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樁企業的明天 細節決定成敗
中國管樁發展到今天已經走過了25年的歷程,1987年我國PHC管樁的年產量不足50萬m,到了今天,我們的年產量可以達到30000萬m(3億m)。全國有管樁生產企業近500余家,相關企業300余家,形成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產業鏈產值可以達到300億元。在中國的水泥混凝土行業里屈指可數。
但是我們的企業發展不平衡,企業之間無論是企業規模、產品結構、產品質量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們的產品與國外企業的產品無論是產品的更新換代,還是產品的質量25年來沒有多大提高,某些方面甚至是退步,只是產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如同中國的服裝、鞋子全世界產量最高),但是產品的附加值則是最低。行業同行之間“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低價競爭”越演越烈。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行業的企業管理模式、產品結構、產品質量還是停留在目前的現狀不能夠轉變,不是我危言聳聽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產品很快就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也就是講將會被社會所淘汰。由于上海“蓮花河畔倒樓事件”的發生,全國各地的建設工程管理部門已經發文在不同的方面限制管樁的使用,這對我們行業的發展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此我講些管樁企業發展與生存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中國管樁企業的現狀
我國管樁生產企業可以按三個大的層面來劃分:一是以建華管樁(全國29個生產基地,年管樁生產能力13000萬m)、三和管樁(全國11個管樁生產基地,年管樁生產能力5500萬m)、浙東管樁(全國3個生產基地,年管樁生產能力1000萬m)為代表的這3個管樁集團,其管樁產量可以占全國管樁產量的50%;二是上海建工集團、中國中交集團、浙江海通集團等大中型管樁生產企業大約200余家,占全國管樁產量的25%;三是以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方企業為代表的中小型管樁生產企業,其產量占全國管樁產量的20%。
目前國內管樁企業所生產的管樁品種大多數是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PHC、PC ),近幾年又開發了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PHS、PS)及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竹節樁(AG管樁僅僅限于出口)等異型樁。
管樁企業的產品規格可以分為:1、以生產大口徑管樁為主,如中交集團為代表的4個生產基地,可以生產單節長度35m、直徑800mm至1200mm的管樁。廣東裕達管樁、江蘇國鼎管樁、大連信德管樁等都可以生產直徑800mm至1200mm,長度30m以下的大規格管樁,多應用于國家的重點工程如港口碼頭、大型船塢工程等等。其它的管樁企業以生產300mm至600mm的小直徑管樁為主,多應用于工民建工程及大型工業建筑的基礎工程等。
規模大的管樁生產企業都有比較完善的管理模式,產品基本上都通過了ISO9002的認證,可以達到國家標準GB13476的要求,是目前支撐著我們國家建筑市場用樁量的主力軍,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材料使用上沒有完全達到標準的要求,在產品制作工藝上沒有嚴格按工藝規程操作等。但是有些小型的管樁生產企業確是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以低等級代替高等級”生產銷售管樁,這也是我們行業里的“害群之馬”,不對企業負責、不對國家負責,甚至可以講不對“子孫萬代”負責。
20多年來我國管樁生產企業雖然在工藝上的不斷完善,為了適應建筑市場的需要開發了許多新的產品,但是我們管樁企業的管理水平及產品的質量(內在質量外觀質量)、產品的耐久性等與日本的管樁產品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在研究管樁的好處、合理性、經濟性,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其弱點、其危害性。管樁生產企業要以最經濟的成本制造管樁,房產開發商要求設計院以最經濟的成本設計房屋結構,結果建筑物的結構就形成了一個最不利的組合體。上海“蓮花河畔”倒樓事件就是一個“最經濟最不利組合體”的例子。如果這種現象長期持久的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我們行業的健康發展。最近江蘇、福建、湖北、河北等省的建委都相繼出臺了系列文件來限制管樁的使用范圍。
管樁生產企業是混凝土制品生產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工廠,用“臟亂差”來形容某些工廠也不足為過,當然也有些比較現代化的工廠,但是為數不多,因為現在辦企業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所以我們的老板及管理者都是將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來管理企業,因此,在管樁廠設計開始往往注重的是每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多少萬m管樁,關于產品的質量及使用的范圍、產品的耐久性等等問題考慮甚少,以至于在社會的需要發生改變時我們的企業就不能適應。
