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筑垃圾的分工處理 發展綠色混凝土概念
隨著國內投資的不斷加熱,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然而城市建設產生的建筑垃圾,扔沒地方扔,放沒地方放,已成為很多城市遭遇的棘手難題。據悉今年,北京市將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建筑垃圾的管理和利用。其中包括在朝陽、海淀、豐臺建設3處建筑垃圾處理廠。而北京的大力投入的態度對我國其他地區的建筑垃圾處理也引起了警示。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正在以驚人的數量產生。按照通行的一平方米乘以系數1.2到1.3計算,例如北京市僅50個重點村建設工程,就將產生2500萬噸建筑垃圾。且不包括城區每年因城市建設產生的1000萬噸以上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的30%至40%。而根據現有技術,95%以上的建筑垃圾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循環利用。但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卻遠遠低于生活垃圾,甚至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加強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已經迫在眉睫。
在我國環保經濟中低成本高回報的產業中,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屬其中之一,最大限度的分離處理建筑垃圾中的有效資源,即通過原料加工生產出再生骨料混凝土,而這也是我國發展綠色混凝土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綠色混凝土,指既能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負荷,又能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為人類構造舒適環境的混凝土材料,即可理解為:節約資源、能源,不破壞環境,更有利于環境。一般說來,綠色混凝土應具有比傳統混凝土更高的強度和耐久性,可以實現非再生性資源的可循環使用和有害物質的最低排放,既能減少環境污染,又能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共生。綠色混凝土主要分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環保型混凝土及機敏型混凝土等。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再生混凝土的提出與發展正是建筑垃圾綠色化的路徑之一。因為再生骨料混凝土指以廢混凝土、廢磚塊、廢砂漿作骨料,加入水泥砂漿拌制的混凝土。如果將拆除下來的建筑廢料進行分選,制成再生混凝土骨料,用到新建筑物的重建上,不僅能夠根本上解決大部分建筑廢料的處理問題,同時減少運輸量和天然骨料使用量。這種運用技術在德國公路工程中已經運用相當成熟,如德國lowersaxong的一條雙層公路采用了再生骨料混凝土,該混凝土路面總厚度為26 em,底層混凝土19cm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面層7 cm采用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
因此福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鄢萍曾表示說 :“建議除了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外,還應規劃建設建筑垃圾場并進行分類處理,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運用價格、財稅、金融等多種手段促進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在科研開發、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同時,完善監督管理體系,建筑垃圾消納場按照屬地管理、頂點處置、付費消納的原則運行。”
然而現實建筑垃圾的處理與利用現狀卻十分尷尬。一方面建筑垃圾到處堆放影響市容。污染環境,而另一方面則是垃圾處理企業愁“無米下鍋”。
很多建筑工地將建筑廢棄物交給運輸公司后,運輸公司圖省錢,就隨意傾倒。并不熱衷于分類回收。據悉,一些建筑垃圾回收企業出錢去買建筑垃圾,但是一些運輸公司嫌價格不高,大多不愿意出賣,而對于回收企業而言高成本回收對于企業承受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因此很難達成一致。而且一到秋冬季節拆遷增多,原材料還能供應得上,一到春天回收企業就覺得“虧空”,很難吃飽。
因此對于這種矛盾且尷尬的現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正在醞釀相關鼓勵政策,例如北京等。通過政府的支持與市場的規劃,使得建筑垃圾真正走上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的道路,使綠色混凝土概念深入人心。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