA實現了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產品與制造技術的國際化跨越,提高了產品技術性能和制造工藝水平,與當時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發展水平相比較,CIFA無論是在產品技術性能方面,還是在制造工藝水平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
中聯重科收購CIFA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由被并購對象轉變為并購發起者的轉折點,也是中國工程機械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里程碑,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一直單方面地被國外企業收購,收購CIFA正說明了中聯重科的技術、管理和綜合實力已邁入國際水平。
張建國評價說,中聯收購CIFA改變了國際混凝土機械制造的格局,將CIFA強大的研發能力、精良的制造工藝和中聯的制造成本優勢、以及雙方國際國內的營銷網絡結合起來,實現了優勢互補,并為股東創造了豐厚的回報。通過收購CIFA,中聯重科在制造技術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快速提高,并帶動我國混凝土機械制造行業一步跨入世界領先水平行列。現在看來,并購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Page]
“百萬雄師過大江” 直指世界級企業目標
2008年,中聯重科在接受英國《24小時太陽報》時曾表示,要在3-5年內大部分業務領域實現全球化。截止目前,中聯重科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未來的計劃和目標怎樣?
展望未來的計劃和目標,張建國顯得信心十足。他認為,通過幾年的國際化實踐,中聯重科的國際化戰略準備已經非常充分,現在是到了沖刺世界級企業的時候。中聯重科從點的布局著手,基于全球化的戰略思維,將研發、制造和銷售有序展開,構成點面結合、相互滲透的推進態勢。
以中聯重科總部所在地湖南長沙市為軸心,向富饒的常德市伸展,形成了一百多公里的長常工業走廊,將主要產品大類串起來;除湖南以外,中聯重科還布局上海、陜西、廣東以及意大利米蘭等地,現已形成中聯科技園、麓谷工業園、泉塘工業園、常德灌溪工業園、望城工業園、益陽沅江工業園、陜西渭南工業園、上海工業園、意大利CIFA工業園等產業園區,總面積近500余萬平方米。國內支點和國際支點遙相呼應,形成制造方面的三維形態大支撐。
如今,在國內銷售體系非常完善的前提下,中聯重科在海外也搭建了多層次業務平臺,把傳統單一的銷售模式加入了融資租賃業務,通過其建設的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延伸了銷售服務內涵。
張建國提出,中聯重科正試圖從工廠式企業中跳出來,把傳統的技術解決方案演變成為綜合解決方案。有中聯重科產品的地方,公司都將設立融資租賃平臺為產品服務。未來的幾年內,融資租賃產品銷售有望占到中聯重科銷售收入的50%。按照中聯重科的全球化戰略思路,海外業務和融資租賃是兩個“兄弟”,一旦聯手,在國際市場完全可以實現大翻身。他說,正如中國駐布里斯班總領事任共平指出的那樣,“中聯重科融資租賃業務的開展,標志著中國企業開始提供高端服務”。
目前,中聯重科管理團隊已經趨于國際化,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意大利、德國和新加坡5個國家,不同膚色和語言,避免了把聽不懂的“湖南話”帶到國際競爭中,讓不同的聲音在一起碰撞以后產生聚變。雖然是中聯重科并購了意大利的CIFA,但是中聯并沒有選擇企業文化的強勢“并購”,而是采取了兼容并蓄,淡化中國本土文化意識,貫穿一種新的國際文化。對中聯重科的定位即做全球性企業,而不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
隨著再融資的啟動,有55億元新資金作為“加速器”,中聯的財務結構將更加優化,張建國形容中聯重科目前“有如‘百萬雄師過大江’一般,萬船齊發,以排山倒海之勢,步入到二次騰飛之中,這是中聯重科新紀元的開始,未來的十年是中聯重科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第一個十年是中聯重科快速擴張的十年。自2000年中聯重科上市以來至今的第一個十年,中聯重科作為工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中唯一沒有進行過增發和配股的公司,僅僅用6.3億元的一次性融資,便換來了十年的高成長,業績連續十年閃亮登場,中聯重科的資產總額已由2000年2月底的9.50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650億元;凈利潤由2000年的0.53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43~45億元;公司下屬各經營單元共實現收入由2000年的2.45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過500億元,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龍頭企業和工程機械產品種類涵蓋最全面的企業。
2009年,中聯完成了整合期的最后磨合,經受了金融危機帶給并購的考驗,給第一個十年劃上了完美的句號。而2010年,以定向增發為標志,開始進入中聯重科的“高鐵時代”。到2012年,中聯重科進入高峰期,按保守估計,所投資的項目都將使得中聯重科的業績翻番。
張建國說,旗下控股子公司意大利CIFA經過了最為困難的金融危機大考驗,底牌清清楚楚,就像水塘干了,見底了,就知道有幾塊石頭了。所以對于CIFA,中聯重科建立了從來沒有過的信心,底氣更足了。通過讓CIFA在中聯重科國內工廠建“廠中廠”的全新模式,并產生了打牌效應,即“3帶1”或者“4帶2”的協同效應。目前,CIFA已經開始做加法了,比其他國際巨頭市場恢復得更快,相信在未來的幾年里,會為中聯重科提供重要的業績支撐。