二、管樁企業面臨的問題
目前管樁生產企業的模式與20年前沒有什么大的改變和提高,工藝布局一種是單循環生產工藝及雙循環生產工藝(優點是工藝性合理生產比較安全,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用工。缺點是工廠建設投入比較大);另外一種是單跨車間的往復式生產方式(優點是節約生產場地,投資少,生產效率高。但是多個環節重復用工,高速運轉容易產生安全事故)。
產品的更新換代問題沒有人關心,目前生產的管樁產品還是20多年前我們管樁引進時的幾個產品,但是有的企業為了牟取利益“偷工減料”,管樁產品根本達不到標準的要求。預應力離心方樁近幾年發展比較快,但是產品存在許多結構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竹節管樁(AG)是個好的產品,但是由于沒有國家標準,及施工成本比較高所以暫時還不能大量應用,只是滿足于出口。
管樁生產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所以在用工方面大多數企業都是兩班倒,12小時一班輪班制生產,由于勞動強度比較高,工作條件比較差。到了現在主要勞動力以70后80后的年代,員工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民工”的概念已經是兩個不同的主體,所以現在企業都存在招工難、留住員工更難的現象。盡管企業已經在工資收入、生活環境上都進一步的提高,但是企業員工的流動性還是非常大。[Page]
各個企業之間管理水平差異很大,企業之間發展不平衡。最終還是反應在產品質量的差異性很大。以“建華管樁”、“三和管樁”、“浙東管樁”為代表的中國管樁無論是企業管理、產品質量控制、產品結構、管樁產量都走在行業前列。他們生產的管樁產量可以占到全國管樁產量的半壁江山。像行業的后起之秀浙江海通管樁,09年的產量也可以達到550萬m。全國也有些“家庭作坊”工廠,無論是管樁產品質量、產量都達不到要求,但也在大量生產不合格的管樁產品,并在市場上銷售,估計每年進入建筑市場的劣質管樁不少于5000萬m!雖然這些管樁有限,但是其危害性的確非常大,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影響我們行業的健康發展,所以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首先每個管樁企業必須有誠信,不生產偽劣產品,同時也借助我們政府職能部門的力量堅決狠狠打擊偽劣產品。為什么知道它是偽劣產品但是還會有市場,就是我們現在的立法跟不上社會的發展,企業的違規成本太低,所以就有人會去做違規的事情,我們國家正在逐步完善建筑市場的管理,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在步入我們的行業管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偽劣產品一定會被淘汰。
三、管樁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1、企業之間的并購與重組,企業做大做強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經過了一系列的磨合期,今后中國的建筑市場將更加的規范,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產品最終將被市場淘汰,管樁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規模小、管理水平達不到現代化企業管理的要求、產品單一、產品成本高、能源消耗大、產品的質量達不到要求,這些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所以應該通過重組并購的方式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及生存空間。
管樁生產企業應該避免重復建設,目前年生產能力在100萬m的管樁生產廠按照合理的投資應該在3000萬至4000萬之間,如果太少的投資建設起來的管樁廠也不會有很好的產品及效益。我國工信部最近出臺了一個“管樁廠建設的準入條件”,對新建管樁廠提出了最基本的準入條件。同時也要求目前已經投產,但是還沒有達到準入條件的管樁企業逐漸向準入條件要求的條件靠攏,這樣可以避免無必要的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浪費人力物力。
大型的管樁企業應該探索對現有的生產模式如何合理及完善,使得管樁生產線向半自動化、自動化生產線方向邁進。我國正在逐步的向老年化社會靠攏,勞動力不足是我們的社會即將面臨的大問題,尤其是象我們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今后50年將面臨著“無工可招”的尷尬局面。所以管樁生產企業如何改變現在的生產模式,搞自動化的管樁生產線,減少勞動力的使用,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是我們企業的必由之路。
