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建筑質量監督成為一種社會習慣
最近不少媒體報道了合肥多家工地在混凝土中以竹簽代替鋼筋的消息,一時間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后又發現了質量更差的空心墊塊,西安工地上也發現了被人為拉細的瘦身鋼筋,而在此之前,北京市大興舊宮三角地保障房項目b、c區8棟住宅工程因混凝土試塊強度不符合設計要求被區住建委下令停工整改。頻頻曝光的劣質建筑材料與建筑安全事故一樣,都讓人們對國內建筑質量感到心驚。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西蘭南島發生7.1級地震,人員零死亡,據專家分析是該國建筑質量好的緣故。這不得不讓社會對國內建筑質量進行反思。
不少專家和媒體在分析這此問題時, 除了對建筑商的道德責任進行批判之外,還將問題歸結到監督上來。《北京青年報》在報道中說,質監部門監管不力,制度和監管缺口讓偽劣建材有機可趁;《遼沈晚報》則提出,如果要想將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壽命延長至百年,那么監管部門的專業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須得翻上三番。
實際上,國內并不缺乏建筑監管的法規政策,國家《建筑法》、《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以及地方省市的建筑管理法規,都是質量監督的法律依據。但是,建筑事故卻依然猖獗。建筑事故具有偶然性,劣質建筑材料的流通也具有隱蔽性,單靠質監部門在事發后進行整治,確實是遠遠不夠的。合肥市住建委在竹簽混凝土出現之后,立即展開了專項調查,并且查處了多家施工單位,責令銷毀竹簽混凝土并要求有關工程返工,行動不可謂不迅速,其他省市也隨即對工地進行了質量檢查。但這都不能改變劣質建材已經使用在建筑物之上這個事實,如果能夠在原材料流入或施工初期就能夠發現這些問題,那么建筑物的質量就會有更好的保障。這種監督行為,不是依靠事后檢查來實現,而是在建筑建設全過程中習慣性地進行。
建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質量監督應該由整個社會來進行,而不僅僅是質監部門的責任,讓建筑質量監督成為社會習慣,就是建筑在設計、選材、施工等一系列流程中都有個人或組織進行監督,這與就能夠讓劣質建材及其他問題無所遁形。從地震零傷亡中我們可以認識到,新西蘭的建筑質量與我國相比的確具有很大的優勢,而這與新西蘭建筑質量的監管力度有很大的聯系。在新西蘭,每一棟商業或住宅建筑,必須經當地地方議會批準且嚴格按國家建筑規范執行,而新西蘭國家建筑規范中,對投資者、設計師以及設計圖都有明確細致的規定:施工時建筑師和設計師可在場監督。一旦建筑出現問題,包括審查人員在內的各方人員都要承擔責任。正因為新西蘭將監督任務落實到了各方人員的身上,讓建筑建造的全部過程都有人員監督,從而有效減少了建筑質量中的各種違規問題。
其實不僅僅只有新西蘭將責任落實在建筑各方身上,在其他世界發達國家也有相關的監管措施,譬如美國建筑處組織了一個由15名不同方面的專家組成的臨時團體,這些專家分別代表政府、雇主、雇員和公眾的利益,實行建筑安全監督,通過每年2~4次的會議提出相關建議,極大保障了美國的建筑安全。
盡管我國建筑市場規模世界第一,每年新增建筑也是世界第一,但是在建筑質量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經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說過,我國的建筑物壽命只有25-30年。提高建筑質量刻不容緩,而質量監督是重中之重,大眾監督則是建筑監督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建筑質量監督成為一種社會習慣之后,何愁建筑質量不能夠提高呢?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