中聯的戰略雄心還來自其早作準備的戰略儲備。在國內,借著定向增發的契機,中聯重科每一個產品大項都在國家發改委全部立項,而國家發改委為控制產能過剩問題,可能將不再輕易新批此類項目,這無疑為中聯重科預留了歷史性的產業空間,同時也為中聯重科甩開對手拉開了產業空間的距離。而在國際市場,他形容收購CIFA就像劉鄧大軍當年挺進大別山,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戰略性地直插歐美工程機械的發源地,然后散發開來。現在看來,中聯重科收購CIFA更像戰略高地,這和其他國內企業在國外開設海外工廠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方面,立足了國際市場和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解決了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很難進入歐美市場的門檻;另一方面,在歐盟實施貿易壁壘的時候,作為歐盟國家的企業卻可以大大方方地規避貿易壁壘帶來的阻隔。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歐美企業多年建立的信用體系贏得市場的廣泛信任。因此,戰略意義遠遠大于眼前利益。
張建國總結,中聯重科現在已經占領了制高點,站在制高點上的中聯重科已然“輕舟已過萬重山”。他說,在今后的十年里面,中國肯定能夠產生自己的“小松”和“卡特彼勒”,世界級企業對于奮進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來說不是夢想。而中聯重科的世界級企業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總量進入全球前5的位置,而且50%以上的產品和銷售均是非中國市場的,中聯重科世界級企業的含金量一定是很高的。
穩坐全球混凝土老大的地位,中聯重科的中大型塔式起重機市場占有率全國第1位,環衛機械市場占有率全國第1位,工程起重機市場占有率全國第2位,而且是全球產業鏈最為齊全的工程機械企業。經多年內生式增長和重組并購的結合,中聯重科從容地走過了從裂變到聚變,并且已經和工程機械的國際巨頭們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了,在高端產品市場擁有了話語權。從這一點上來看,中聯重科極像歐美企業,謙和、內涵、功力、規范。而業內人士則評價,中聯重科已經具有了世界級企業的氣質。[Page]
總結優勢 助推行業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火爆的一年,而混凝土機械行業則是業內最火爆的一個分支。2010年,在混凝土機械領域,中聯重科貫徹雙品牌、差異化戰略思路、牢固樹立“以市場為中心”的觀念,銷售規模實現了強勁增長,僅國內銷售額就超過150億元,比09年增長110%以上,無論是從市場份額、全球覆蓋率、品牌運作以及產品線幾個方面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混凝土機械排名第一的企業。
可在張建國看來,新技術的研發和高品質的服務至關重要。在研發方面,中聯重科以國內的研發力量為核心,針對中國本土特色進行創新,而意大利CIFA則把脈世界最前沿的技術,立足高端市場創新,兩種研發力量形成暢通的技術“回路”,使得中聯重科的技術含量日臻完美。2011年2月27日,中聯重科正式宣告推出首代ZOOMLION-CIFA復合技術混凝土泵車,擁有在行業內首推的長臂架泵車六節臂技術、K-tronic智能安全布料控制系統、超長臂架泵車三級伸縮X支腿技術,高效大排量泵送技術以及整車節能智能控制技術等5項關鍵技術,這是中聯重科在充分融合中聯和CIFA優勢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歐洲多年成熟的施工經驗和中聯對中國施工特性的深入研究,在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實現的突破,也是中聯重科在并購意大利CIFA兩年后,在產品研發領域交出的驕人答卷。
面對超過20000多用戶的真誠信賴,中聯重科始終堅持以市場和客戶為中心,充滿誠意地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針對復合技術產品,中聯重科在行業內首創“藍色關愛”服務品牌,實踐“客戶至上,誠信為本”的服務理念,并率先將設備服務從“被動式維修”帶入了“主動式關懷”,為客戶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一站式整體服務解決方案。
談到中聯重科在混凝土機械領域的發展規劃藍圖,張建國這樣展望:在未來,中聯重科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的世界性企業,要在長沙這個內陸城市打造出一個國際化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再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中聯進入全球工程機械前五強,中聯最終奮斗目標是進入世界前三。
他總結,中聯重科的優勢一是在于中聯重科優秀的企業文化塑造了優秀的企業品格;二是創新成為中聯不斷壯大的動力源,中聯重科以創新為本,每年科研創新的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5%左右;三是傳承研究院四十多年的技術積淀以及CIFA八十多年的先進技術。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將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為行業帶來需求增長機會。
最后,張建國指出,盡管我國混凝土機械的發展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是由大到強的轉變仍需更多努力,如關鍵零部件、產品在可靠性、節能、環保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方面。面對海外擴張的趨勢,中國企業更應該在破除瓶頸方面有所作為,增強我國工程機械國際競爭力。中聯重科希望在混凝土機械關鍵技術上再實現突破,在整合全球資源上提升能力,在全球化服務上提高水平,真正做到國際領先。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