日本生產管樁比我們早,我國PHC管樁生產技術及生產裝備最早還是從日本引進的,雖然我國管樁的發展速度現在已經遠遠的高過日本,但是在企業管理上、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上與日本有很大的差距。筆者考察過許多日本的管樁生產企業,也考察過中國近150家管樁生產企業,但是我感覺到我們的企業與日本企業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距,他們的企業管理嚴謹,真正做到了以產品的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
2、規范企業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首先在產品質量管理上,日本企業會自覺的嚴格的按照日本JIS標準(日本工業標準)執行。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學過日本的“TQC管理”即“全面質量管理”,后來各個企業都開始搞ISO9001系列體系認證(趕時髦所有的企業都搞,認證機構發財,企業到頭來只要用幾萬元錢就可以買到ISO的認證證書,企業的總經理連什么是“ISO”都不知道),就扔掉了“全面質量管理”的產品質量管理辦法。但是日本的確從上世紀60年代堅持用TQC的管理辦法到現在,他們的產品質量比我們好得多。工人對待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好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雕細琢,每一件產品都有自己的出生編號,可以做到可追溯。我們認為混凝土制品是打入地下的構件“無所謂”,但是日本人不是這么認識的,他們認為無論什么產品都是有生命的,一定會認真做好。
其次因為日本是一個勞動力相當匱缺的國家,所以他們的混凝土構件生產企業設計都是能夠使用機械就不使用人工,他們的管樁生產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很高,鋼筋加工工序從鋼筋下料到鋼筋鐓頭結束只需要一個工人,從PC鋼棒盤條進入放料架后基本全部都是自動化操作。鋼筋籠入模、裝、拆模也就只有4個工人,鋼模的縱向橫向運輸基本都采用鏈板機運輸,以減少行車的使用頻率,提高安全系數。日本管樁廠所有車間的行車基本都是采用地面上的人工控制系統,分為有線控制和無線遙控控制兩種。地面上操作可以照顧到所有的方向安全性高,所以日本企業工傷事故的發生頻率是最低的,充分貫徹了“以人為本”辦企業的方針,這是我們每個企業都應該借鑒的。
日本的管樁生產企業之所以設計成半自動化的工廠是因為要提高效率,提高安全性,減少人為對產品質量的影響。他們發明了許多吊夾具,例如:鋼筋籠的吊具非常簡單8個吊點同時工作,可以保證鋼筋籠不會產生變形與脫焊。吊上模是采用自動鎖定自動放開的吊具,主要行車工一個人即可操作,節約了起重工,而且非常安全,當鋼模從離心機進入蒸養池時就不要工人再進入蒸養池操作。鋼模整體移動是采用氣動機械臂形式吊運,節約了人工操作。我們現在管樁脫模大多數是采取翻模工藝,往往容易對管樁產生損傷,為此日本人發明了真空吸盤吊運裝置,上模打開以后利用真空吸盤吊具將管樁從下部鋼模中直接吊出,節約了一道工序。[Page]
有些工廠采用先進的管樁鋼模單邊開口技術,鋼模單邊開口顯現為英文字母“C”的形狀,靠著鋼模自身的彈性變形,在合模螺絲打開后鋼模自動開啟5mm左右,然后用專用設備將管樁推出鋼模。鋼模進行清理后再將編織好的鋼筋籠推入鋼模內,安裝端板及張拉裝置,混凝土喂料是采用高流動性的泵送喂料方式,采用這種工藝生產的管樁基本沒有漏漿的現象。
3、技術進步產品領先企業才有未來
我們這些混凝土管樁企業以后的生存將越來越困難,按照我國的發展戰略目標,及我國向世界的承諾。我們這些管樁生產廠是屬于高能耗低附加值低產出的企業,應該被淘汰。要生存就必須解決高能耗的問題,我們的產品原材料從水泥開始就是耗能產品,產品在制造過程中要進行普通蒸汽養護、高壓蒸養,又是高耗能工藝。打樁壓樁機施工工程又是高污染高耗能的施工過程等等,所以必須要解決這些一系列高耗能問題。企業要發展、要進步必須要有創新,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1)新材料新工藝
現在我們的混凝土制品的原料日趨緊張,而且價格也不斷上漲,在材料的合理使用上,應通過試驗找出本企業的最佳配合比。粗骨料進行合理的連續級配配置,可以用機制砂代替天然砂,各個地區的水泥品種不同,不能盲目的應用同一種減水劑,必須通過試驗找出最佳匹配型號的減水劑。
采用硅粉水泥(采用挪威埃肯公司生產的硅粉按適當的比例摻入水泥中),提高水泥的活性,可以使得混凝土在不進行高壓蒸汽養護的情況下,可以達到C80的強度。
采用管樁脫模后的二次常壓蒸汽養護工藝,也可以制作出強度可以達到C 80 的管樁。
現在許多公司對管樁離心后的余漿都進行了利用,但是由于余漿的成分變化比較大,使用不當會影響混凝土強度。所以應該在利用好余漿的情況下研究無余漿排放工藝。
生產管理上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每個工序都做到數據化管理,使得每個生產環節都有可追溯性,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2)探討新的施工工藝
國內現有的管樁施工工藝只是局限于柴油錘,液壓錘,自由錘打管樁,或者是靜力壓管樁機沉樁。無論是那種沉樁方式都會給管樁結構上造成損傷,也就是我們講的永久缺陷。所以國外早已不用這些沉樁工藝,已經采用先進的中掘法、鉆孔植樁等無破損溫柔的施工工藝。所以他們制造的管樁壁薄,既節省了材料,性能并不會降低。
4、結束語
我國管樁發展20多年的進程,我認為在行業內是一個創舉,沒有一種混凝土制品發展如此之快。但是我們如何將管樁做的更好,發揮每一粒“石子”的最大作用,還有許多的課題要進行研究。
管樁企業的管理也好、技術進步也罷都應該始終貫徹企業誠信,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事業成功與否細節決定成敗。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