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砂石產業也可作為水泥企業擴張的選項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會長徐永模
即使中國水泥行業整體產能擴張的腳步已經停了下來,但隨著在建產能陸續投產,多數區域依然陷入過剩的泥沼之中,而且其速度和過剩程度都超出人們事前的預期。比如2009年中國水泥網在四川調研時多數企業還預計2010年當地水泥價格可能會有小幅下滑,嚴重過剩要到2011年才可能出現。但實際上隨著上半年眾多產線投產,四川水泥價格一路下行,跌幅在100元/噸左右。此外,在河南、湖北這等域也都出現嚴重過剩情況,企業面臨重壓。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向下發展混凝土之外,向上發展砂石產業也成為一種趨勢。中國水泥網近日采訪了中國建材聯合會專職副會長徐永模,徐會長就中國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給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
1、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帶有一定必然性,最終目的仍然是要進軍混凝土產業
徐會長說:目前水泥企業進軍混凝土產業存在一定困難,這并不奇怪,因為雖然水泥企業進軍混凝土資金門檻比較低,但是技術門檻卻比較高,即使同樣的一個型號,技術和工藝也往往不同。水泥企業并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在這種情況下,水泥企業向上游的砂石產業進軍也是很好的選擇,畢竟,砂石產業主要是資源型的產業,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門檻都不高。但徐會長又強調:對于水泥企業來講,尤其是志在不斷擴張的企業來講,發展砂石產業之后仍然是要進入混凝土產業。目前世界排行前十位的水泥企業有九家混凝土也是最大,同時這些企業也都發展自己的砂石集料,前有車后有轍,說明這些產業之間的發展還是有內在聯系的。相關多元化既然是水泥企業發展被證明過的一條經驗,那么在時機恰當時進入砂石產業自然也順理成章。
同時,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在客觀上也為自己發展混凝土鋪平道路,因為目前很多砂石供應商往往不開發票低價供應攪拌站,這對于大企業來講是不允許的,即使開了發票價格也會高出很多,這在價格競爭同樣激烈的混凝土產業中無疑劣勢明顯,如果企業擁有自己的砂石產業這個問題就較好解決。
2、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優勢明顯
砂石產業雖然附加值低,但是體量大,現在一噸水泥利潤可能不到30元,按照1:3的比例一方混凝土水泥的利潤不過10元,但是一方混凝土中砂石和水泥比在6:1上下,用量非常大,所以一方混凝土中砂石利潤很可能要超出水泥很多。另外,水泥保質期時間非常短,混凝土更短,砂石幾乎沒有時間上制約,可以長期存放,大有“進退自如”感覺。
另外對于水泥企業來講,進入砂石行業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因為目前砂石產業涉及采礦行為,這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做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砂石產業門檻高。水泥企業則不存在這樣的限制,水泥企業本身已經買下自己礦山,水泥石灰石儲量一般要能開采30年以上,可以完全利用自己礦山做集料。這樣子既有資源也有采礦的權利和能力,發展砂石產業的門檻非常低,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需要的再投入非常少。
3、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要因地制宜,服務于自己的競爭策略
水泥企業發展砂石產業也要注意許多問題,不能夠盲目,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和競爭策略。砂石集料除了天然砂之外,機制砂首先就要考慮砂石的化學特性,主要是和水泥之間的反應,如果不是惰性的就不能夠采用。此外,再生的混凝土垃圾也能夠做再生骨料,并且會享受政策鼓勵,這些再生骨料一般能夠用于大多數普通混凝土和要求不高的混凝土制品。具體要看當地的資源條件。
企業戰略是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內容,因為砂石的特征就是體量大,附加值低,所以砂石跟水泥一樣,運輸成本至關重要,當地的運輸條件如何直接影響到企業開展砂石產業的效果。像北京、天津這種已經完全禁止在河里挖沙的地方,砂石主要就依靠外省陸路運輸,成本即使很高也必須用。再比如,目前一些水泥企業采取在有石灰石礦山的地方建熟料基地,在靠近城市地方建粉磨站,生產基地距離城市比較遠,發展砂石產業就受到運輸條件較大制約。因此具體怎么樣也要看企業競爭策略。
最后,在談到砂石產業發展,徐永模會長說如果是目前的普通混凝土,一般砂石集料都可以使用,但是高等級混凝土對砂石的要求就比較高,隨著未來建筑標準的提升,對于混凝土質量,進而對砂石集料質量都會有更高的要求,到那個時候,砂石集料問題就可能成為大問題。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